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8 毫秒
41.
温州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建于面临东海的大罗山顶(海拔714m),探测环境较好,它对0414号台风云娜(Rananim)进行了系统性跟踪探测,取得了完整的基数据资料。应用该多普勒天气雷达连续探测资料,配合地面中尺度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通过云娜台风登陆前后的螺旋云带、台风"眼"眼壁、垂直累积含水量和降水量与眼区速度谱宽、台风内中尺度环流等分析,研究了登陆前后台风强度和雷达径向速度的演变特征;同时使用MM5(V3.6)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雷达数值产品分析,就地形对台风演变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初步揭示了地形影响的一些主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云娜台风中心登陆之前,位于海上的台风"眼"眼壁在8km高度以下基本垂直,在8km高度以上"眼"的直径明显增大。当台风登陆时,由于受地形影响,其眼壁出现向前或向右前方倾斜,台风"眼"内回波由低层向高层"填塞"。台风眼"填塞"后,台风环流重又加强,使得强回波主体(>35dbz)仍可保持眼壁轮廓并能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一现象在数值试验中得到了证实;在台风暴雨系统中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相同时,由于液态水含量的密实程度不同"降水效率"差异极大,有时可使降水量的差异达到2.5倍甚至更大;台风登陆时,眼壁速度谱宽急剧变化,从到达陆地眼壁前部的低层起到高层增大。多普勒速度谱宽的这种变化与低空西南急流的维持与否相一致。在3~5km高度以上,谱宽较为稳定,表明该高度层的西南急流稳定维持;台风登陆时,受到地形和山脉影响,最大风速半径及台风环流强度随时间的推延,低层最大环流中心移速减慢、最大风速半径开始缩小;台风暴雨的降雨强度与其气旋性涡旋的动力辐合上升强度趋于一致,从多普勒径向速度场产品可以直观地识别、判断和分析辐合辐散运动与冷暧平流的迭加风场。强降水区集中在台风的右前侧,与台风回波强度的不对称结构相一致,并有明显的"眼"的形状。台风环流在乐清砩头、永嘉中堡附近喇叭口状地形幅合作用显著;东南气流与北雁荡山脉形成的较大夹角,对暖湿气流强迫抬升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2.
一般认为相似路径台风的影响大致相似,但实际上相似路径台风的风雨分布尤其是暴雨分布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对相似路径热带气旋“海棠”(0505)和“碧利斯”(0604)暴雨成因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加强台风暴雨发生机制的认识和预报。“海棠”(0505)和“碧利斯”(0604)逐日降水分布对比分析表明,两者登陆前降水分布类似,而登陆后降水分布差异比较大。利用NCEP/GFS 1 °×1 °分析资料对热带气旋登陆前后天气形势、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海棠”(0505)和“碧利斯”(0604)登陆前引起浙闽沿海地区大降水主要是热带气旋外围偏东气流和地形共同影响下形成。“海棠”登陆后,维持在浙江东部沿海东南风急流不断输送水汽到“海棠”倒槽内引起浙东南沿海强降水,深入内陆后,降水主要由“海棠”自身环流携带的水汽辐合引起的,降水比沿海地区明显减弱;而“碧利斯”登陆后,有明显的南海季风环流输送水汽并入热带气旋南侧环流,在其南侧形成偏南风急流,使南侧水汽输送得到明显加强,造成“碧利斯”南侧水汽通量辐合,北侧水汽通量辐散,南侧降水比北侧降水强很多;深入内陆后,“碧利斯”环流仍维持并引导北方槽后弱冷空气渗透到其西南侧,使南侧降水进一步增幅。本文还探讨了包括热带气旋外核在内区域平均垂直风切变和热带气旋强降水落区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棠”和“碧丽斯”大暴雨落区均对应于暴雨区区域平均垂直风切矢量左侧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海棠”垂直风切变矢量平行于移动路径并指向移动路径后方是造成“海棠”强降水分布在其移动路径右侧的重要原因,“碧利斯”垂直风切变矢量平行于移动路径并指向移动路径前方是造成“碧利斯”强降水分布在其移动路径左侧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垂直风切结合水汽输送条件可以作热带气旋大暴雨落区预报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3.
