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阐述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对构建济南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思路以及服务的组织与分工进行了论述,针对目前现状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分析各种气象因素造成的人体反应,以及气象要素与体育比赛项目的关系。阐明各项体育比赛受气压、气温、风、降水和雾等要素的影响最大,能够指导运动员利用气象条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同时也为合理科学的赛事气象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3.
近地面风场变化对太湖蓝藻暴发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文兰  曾明剑  任健 《气象科学》2011,31(6):718-725
蓝藻水华是在特定的气象和水文条件下,已成为优势种群的蓝藻群体在水体中发生水平、垂直位置的改变而形成.选取2007年6月24日和9月8日发生的2次蓝藻暴发个例,利用WRFV2模式进行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了在蓝藻成为优势群体之后的上浮积聚阶段近地面风向风速对蓝藻水华面积变化和活动范围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EOS/MODIS卫星遥感监测到的蓝藻信息的对比分析发现,蓝藻的活动对湖区近地面风场变化的反应相当迅速,蓝藻大面积暴发过程往往对应着有利的风向风速变化:如风速小、系统性东北风、辐散环流等.研究表明通过对太湖地区各气象要素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可以预测蓝藻的暴发和演变情况,为太湖蓝藻暴发的预测预警提供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与ERA5再分析数据等多源资料,分析了2021年2月下旬黄河中下游两次暴雪过程的相态演变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大尺度影响系统基本一致,只是影响系统的强度和位置不同导致两次过程存在些许差异。两次过程均存在相态转换,过程Ⅰ中存在相态逆转(由雨转雪再转雨),而过程Ⅱ中只存在雨转雪的转换。在太行山以西的山区,当地面2 m气温低于0.5 ℃时,降水相态以雪为主,在0.5~1 ℃之间时,多为雪或雨夹雪并存;在平原地区,当2 m气温为1~2 ℃时,降水相态为雨或雨夹雪,在0~1 ℃之间时,则为雪与雨夹雪并存,低于0 ℃时,降水相态为雪。在降雨阶段,双偏振雷达产品相关系数(CC)值约在0.98以下,差分反射率(ZDR)在0.6 dB以上,差分传播相移率(KDP)值约在0.2 (°)·km-1以上;在降雪阶段,CC值在0.98~0.99之间,ZDR值在0.2~0.8 dB之间,KDP 值约在0.2 (°)·km-1以下;但在降水相态由雨转雨夹雪时,ZDRCCKDP 值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5.
利用MODIS NDVI资料,采用线性(GI方法)和非线性(CR方法)两种方法计算中国区域植被覆盖度,并利用WRF模式模拟了2006年7月中国区域气象场,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植被覆盖度算法对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区,两种方法计算的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大,在该区域的模拟结果差异明显;而在干旱区和湿润区两种算法计算的植被覆盖度差异相对较小,模拟结果差异也相对较小。采用GI方法计算的植被覆盖度,模拟的中国区域近地面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与观测值的偏差较小,而采用CR方法计算的植被覆盖度,模拟的最低气温偏差较小,同时能更准确的模拟夏季高温天气。与GI方法相比,CR方法能更准确的模拟出降水的平均值、逐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两者模拟性能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采用CR方法得到的植被覆盖度,WRF模式对温度和降水的模拟效果会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济南地区一次春季阵风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反演出典型的密度流外流边界(阵风锋)的特征,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一条狭窄的弧状强回波带,强回波带的后方再发展出宽大较弱的回波区.体扫的各仰角速度场显示出阵风锋合理的空间结构;在雷达回波上阵风锋的长度表现为低仰角长,高仰角短,而距离表现为低仰角远,高仰角近.速度垂直剖面上存在典型的中层径向辐合MARC,高度大约在2.5~7 km之间,反映出强对流存在明显的后方中层入流.随着仰角的增大,可以分析出阵风锋是近地面现象.  相似文献   
107.
杨芙蓉  尹承美  卓鸿 《湖北气象》2007,26(4):381-382
2007年7月18日傍晚前后到夜间,受典型的MCS影响,济南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这次大暴雨过程降水时间集中、强度大、范围广、积水深,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8.
李莉  李胜利 《山东气象》2005,25(1):49-49
以在一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行决策气象服务和全国气象情报和灾情信息网为例。介绍了在一台服务器上同时发布两个甚至多个站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9.
本文扼要分析了济南市水文地质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南部山区降水量、地下水位、市区地下水位及趵突泉泉涌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部山区地下水位与市区地下水位月相关置信度超过0.05,汛期超过0.01的显著水平;南部山区2-9月份降水量及汛期降水量与市区地下水位年最高月份相关置信度超过0.05的显著水平;在南部山区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是开源保泉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0.
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观测特征和维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帆  褚颖佳  胡鹏  刁秀广 《气象科技》2018,46(2):336-342
2016年6月14日一个长生命史的超级单体风暴在山东产生了大范围的冰雹和雷暴大风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其天气背景、雷达观测特征进行分析,对其维持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华北冷涡的背景下,在较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和中等强度对流有效位能环境条件下,地面中尺度辐合中心触发生成强对流风暴;维持阶段风暴右前方低层一直存在暖湿气流的入流槽口,垂直结构呈现出经典超级单体的结构特征,中气旋发展深厚且强盛,最大垂直涡度在1.0×10~(-2)s~(-1)以上,每次单体强中心高度的跃升和快速下降均伴有一次地面大冰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维持阶段地面冷池边界扩张与低层垂直风切变大小相当,达到平衡状态,在风暴前方形成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大于150m~2·s~(-2)的风暴相对螺旋度环境,风暴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移动,这些都是超级单体风暴维持较长生命史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