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36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5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1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朱福康 《气象》1991,17(6):54-57
台湾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暴雨、干旱和低温四种。本文扼要地介绍了台湾省这四种灾害性天气的出现频率、影响程度及其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53.
用Landsat TM热红外通道资料调查热量资源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用Landsat TM热红外通道资料调查热量资源的原理及定标方法。最后介绍通过解 译取得的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54.
春季高原东侧水平稳定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稠密的探空资料,分析了春季高原东侧的水平稳定层。确定了该稳定层的范围和强度,指出了其温度、湿度和流场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55.
光和我国光气候研究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光的基本概念从普通物理学中人们知道,任何物体的温度只要高于绝对温度零度(摄氏温度—273度),就会发出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人的器官或仪器就能感觉出它的存在,甚至能测量出其能量的大小。光是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辐射能,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很广,只有波长在380—760nm(纳米)的电磁波,人眼才能感觉到,称之为可见光。波长短于380nm的是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宇宙线;长于760nm 的是红外线、无线电波等等。它们与光的性质不同,人眼是看不见的。380—760nm 范围内的不同波长可见光,在人眼中  相似文献   
56.
赤道地区向西传播的40天周期低频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滤波和EOF位相合成技术对1981年7—12月份赤道地区出现的向西传播的40天周期低频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东太平洋地区从南半球到北半球的越赤道40天周期温度波是产生这种西传波的主要原因。这种波动主要产生于两个源地:一个是赤道150°E附近的对流层下层;另一个是110°W的赤道对流层上层。这两处产生的低频波性质不一样,前者与对流密切相关。通过计算整层积分的非绝热加热Q_1和水汽汇Q_2,结果表明Q_1加热中心在东太平洋也有越赤道传播。在150°E以西Q_2加热中心是向西北传播的,与低频波方向一致,Q_1的传播特征不明显,这说明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对流可能有这种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57.
东亚冷空气爆发后陆地变性的物理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赵强  丁一汇 《气象学报》1991,49(2):170-180
本文对1981年不同月份8次东亚冷空气活动的陆地变性过程进行了分析。首先,用相似理论方法,直接计算了地面的感热和潜热的湍流交换及拖曳系数,又利用收支法和物理参数化方法计算了视热源视水汽汇的收支以及长短波辐射的加热和冷却作用。发现南下冷空气一经离开源地就开始了明显的变性过程。在冬季,变性强度随冷性气团向东南移动而逐渐增强,到达海上时变性最剧烈;在夏季,温湿变性最大区出现在我国北方,并且在陆上的变性强度比冬季要强得多。  相似文献   
58.
本文利用1987年美国FIFE资料及1986年6月TIPMEX资料,并利用大气长、短波一维辐射传输数值模式,计算了晴空大气状态下地面辐射参数(地面热辐射温度、地表反照率等)对大气长波冷却率、短波加热率廓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球表面对大气边界层内的热辐射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高原地区这种影响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59.
行星与气候关系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星与气候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迄今已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行星长期摄动可使地球轨道参数发生变化导致冰河期和间冰期的重大差别;九星地心会聚的力矩效应可引起历史气候的百年和千年振动;行星的短期效应,通过它与月亮(或太阳)、地球成直线时的非经典引力效应而触发天气变化;还可能存在行星日心会聚对太阳活动的触发或调制作用再影响地球气候;以及行星近地效应等方面.至于"行星对应区"方法,则其统计关系是不显著的.还须看到,行星与气候关系仅是天文气象边缘领域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60.
从叙述蒙特卡罗方法出发,本文综合介绍了一种新的统计-动力预报——滞后平均预报(LAF),LAF用前后相续的不同时刻的多个初始场,多次运用数值模式制作一周至一个月的逐日预报称为初步预报,然后对同一时刻的初步预报集合作简单平均或回归集成,以得到最终预报,这样不但利用了天气演变的历史信息,而且清除了初始场的某些不确定性.理论和实际使用都证明,LAF比普通数值预报有更高的预报技巧.当今由于业务性数值预报结果贮存在磁带上,因此制作LAF是很容易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