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土壤风蚀中的粉尘释放问题是国际风沙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近年来研究进展很快,但对研究进展的介绍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基于此,对国内外土壤风蚀中粉尘释放问题的研究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首次进行了阶段划分,提炼了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介绍了当前对粉尘释放机制的一些新认识;在对粉尘释放模型重新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各类模型的建模过程、优缺点及其在全球粉尘模型和区域粉尘模型中的应用。本文还提出了当前粉尘释放研究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希望能为相关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2.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实施状况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城市功能的分布和互动格局是刻画城市群协同发展和治理策略成效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城市群内城市功能之间互动原理基础上,引入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改进土地生态位模型、扩展引力模型和GIS技术,耦合构建了新的城市功能互动模型。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2016年、2019年3期POI大数据提取不同类别城市功能区,从时空两个维度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的互动格局特征,分析协同发展和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实施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策略。结论显示:① 2010—2019年间城市群建成区城市功能区总面积增加1.5倍,其中混合功能区增长最快,增加1.7倍;② 北京市工业功能、商业功能正在稳步疏解,但是居住功能、科教文化功能、公共服务功能仍在聚集与强化;③ 廊坊市、唐山市、天津市、保定市等中部城市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发挥了“二传手”作用,成为功能互动的主要驱动城市;④ 石家庄市吸纳的疏解功能主要来源于天津市和廊坊市,具有接力特征;⑤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功能疏解在治理策略上需要关注功能互动格局演化趋势来进行精准施策。上述结论表明本文构建的城市功能互动模型可以较好地揭示和解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功能互动格局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3.
塔中隆起北斜坡鹰山组碳酸盐岩古岩溶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统鹰山组岩溶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以成像测井为主要手段,综合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常规测井资料,研究塔中北斜坡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岩溶结构特征;根据成像测井资料对单井进行刻画,分析岩溶结构垂向发育特征,提出鹰山组岩溶为潜水面控制的碳酸盐岩岛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识别出溶洞、溶孔、裂缝和溶孔—裂缝4种主要的岩溶结构单元,每种结构单元在成像测井及常规测井资料上响应特征不同。溶洞发育段在常规测井资料及解释数据交会图上响应特征明显。研究区发育至少3套溶洞,分别位于距不整合面5.0~20.0、40.0~100.0、150.0~200.0m埋深处。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鹰山组岩溶发育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4.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2018年2月12日永清MW 4.3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共得到38个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①余震序列分布更加集中,地震序列震中呈NE向分布,与河西务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②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为20—25 km,北东侧震源较浅,南西侧震源较深,主震位于地震剖面下部,此次地震引起的破裂可能为由深部到浅部。  相似文献   
45.
开展新形势下中国不同类型地区人口集疏变化研究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论文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基于2000—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以及城市群、原连片特困区和边境区等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口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2020年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比值仍约为94∶6。目前中国分县人口已经进入负增长阶段,2010—2020年超过一半的县域人口负增长。(2) 2000—2020年城市群人口增长1.53亿人,2020年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接近90%,是承载中国人口的主体区域。2010—2020年,19个城市群中珠三角和长三角人口增长最为显著,而哈长和辽中南城市群人口负增长。(3)原连片特困地区在2000—2020年人口持续减少,20年间人口减少了1100万人以上。新疆南疆三地州和西藏区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增长明显,2010—2020年人口增幅超过15%。(4)边境地区县域2000—2020年人口基本保持稳定,但2010—2020年人口集聚度和人口密度略微下降。其中,东北和北部边境地区人口下降明显,201...  相似文献   
46.
尹旭  魏慧  李裕瑞 《地理研究》2023,(6):1492-1505
县城建成区的时空演变特征是县城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决策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基于不透水面数据构建中国县城建成区的识别方法,提出县城建设集中度指数,并由此揭示了2010—2020年中国县城建成区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1)本研究建立的技术方法可有效识别中国县城建成区边界,制备的30 m×30 m数据集精度高于已有的典型数据集。(2) 2020年,中国超过64%的县城建成区面积在10 km2以下,面积超过20 km2的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平原、长三角、海峡西岸以及湘、赣、川的省会都市圈。2010—2020年县城建成区扩张较快的县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份,且呈现出在西南地区空间集聚的特征。(3) 2010—2020年近60%县域的县城建设集中度增加,县城建设集中度较高的县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总体上,地形起伏度越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县城建设集中程度也越高,且随着时间变化集中趋势不断增强。研究认为,应当加强对县城建设用地的动态监测,提高建成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做大做强县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  相似文献   
47.
中国各区植被覆盖和气候特征多样,植被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及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研究不同气候区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可以为各区针对性地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土地覆盖数据,根据植被带的分布确定了划分中国干湿区的指标,其次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不同干湿区域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探讨了NDVI变化与温度、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200 mm、500 mm和80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别与荒漠/草地、草地/农田、农田(草地)/森林植被带的分界线吻合,气候过渡带对应着植被过渡带,这些等值线作为划分干湿气候区的指标比较合理。(2)中国年平均NDVI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从小到大依次为干旱区(0.11)、半干旱区(0.35)、半湿润区(0.57)、湿润区(0.68)。1982~2015年中国大部分区域NDVI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区域平均的NDVI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分别以0.002 (10 a)-1、0.008 (10 a)-1的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