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75篇
大气科学   46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鄱阳湖区域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总论鄱阳湖区是暴雨、洪涝、冰雹、龙卷风的多发区。频繁的气象灾害时常威胁长江大堤、铁路干线以及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城市的安全 ,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特别是1998年春季和夏季的暴雨 ,洪水肆虐整个环鄱阳湖区域 ,造成惨重损失。目前的鄱阳湖区域气象监测网远远不能适应对其暴雨和突发性灾害天气监测、预报的需要 ,需尽快建立鄱阳湖区域暴雨和突发性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系统。1.1设计原则1.1.1系统实施服从于中国气象局《规划》和《纲要》 ,以国家气象骨干工程为依托 ,充分体现国家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的有机结合和协…  相似文献   
92.
基于辽宁省2010-2018年闪电定位(ADTD)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雷电流幅值时间变化特征;运用规程计算公式和IEEE推荐公式分别计算了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密度,并和实际地闪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密度曲线做了对比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IEEE推荐公式。结果表明:2010-2018年辽宁省地闪以负闪为主,占比高达89%,而负地闪雷电流幅值主要集中于-50~-20 kA;地闪频次在2011-2013年逐年升高,而后逐年减少,总地闪和负地闪的平均雷电流幅值自2010-2013年逐年降低,而后逐年升高;地闪主要发生在汛期的7-8月,平均雷电流幅值在冬季最高,且日变化平稳;雷电流幅值为20-50 kA的总地闪和负地闪累积概率密度曲线下降最快,而雷电流幅值在20 kA左右的累积概率密度曲线开始下降,总体下降速度较慢;通过对IEEE推荐公式进行拟合,拟合后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密度分布曲线更加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93.
利用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型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UCM,选取8组不同反照率和绿化比例的屋顶冷却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模拟研究不同冷却屋顶方案对长三角城市群2013年夏季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冷却屋顶方案对城市群热环境的缓解效果与屋顶参数之间呈很强的线性关系.高温热浪天气下,H R 4(反照率为...  相似文献   
94.
三清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级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的客流量非常大,因而三清山的雷电监测预警工作尤为重要。为此,本文截取了三清山地闪数据,以1km~2网格为基本单元,得到各单元内2011~2015年期间的全部地闪频次、极性、强度等数值,来分析三清山雷电活动特征及地形对雷电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1)2011~2015年的四个季节中,三清山正闪电比例大部分要高于江西省的正闪电比例值,其中冬季正地闪比例最高,春季次之。(2)三清山6~8月雷暴活动最为活跃,落雷密度极大值中心随着月份推移,其移动规律:北部→南部→最南部→北部。三清山落雷密度分布不均匀,整体呈“南高北低”的趋势。(3)落雷密度在海拔800m以下,随海拔的上升而减小,800m以上,随海拔上升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雷电流平均强度在1000m以下随海拔变化未表现出明显规律,而在1000m以上,雷电流强度随海拔上升逐渐增强,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R达到0.9253。   相似文献   
95.
章国材  黎健 《气象》1992,18(7):17-23
江西省是经济不发达的省份之一,技术力量也较薄弱。然而,在七五期间,他们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在省以下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系统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刊特组织了该省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一组文章,供各地在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中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6.
曹晓岗  占丰兴 《气象》1992,18(7):24-27
引言 七五期间,江西省初步建成了STYS系统,完成了以中速通信、实时资料库、图形图像库和局地网络等为基础的省级气象实时业务服务系统,开发了长、中、短期天气预报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业务系统。以气象卫星资料、天气雷达监测资料和灾害性天气联防为基础的短时天气预报业务得到加强,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初步改变了单一依靠天气图作预报的状况,我省的天气预报正向以计算机处理为主要手段,以数值预报产品应用为基础,各种信息和方  相似文献   
97.
