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质学   63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41.
农业节水灌溉环境影响系统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在分析节水灌溉实施区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选择34个因子建立环境指标体系, 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前、后环境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 项目实施后, 环境质量总体变化为正值, 有29个环境因子向有利方向发展(Pi>0)。环境变化显著度排序依次是自然生态、社会状况、环境质量、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42.
沙尘气溶胶对西北地区植被遥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张杰  郭铌  郝志毅 《高原气象》2006,25(1):116-122
选取扬沙—浮尘天气发生中、后的对地观测卫星EOS-MODIS数据,利用6S辐射传输模式对该卫星资料进行大气订正,分析了沙尘气溶胶对沙尘多发区的西北地区植被指数(VI)遥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晴空天气得到的反射率相比,沙尘使红光通道反射率ρ1、近红外通道反射率ρ2和蓝光通道反射率ρ3均增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最大值为0.246。抗大气植被指数ARVI也有所降低,降低最大值为0.231。应用晴空天气条件下的资料,建立了西北干旱区ARVI与NDVI之间的线性关系,并证明了在沙尘天气条件下,利用ARVI计算NDVI的方法,所得的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43.
青海高原近43年夏季水汽分布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通过对青海高原近43年夏季空中水汽分布及演变的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水汽在东亚夏季风的驱动下向东北方向输送,与沿中纬度的西风环流输送的水汽在青海高原会合,但受高原大地形阻挡,到达该区的水汽含量较源区大大减小;(2)青海高原水汽通量场自西界向东界增加,水汽通量高值区基本分布在青海东部的边坡地带;(3)近43年青海高原净水汽通量收支有正有负,但整体上却呈增加趋势;(4)旱年青海高原水汽通量比平均状况偏少10~40 kg.m-1.s-1;涝年偏多10~20 kg.m-1.s-1;无论旱涝年,青海高原空中净水汽通量均呈正值,但旱年比平均状况偏少21.88%,涝年偏多53.99%。  相似文献   
44.
河西走廊风速变化及风能资源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王毅荣  张存杰 《高原气象》2006,25(6):1196-1202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25年风速气候资料和风塔周年资料,研究了该区域近地面风速及风能的演变和分布。结果表明:河西走廊绿洲内风速下降十分明显,而其它高山站风速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减少趋势;风速变化具有周期振荡特点;垂直风速差由近地面向上减小,高层风速极大(小)值滞后于低层;风速随高度按自然对数规律增大,风能距地面8 m层内随高度变化迅速;该地区4~12 m/s风居多,是风能的主要贡献者;2~4月风速最大,1,5月最小;该地区风能丰富,10~70 m层内年风能储量在2200 khW/m2以上。  相似文献   
45.
西北区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衡理论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区东部2005年7月1~2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上副热带高压西侧强西南气流北上,在西北区东部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形成强辐合,是造成西北区东部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在700 hPa等压面上湿位涡与辐合区域相对应的是,在西北区东部存在一个湿位涡正压项MPV1的正值区和湿位涡斜压项MPV2的负值区域,它们准确地指示了辐合区的范围及变化,暴雨出现在辐合区中或MPV1和MPV2的等值线密集区边缘上;对流层高低层正值MPV1可以指示对流稳定的冷空气的变化,而对流稳定度小的暖湿气流表现为小的正值(高层)或负值(低层),等值线密集带指示了降水的后界。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诊断暴雨发生期间各个暴雨中心的等熵面结构,表明用湿位涡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次暴雨发生的局地特征。  相似文献   
46.
亚欧典型热浪过程的大气环流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国武  汤绪  刘新伟  梁萍 《高原气象》2007,26(3):503-510
使用探空站实测资料、国家气象中心500 hPa位势高度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北和江南地区以及欧洲、印度发生的典型热浪过程及其形成热浪的大气环流系统。结果表明:西风带高压脊和副热带高压的同位相“南北叠加”(表明高压宽广)和低层高压与上层高压的同位相“上下叠加”(表明高压深厚),以及下沉运动和感热、潜热中心的分布,是中国西北和欧洲热浪形成的大气环流原因;而中国江南和印度的热浪,则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强大和夏季风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7.
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南部大气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的污染、源及输送特征,利用鲁朗地区(29.77°N,94.73°E)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简称TSP)和大气中的14种PAHs含量,结合同期气象环境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TSP中PAHs和气相的PAHs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22~5.05 ng m-3和0.83~63.75 ng m-3,平均值分别为2.13 ng m-3和11.33 ng m-3。薪柴和柴油的燃烧是污染的主要方式,汽油燃烧等其他排放为次要方式。PAHs来自本地污染和远距离传输(Long Range Transmission,简称LRT)共同的影响。本地污染在四季各个源地均不相同。冬春季本地污染大,源在东南及正南方,夏秋季受本地和外来输送共同作用,本地源在东南方且占比小,LRT占比大。LRT受西北气流、西风气流和西南气流三支气流影响,污染严重时西南气流占主导...  相似文献   
48.
黄土高原降水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1951-2004年实测气象资料,采用小波分析、EOF分解等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降水诸要素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非降水气候要素对降水响应的敏感性问题.结果表明: 秋季干旱化趋势突出,冬季降水增多,夏季高原西部湿润化、东部干旱化.各季节降水量的区域响应敏感程度和敏感区不同,敏感区从春到冬响应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移动.降水诸要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响应敏感性也不相同,但区域响应的年际变化基本同步,年代际变化的趋势、周期、阶段、转折等存在明显差异.大多非降水要素对降水变化响应不够敏感.  相似文献   
49.
本文利用一个两层全球大气环流格点模式进行了控制试验、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增加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升高等三个数值试验,以研究夏季这两个地区下垫面热源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地面热源减弱将造成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大陆低压减弱;高原及其以西地区500 hPa高度下降,黄河以北地区高度升高;同时高原地区、江淮流域以及黑龙江流域降水减少,但从北疆、内蒙到辽河流域以及我国西南局部和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增加。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带来的变化与此不同.文中还就下垫面热源异常在短期气候预测方面的可能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0.
兰州市区特殊地形气象条件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分布特征,造成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在不具备应用城市多源模式前题下,选用简便易行的“箱”模式对该地区大气污染物年日平均浓度进行预测,并用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了误差检验,相关关系极显著,还确定了误差修正值。在此基础上,对今后5年年日平均浓度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认为用经过订正后的“箱”模式预测兰州市区大气污染物年日平均浓度是可行的,且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