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65篇
海洋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石家庄地区5个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地面温度、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和总云量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地面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和总云量对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最高温度波动幅度较大,其中冬季波动幅度明显偏大;地面最低温度波动幅度较小,其中夏季波动幅度明显偏大;地面最高温度夏、秋季降温趋势显著;地面最低温度各季节增温趋势显著;地面最高温度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互为正相关,与总云量互为负相关;地面最低温度与最低气温和总云量互为正相关,与风速、日照时数互为负相关;最高气温对地面最高温度的正相关性最强,风速最弱;总云量对地面最高温度的负相关性在夏、冬季较强;最低气温对地面最低温度的正相关性最强,总云量最弱;风速对地面最低温度的负相关性在春、秋季较强,日照时数在秋、冬季较强.  相似文献   
52.
刘玉莲  娄德君  康恒元  孙爽  周贺玲 《气象》2020,46(6):813-822
利用1961—2017年松花江流域月降水数据计算Z指数,分析松花江流域夏季雨涝的气候学特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与气候系统指数关系,得出结论:松花江流域夏季干流区雨涝发生最多(30 a中有12 a发生雨涝),其次是嫩江上游(11 a),小兴安岭山地区雨涝发生最少(7 a)。小兴安岭山地雨涝强度最大(平均2.1 a~(-1)),其次是第二松花江上游(1.8a~(-1)),张广才岭山地区(1.4 a~(-1))最小。松花江流域6月发生雨涝最多,8月最少;8月平均雨涝强度最大,7月最小。1961—2017年夏季和7月,嫩江下游雨涝减弱明显;6月小兴安岭山地区雨涝强度明显增强。松花江流域夏季的雨涝事件受前期大气环流和海洋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53.
利用1964—2011年廊坊9个气象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数据,分别利用可行性倾向估计、累计距平、M-K检验三种分析方法,分析了廊坊地区近50 a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并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廊坊地区年平均气温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总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三项城市发展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廊坊市人口、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与年平均气温显著相关。近48 a来,廊坊城区站与郊区站的温度差成逐步减小趋势,受城市化影响,廊坊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缓慢上升趋势,空间分布特征郊区站低于城区站,城区站每10 a增温0.5℃,郊区站每10 a增温0.41℃,10 a总增温0.42℃。  相似文献   
54.
利用北京、天津和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10—2019年廊坊市发生的29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中的阵风锋、径向速度大值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40 kg?m-2等预警指标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51.9%的站次出现了阵风锋,其中61.0%的雷暴大风出现在主体回波移动前方中部到右侧;17 m?s-1以上大风速区作为预警指标,预警的平均提前量达47.2 min。100%的弓形回波雷暴大风出现前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存在≥17 m?s-1的大风速区,以此发布预警可提前37.1 min;71.4%的雷暴大风站点上空或10 km范围内VIL≥40 kg?m-2,平均预警提前量最高,达到52.7 min;依据带状回波前侧或右前侧出现阵风锋发布预警的平均提前量为60.6 min。73.7%的块状回波雷暴大风天气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有≥17 m?s-1的大风速区。结合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17 m?s-1和≥20 m?s-1以上大风速区、阵风锋、VIL≥40 kg?m-2出现位置可以提前30—60 min发布雷暴大风预警信号,且可更加精准的预测灾害性大风的落区、出现时间和强度。  相似文献   
55.
周玉都  许敏  赵玮  刘艳杰  李娜 《气象科技》2021,49(6):885-896
利用2005—2019年河北省4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小时降水和小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小时降水频率近年来是降低的,而小时强降水频次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小时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以及小时强降水频次的月变化均呈单峰型分布,小时强降水频次呈年差异化变大趋势,使得小时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极端性更突出;②年降水量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趋势,大值区主要位于东北和西南地区,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受地形影响较为明显,降水频次大值中心位于海拔较高的北部和中西部,平原频次较低,而降水强度大值区位于东北部,这是受副热带高压和地形作用共同影响造成的;③河北省降水主要集中在傍晚到夜间,降水峰值出现的时间有自西向东延后的特征,受午后局地对流天气的影响,最大峰值多出现在17:00前后,小时强降水发生频次较高;④小时强降水的高发时期是7—8月,主要集中在河北东部和南部,其最大值出现在东北部和石家庄一带;⑤南部降水量主要源于降水强度的贡献,北部、西部山区和西北部坝上地区降水量更主要的是受降水频率的影响;东北部降水量则是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共同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56.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朝阳气候资源开发优先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福来  王春乙  梁群  张富荣 《气象》1997,23(9):35-38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朝阳市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优先级,首先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从而确定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优先级,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7.