利用2004—2015年江西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地闪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回归等方法,重点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变化对江西闪电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省闪电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度0~500m的平原、丘陵(占地总面积7.4×104km~2)和小起伏山地(总面积6.1×104km~2),占总闪电次数的83.5%,其中91.0%的正闪电发生在这些地区;(2)闪电密度大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其变化率不同。正负闪电平均强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强,且其变化率在各海拔高度区段内不同,正闪电的变化比较明显,负闪电的变化幅度相对正闪电比较小;(3)江西省多雷区所占比例最大,强雷区基本上分布在江西南部,多雷区和强雷区大部分是地处0~500m的平原、丘陵和小起伏山地;在500~2200m的山区里,大部分地区为少雷区。  相似文献   
98.
熊劦  邓卫华  胡佳军  刘玲 《气象科技》2017,45(3):453-459
基于CIMISS提供的统一数据环境,结合当前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需求,设计出一个集约化的全自动气象灾害监测报警系统,能够直接向各类用户个人提供定制化的实时灾害性天气信息服务,并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或台式电脑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详细情况。本文从系统功能结构、信息收集与处理流程、灾害性天气报警时机判断及实况信息生成算法等方面,对该系统的设计内容及其实现方式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9.
为探究江淮地区低涡型暖切变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针对江淮地区两次不同类型的典型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稳定型"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而"东移型"过程降水相对集中,持续时间短、雨强大。结果表明:(1)两次降水均发生在高空槽和低层暖切变影响下,"稳定型"系统少动,而"东移型"的500 hPa低压槽和低空低涡向东移动发展,与地面中尺度低压相对应,且中低层辐合较强。(2)"稳定型"对流组织形式为"前向次第发展",对流系统结构相对松散,而"东移型"对流组织形式为"后向次第发展",对流系统组织化程度较高。(3)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整层高湿环境中,低空急流对水汽输送起关键作用,降水主要位于西南急流轴前部的风速辐合区。其中,"稳定型"水汽主要输送能力体现在850 hPa上,稳定形势下的持续性水汽输送有利于形成较大范围的强降雨;"东移型"西南低空急流风速相对较强,降水后期有活跃的超低空东南急流,两支急流共同作用有利于局地出现更集中的降水。(4)两次过程中,低空西南与东南风的风速辐合形成明显的中尺度抬升条件,且"东移型"比"稳定型"的外力抬升条件更好。强降水多位于地面辐合线附近,对应的中尺度风场辐合线是触发对流的有利条件,对短临降水落区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
许彬  熊秋芬  张玉婷 《气象》2019,45(10):1392-1401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22日南昌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利用HYSPLIT模式和6 h—次的NCEP 1°×1°再分析场资料模拟了大暴雨过程240 h气块的后向轨迹,并对中低层的轨迹进行了聚类分析,讨论了不同层次气块在移动过程中水汽的变化。结论:(1)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在500 hPa低槽前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中、南海海域有1508号热带风暴鲸鱼的背景下,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及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高空200 hPa存在风向分流辐散,且南昌上空有位势不稳定层结等对流性降水特征。(2)轨迹聚类分析表明暴雨过程中水汽路径总体上可以归纳为6条,源自西北太平洋西部、位于1500 m以上的层次,占180条轨迹的46.7%;其次是从南海东部北上而来,位于3000 m以下的层次,占24.4%;还有孟加拉湾东部、中南半岛南部和云南南部等西南方向的通道,占11.7%;其他3条路径均不足9%。(3)对不同层次气块水汽含量的定量分析发现,源自西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东部近海面的气块水汽含量大,到达1500、500 m上空时比湿仍然较高,因而对暴雨的贡献大。南昌3000 m上空气块初始时来自西北太平洋中部相对干的空气,但到达南昌上空时水汽含量显著增大,对暴雨水汽输送贡献也较大。在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且南海有热带风暴存在的背景下,沿副热带高压底部偏东南或偏东气流导致的水汽输送对江南北部暴雨的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