2007年7月温州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浙江省自动站资料以及温州1971-2006年6—10月历史最高温度资料,对2007年7月温州高温天气过程做了分析,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发现:温州高温呈现出高温日数增加、高温过程持续时间加长和高温结束时间推迟的特点;分析2007年7月高温出现时的环流形势发现温州出现高温时主要有两种形势:副高控制下的高温,可能会出现危害性高温;西南气流控制下的高温。而通过对比高温出现当日t8,t9,(t9-t8)和高温出现的程度,发现它们和高温以及危害性高温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认为可以利用当日t8,t9,(t9—t8)之间的关系来决定高温预警发布与否。  相似文献   
44.
Ajax作为改进传统B/S结构应用系统的RIA模式的方案之一,在大量企业应用中被使用,如Google Maps等.ZK是实现Ajax的技术框架之一,具有简单易用、界面美观、交互丰富的优势.针对气象部门丰富的信息资源需要共享、发布的需求,介绍ZK框架在气象信息共享发布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45.
主要针对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现有的网络带宽和网络需求,在组建业务平台网络过程中,探讨应用负载均衡技术,以解决在重大天气过程中面对大量用户并发访问业务平台可能引起的网络设备过载、网络瓶颈以及网络堵塞等问题.  相似文献   
46.
我国近30年龙卷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郑峰  谢海华 《气象科技》2010,38(3):295-299
从3方面总结了龙卷风研究成果:①研究概况,最初的龙卷风灾后调查到开展天气气候特征分析至近年来开展龙卷风本体结构、产生机制的探讨,获得了丰硕成果;②研究方法提高,从事实调查到利用统计方法,从利用台站常规观测资料到运用卫星、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仪等非常规资料开展分析,近年数值模式WRF、ARPS等也被用来研究龙卷风,研究的方法手段不断得到改进;③龙卷风研究、预报面临的困难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47.
采用NCEP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温州双偏振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19年4月24日(简称“4·24”)发生在温州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弱冷空气影响配合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造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发生;午后对流条件良好,冰雹发生前,低层有高能舌伸向温州地区,中层有北方干冷空气南下,二者叠加造成强烈的不稳定层结,同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上升运动强烈,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中β尺度的强对流单体内部形成-60℃的对流核,冷中心位于整个云团TBB梯度最大的地方,位置与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局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利用VIL、Z、ZDR和KDP可以综合分析冰雹,其回波特征为:降雹前VIL值均有明显的跃增现象;>60 dBZ的强回波区对应的ZDR有明显的负值区,ZDR一般为-4~0 dB;对于较大的冰雹,>60 dBZ的强回波区对应KDP出现“空洞”区。  相似文献   
48.
自行研制PC-TR气象电报终端机用于测报,使PC-1500微机能同邮局的BJC系列电报分集器联网,自动完成一个电报端局的功能。该机经少许改装,可适合其它微机使用。本文就其性能、指标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49.
温州地形对台风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温州市的地形温州市位于北纬27°10′至28°37′、东经119°36′以东。南接福建宁德,西邻本省丽水,北与台州的温岭、黄岩接攘。本市西南的泰顺境内有洞宫山脉,西北永嘉西部位于括苍山脉南麓,南北雁荡山脉通过文成、瑞安直至平阳西部和永嘉、乐清之间,主峰分别高达1237米和1057米。这样就形成了从南雁荡山西至洞宫山脉之间的泰顺、文成山区和北雁荡山西侧与括苍山南侧之间的永嘉北、西部山区。上述山区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上。南北雁荡山东侧及其中间的瓯江流域都是丘陵平原,境内江河的走向除永嘉的楠溪和泰顺的泗溪、交溪与苍南马站区的江溪等自北向南流以外,三条主要大江——瓯江、飞云江、敖江等均自西向东流  相似文献   
50.
浙南梅汛期大暴雨天气分型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周功铤  叶子祥  余贞寿 《气象》2006,32(5):67-73
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计算了1960--2002年5—6月发生在浙南地区的17次大暴雨个例的天气形势场、物理量场(其中包括Q矢量散度场)。通过分析,给出大暴雨发生时的天气形势分型以及物理量场特征,并着重探讨了Q矢量场和大暴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温度场为主的大暴雨天气形势分型简明实用。中低层Q矢量的辐合和大暴雨的发生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非热低压引起的大暴雨位于Q矢量辐合中心区附近,或者辐合中心区南-西南方。利用上述分析特征,指导2005年浙南地区5—6月份暴雨过程预报,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