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1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数值预报产品初始场资料,对2018年3月19日河西走廊东部的大风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蒙古西部到新疆东部低槽是此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发生的影响系统,700 hPa河西走廊东部变形场是大风沙尘暴的触发系统,午后气温日变化加大了地面冷锋前后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冷锋前后Δp3达8.3h Pa,造成冷锋移至河西走廊东部产生强烈锋生是沙尘暴爆发的直接原因;随着河西走廊东部上空高空西风急流风速增大、高度降低,风速为14 m·s~(-1)的强风速带伸展到地面,将高空动量向下传播,加之北风前锋到达之处,沙尘暴爆发;沙尘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无辐散层和-52.6×10~(-3)hPa·s~(-1)的强上升运动一致,有利于增大近地面沙尘浓度;V-3θ曲线显示强垂直风速切变和上干下湿的状态,为此次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的环境条件;前期降水稀少,气温异常偏高的气候背景和边界层逆温层破坏,中低层干热及地面风速增大,为沙尘暴天气爆发提供了前期气候背景和不稳定及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2.
“14.4.23”河西走廊特强沙尘暴演变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钱莉  滕杰  胡津革 《气象》2015,41(6):745-75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数值预报产品,对2014年4月23日甘肃河西走廊发生的特强沙尘暴过程形成和减弱原因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乌拉尔山脊前不稳定槽强烈发展,极地强冷空气向南爆发是这次特强沙尘暴产生的大尺度触发系统,地面冷锋所带来的强风是产生特强沙尘暴的主要原因.特强沙尘暴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增强的原因:700~850 hPa河西走廊近乎中性的温度层结,加上强冷平流和低空急流,有利于锋生和动量下传;地面冷锋强变压、变温梯度及日变化促使沙尘暴在河西西部爆发性发展.河西走廊中西部低空强上升运动有利于增大近地面沙尘浓度;强烈的温度差动平流和垂直风切变,加大了热力和动力不稳定.特强沙尘暴在河西走廊东部减弱的原因:造成特强沙尘暴的天气系统在河西东部北行减弱及河西走廊狭管效应地形环境消失;午夜日变化造成锋消;前期持续阴雨天气,使疏松裸露的地表土壤和沙漠形成一层板结层,增加起沙难度.  相似文献   
53.
 利用2003-2007年6~9月ECMWF格点场资料,使用差分法、天气诊断、因子组合等方法构造出能反映本地天气动力学特征的预报因子库,采用press准则初选因子,尝试用最优子集方法进行神经网络夏季6~9月≥35℃高温预报模型的建模方法研究。2008年7月预报系统投入业务应用,检验证明所构造的神经网络高温预报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和预报效果,为神经网络在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4.
气候变化对石羊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石羊河流域气象站47 a气象观测资料和武威农试站37 a农作物生育资料,探讨流域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水文变化特征及对作物布局、生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10℃积温呈逐年代增加趋势,热量条件好转;气候干旱指数呈逐年代增大趋势,暖干化明显;来水量呈逐年代减少趋势,水问题日趋严重;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易受旱害的高耗水作物春小麦种植面积减小,耐旱、喜温的经济作物玉米、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春小麦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缩短,对产量形成不利,反之,对喜温作物玉米、棉花等提高产量和品质有利。  相似文献   
55.
水平螺旋度与沙尘暴的动力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2002~2006年高空流场和地面观测资料,计算近地面至500 hPa水平螺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值越大,500 hPa到近地面风速越大,西风增强,风速垂直切变越大,辐合上升运动越强,形成沙尘暴的强度就越强.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常常在河西走廊附近最强,导致其下游东南方发生沙尘暴.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与其下游沙尘暴发生强度有一致的对应关系:当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200 m2/s2时,未来24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沙尘天气出现,当≤-600 m2/s2时,6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能见度小于500 m的强沙尘暴天气出现,当≤-1000 m2/s2时,6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能见度小于50 m的特强沙尘暴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56.
利用1960—2017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方法,确定了≥10 ℃积温的界限;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均方差 (σ)、线性趋势系数、累计距平和信噪比等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10 ℃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10 ℃积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10 ℃积温的均值和极值均为荒漠区高于绿洲平原区,绿洲平原区高于山区,≥10 ℃积温的空间分布与所受天气系统以及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关系非常密切。≥10 ℃积温正常年份最多,概率超过65%,依次向两端迅速递减。年、年代≥10 ℃积温呈显著升高趋势。≥10 ℃积温主要在5~9月,7月为高峰值。≥10 ℃积温气候突变全流域、民勤和天祝在1996年,永昌、凉州和古浪在1997年。石羊河流域≥10 ℃积温升高使喜凉作物种植面积缩小,生育期缩短,不利于高产的形成;而使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生育期延长,有利于高产和高品质的形成。本研究将对现代农业结构规划、农作物品种调整以及农业的定量化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防雷接地体性能改善及接地电阻分析计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永龙  钱莉  王生元 《气象科技》2008,36(4):485-490
结合雷电防护工作中的经验和实例,分析防雷接地体的特性.结果表明:降低接地电阻,主要是通过降低接地体的接触电阻和散流电阻;增加接地体所围面积对接地电阻的减少有利;应充分考虑复合接地体形状和接地网内屏蔽效应对接地电阻的影响;接地体周围的土质、埋设深度和季节变化都影响土壤电阻率.接地极沿接地体网边缘设置,网内接地极要稀疏布设.接地极的长度一般不相等,常用接地体埋设深度在1.5~3.5 m之间,北方地区在冻土层以下.可采用性能稳定的降阻剂和在接地体周围更换土壤电阻率低的土质,要使接地电阻达到要求的同时减少成本.  相似文献   
58.
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河西走廊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6年张掖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总结了本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带状、块状强度回波特征;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系统中低空急流、暖平流、冷平流、逆风区、垂直风切变的雷达回波特征,将回波进行客观定量化,并引进了稳定度指标,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短时预报简明判据。  相似文献   
59.
摘要:焉耆盆地种植冬小麦关键在于越冬期气象条件能否保证冬麦安全越冬。通过对焉耆县近60a来冬季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年极端最低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趋势变化率为0.67℃/10a;极端最低气温与积雪深度成明显的反相关,相关系数r=-0.62,即没有积雪的年份最低气温一般不会特别低;60a中积雪深度不到5cm且最低气温低于-24℃的概率只有14%,正常年份焉耆盆地种植强抗寒性冬麦品种可以安全越冬。2008、2009年冬季偏暖,无稳定积雪覆盖,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17.9℃、-21℃,试种冬麦均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0.
基于GIS技术的武威市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1971~2012年武威市各乡镇山洪灾害调查记录,以及武威市内78个区域气象站和4个自动气象站2008~2012年5-9月降水资料,通过对山洪灾害形成的动力条件、孕灾环境、降水背景的分析,确定临界雨量、地形因子、河网密度、汛期雨量、汛期降水日数、汛期中雨日数、汛期大雨日数为影响山洪灾害形成的主要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武威市山洪灾害区模型。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对各影响因子进行空间插值、栅格图层计算等操作,将武威市分为山洪灾害高发区、易发区、一般区和低发区4类,初步探索了武威市山洪灾害分布区划。分析表明,武威市山洪灾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南部天祝县呈高发区,易发区主要在南部古浪县,中部平原凉州区为一般区,北部荒漠带民勤极少能形成山洪灾害,为低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