为了阐明东北草原亚洲飞蝗孵化进程与热量条件的关系,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了温度和积温对亚洲飞蝗越冬卵孵化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出蝻数、出蝻率、累积出蝻数、累积出蝻率均随日平均气温升高而增大。日最低温度连续3 d稳定通过25 ℃时,蝗虫开始萌动、孵化;在26.0 ℃左右时孵化最快。低于25.0 ℃时,蝗虫出蝻速率缓慢。25.0 ℃以上有效积温达到11.6 ℃•d,活动积温达到211.6 ℃•d时,蝗卵开始孵化出土。当有效积温增加到20 ℃•d,活动积温320 ℃•d后,孵化速度回落,紧接着达到第二个孵化小高峰,然后孵化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58.
近年来 ,中国学者在资源配置、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如齐文虎、杨永歧、孙玉亭、马树庆、郭建平、李湘阁、于系民等均从不同角度 ,探讨了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建立了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 ,为调整优化种植业或大农业的种植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良好的建议 .王丙昆等、刘文俊等 ,还分别建立了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二次规划模型 ,为当地的大农业和作物布局调整提供了依据 .何维勋应用单目标非线性规划方法研究了防御冷害的作物布局 .文中拟以朝阳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优业模型为主题 ,在前人已经建立的单目标和多目标两种线…  相似文献   
59.
从地气耦合的观点出发,利用1980-2009年冀中廊坊地区暴雨资料、MICAPS资料、地面0 cm、地下10 cm和20 cm地温资料,以及气温、水汽压和气压等地面气象要素资料,详细分析了廊坊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地气要素分布、变化特征、配置关系以及暴雨落点预报等问题。结果表明:(1)廊坊地区暴雨主要出现在4-10月,单点暴雨、局部暴雨是该地区暴雨最突出的特征之一;(2)每一次暴雨过程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气耦合相互作用过程,大范围强暴雨通常还有在热带海洋上生成,携带大量水汽登陆北上的热带气旋等含有水圈贡献的参与影响;(3)地面0 cm、地下10 cm和20 cm日平均温度分别在25,24和23℃以上的时段与暴雨的发生时段有较好的一致性;(4)地气要素的分布、变化与配置对暴雨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而地气要素高点对暴雨落点有重要的预报指示意义;(5)在识别暴雨天气影响系统的基础上,从地气耦合的观点出发,充分考虑地气要素的分布与配置特征,叠加互补各地气要素高点对暴雨落点预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0.
日光温室中加扣小拱棚的温湿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1-2月河北省清河县日光温室中加扣小拱棚后温湿度观测资料和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对不同天气条件下小拱棚温湿度变化特征和温湿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晴天、少云-多云天气条件下小拱棚内日最高气温分别达30.0 ℃和25.0 ℃以上,且分别比小拱棚外高1.3-6.6 ℃和1.0-4.5 ℃;在晴天、少云-多云天气条件下小拱棚内日最低气温分别为4.0-11.0 ℃和6.0-14.0 ℃,比小拱棚外高0.0-1.5 ℃。小拱棚内日最小空气相对湿度为50%左右,比小拱棚外高2%-11%,日最大空气相对湿度与小拱棚外持平或略高;小拱棚内0.0 m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幅度均小于小拱棚内0.5 m。连续寡照天气时,小拱棚内气温为5.0-15.0 ℃,空气相对湿度全天为85%以上,温度、湿度变化幅度小且与小拱棚外接近或略高。总体来讲,日光温室加扣小拱棚在晴天或少云-多云天气时具有较好的增温保湿效果,但在寡照天气时增温效果不明显。温室中小拱棚内和小拱棚外温度差、湿度差在白天尤其中午前后较大,而在夜间内外相差较小或无差异。在管理上,应注意预防晴天中午前后小拱棚内温度过高引起的灼伤和寡照天气时低温高湿引起的冻害和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