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375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8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2006年7月14-17日,受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福建沿海地区发生了持续性的暴雨-大暴雨过程。利用时间的合成平均分析方法针对这次暴雨持续期间(14日-16日的每天08时和20时以及17日的08时)共7个时次的基本资料,并且计算了各个时次的物理量资料,也进行了平均,从而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压环流持续稳定存在以及对流层中低层持续的大量水汽输送为这次暴雨过程提供了背景条件。对流层气流强烈辐合持续存在对暴雨持续具有重要意义。高温高湿的能量的持续存在,是暴雨到大暴雨天气维持的一个重要的热力条件。强的高空辐散和正涡度平流的共同作用则有利于直运动的加强,并且中低层水汽加强上升凝结形成这次强的暴雨区。  相似文献   
62.
多普勒雷达探测“艾利”台风风场不对称结构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8月25日, “艾利”台风在靠近我国台湾东北部海域后不同于正常路径, 先后发生两次左折, 先是西北转偏西, 再偏西转西南, 这种路径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通过“艾利”台风的雷达观测事实, 从单多普勒雷达和双多普勒雷达均发现在台风前进方向的右前方, 即西北象限风速极值大于其他象限, 进一步证明了“艾利”台风的风场分布遵循波数为1的非对称性, 从位于台风不同象限的福州长乐和厦门两站雷达资料, 以及常规的地面观测、高空探测资料和NCEP数值预报再分析资料都得到证实。研究表明, “艾利”台风处在大陆高压东南侧, 台风外围存在一支7 m/s左右的环境风场引导气流。因此, 西北象限风速极值大于其他象限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是由环境风场和台风本身两方面共同造成的, 这种不对称分布有利于维持“艾利”台风向西南方向移动。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由于单部多普勒雷达不可能同时探测到台风的西北、东北和西南3个象限的风速极值, 而双多普勒雷达或多多普勒雷达联合探测台风, 则可以同时探测到3个象限的风速极值, 根据风速极值可能存在的不对称分布情况来预测台风的路径转折趋势, 因此重视双多普勒雷达或多多普勒雷达联合探测对于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机载Lidar是可以快速获取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的一种遥感技术。它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地面精确的三维坐标,得到高密度的点云。为了从点云数据中提取地形信息,必须对地面点和非地面点进行分类,称之为滤波。现有算法不适合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本文提出一种快速滤波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地形点。与现有的滤波方法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将二维滤波问题简化为一维滤波,滤波速度快。  相似文献   
64.
1996年8月8日闽西地区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毅  刘爱鸣 《气象科学》1998,18(2):174-180
本文研究了9601号热带风暴减弱为低压环流后引起突发性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9610号热带风暴减弱后的低压环流移支福建省南部地区,造成闽西地区湿斜压锋区和不稳定能量明显增强,在低压西侧辐合线所提供的福合上升运动激发下,中尺度对流云团迅速发展,导致远离低压中心的闽西突发大暴雨。闽西特殊的地形对特大暴雨的产生起了组织和增幅作用。另外,还通过逐时数字红外云团图的分析,揭示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演变特征与突发性大暴雨的关系,供日常短时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65.
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地图数据更新过程中因地块调入调出产生的碎图斑的识别问题,该文在深入分析样本数据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结合多级阈值与 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神经网络的碎图斑识别方法.首先通过面积和最大内角阈值排除不符合碎图斑特征的多边形;再将矩形度、圆形度、最小内角以及延展度作为特征向量输入训练好的SOM聚类模型,基于多边形特征相似性识别碎图斑,较好地弥补了 目前制图实践中大量采用的统一面积阈值法指标选取单一、主观性强的不足,实现了碎图斑的准确识别.以福州市长乐区和福清市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建设用地管制区数据为样本的验证实验表明,该文方法的识别精度与稳定性(针对不同区域数据的适应性)均优于目前制图实践中大量采用的统一面积阈值法.  相似文献   
66.
分析了福建省地图公共服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创新数据库建库模式、创新地图服务模式、加强标准地图服务建设等方面提出地图公共服务优化思路,为“十四五”期间提升地图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7.
以福建省宁德福安市为研究区,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选取了坡度、坡向、曲率、高程、降水、植被、道路、河流、地质、断裂带及人类工程活动等10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因子权重,基于GIS地理空间分析评价了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了5类区域: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较低危险区.危险性评价结果可为宁德市减灾防灾以及灾害治理提供依据,也为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可行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68.
丘陵地区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数据统计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数据获取率来分析和评价风廓线雷达的探测能力, 对通过2012年的风廓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获取率和信噪比都随季节变化, 夏季探测能力大于冬季。按照数据获取率达到80%的要求, 确定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无降雨天气有效探测高度为3 km, 并确定低模和高模最佳衔接高度为0.6 km, 能够获得更好的数据获取率。在无降雨天气, 信噪比随高度呈现对数函数单调递减的变化规律, 夏季信噪比的衰减程度比冬季大;在降雨天气, 信噪比随高度呈现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 其斜率范围在-10.44~-2.47之间, 而夏季信噪比的衰减程度比冬季小。  相似文献   
69.
程辉  王颖波  刘隽  刘冰 《气象科学》2015,35(2):195-198
选取福州地区2007—2012年闪电定位资料,使用Matlab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方法以及STATA的正态分布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研究闪电定位数据误差修正方法。结果表明:利用Matlab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方法与STATA正态分布检验方法,可以定量找到闪电定位资料小幅值电流干扰区间,对于有效利用闪电定位资料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福州地区小幅值雷电流干扰区间为0~1 kA,剔除此区间资料后正闪拟合效果最佳。在使用福州地区闪电定位资料时可先将此区间小幅值闪电误差数据删除,该结论可为福州地区闪电定位数据修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利用2013年台风“苏力”的监测资料、台风灾情资料、2000年后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资料和台风“苏力”灾害防御行为效益评估网络问卷调查资料,采用相似分析法的上下限区间估算法,预评估台风“苏力”造成的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并利用台风灾害风险区划方法,对台风“苏力”进行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台风“苏力”预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相符,台风“苏力”灾害风险分布与实际灾情分布大部分一致,风险等级高的县市,实际灾情重,高风险区的大部县市直接经济损失均为1000万元以上。应用台风灾害防御行为效益评估三级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可知,指标体系中的各级各项指数均能较好地反映和评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公众参与的防御行为效益,政府主导在各类减灾行为中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