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503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81.
CFC-11是评估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的一个重要工具,海水中溶解的CFC-11被用来分析全球海洋模式的通风模拟.本文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40层全球海洋环流模式(MOM4_L40)增加了示踪物CFC-11模块,然后利用该模式研究了CFC-11在全球海洋中的分布,并评估了模式的通风能力.对CFC-11的海表浓度、柱总含量以及大洋剖面的垂直浓度分布和渗透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观测相比,模式较好地再现了CFC-11在海洋表面的水平分布特征,CFC-11主要储存区位于西北大西洋、副热带北太平洋及南大洋,其浓度分布与温度分布梯度相反.沿三个大洋的5个剖面的CFC-11垂直分布模拟也与观测基本吻合.模式模拟的CFC-11分布情况与全球平均经向流函数吻合,在南大洋模拟效果更加接近观测值,深海模拟效果较好,渗透深度接近观测.同时,模拟与观测相比也存在偏差.比如在北大西洋主要的存储区域,模式低估了CFC-11的吸收,这与高纬的CFC-11向低纬过度输送有关,可能是受温盐环流和强迫资料的影响.总体来说,MOM_L40模式模拟大洋吸收的CFC-11总量是理想的,通过模拟被动示踪物CFC-11很好地再现了海洋的通风能力.  相似文献   
682.
海南电离层F区不规则体的气辉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子午工程海南富克站(19.5°N,109.2°E)全天空气辉成像仪630nm波段的气辉图像,通过对气辉原始观测资料进行图像增强、方位校正和图像投影等预处理,得到可清晰识别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的图像产品,获得了我国海南地区首次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的光学观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等离子体泡的形状、结构、变化、空间尺度和运动速度这些基本特征.研究显示:典型的等离子体泡形状为南北分布的条状,常出现分叉现象,大部分情况整体向西倾斜;东西方向的尺寸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典型漂移速度为50~150 m·s~(-1).统计了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等离子体泡观测数据,发现其出现的典型季节为9—10月和2—4月、典型时间为日落后1~2个小时并持续1~4个小时左右.  相似文献   
683.
本文将夏季气候平均的基本气流分解为正压和斜压分量,使用一个线性斜压模式,研究了不同斜压基本气流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初始气旋性环流扰动低频发展演变的重要作用.其中,控制试验较好地模拟出初始气旋扰动向西北方向传播、在西北太平洋季风槽附近停滞增强、在东亚地区出现经向波列和在南海到海洋大陆地区形成西北—东南向波列等特征.改变斜压分量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正压基流不能为西传的初始扰动供给足够的能量;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东亚地区的纬向温度梯度和北风垂直切变,是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当基本气流中的斜压纬向偏差部分线性增大时,扰动的能量会呈e指数迅速增强,提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基本气流微小的改变可能带来天气或季节内扰动强度的剧烈响应.  相似文献   
684.
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015年《巴黎协定》确定了自2020年后国家自主贡献的减排方式,并从2023年开始每5 a开展一次全球碳盘点。2019年第49届IPCC全会明确增加了基于卫星遥感的排放清单校验方法。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正在大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的MVS(Monitoring and Verification Support)能力。本文调研分析了全球碳盘点对卫星遥感技术的需求,介绍了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的技术原理,梳理了温室气体卫星遥感、生态系统碳源汇卫星遥感估算、人为源碳排放卫星遥感、碳通量同化估算等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核心环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了当前卫星遥感技术对全球碳盘点任务的支撑能力,并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的碳监测卫星计划方案,并展望了中国开展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重点任务,期望为中国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68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nnual cycle in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AOT) and Angstrom exponent in Darwin, Australia, a coastal site in the Tropical Warm Pool where the major aerosol sources are biomass burning and sea salt. We have used radiometer measurements from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tmospheric Radiation Measurement facility for the period March 2002–June 2003. Strong seasonal cycles in AOT and Angstrom exponent were observed, peaking during the burning season (May–November). Investigation of the spectral dependence of optical thickness showed that the Angstrom formula can be satisfactorily fitted to the AOT data during the burning season but not on summer and autumn afternoon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sea salt aerosols.  相似文献   
686.
Spa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otal column ozone observed by TOMS and equatorial zonal winds from 1979 to 2003 have been assessed. Four months and three different altitude levels have been analyzed: January and July (solstice months), April and October (equinoctial months), and 10, 30 and 50 hPa. The results are different for the months and altitudes considere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s values appear in tropical zone at 30 hPa. The Brewer–Dobson circul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regulating the abundance of ozone, influenced by th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circulation. Since the Brewer–Dobson is a slow circulation, correlations considering lags between one and 12 months were estimated. In this case, the highest correlations values are moving to subtropical latitudes at winter hemisphere, with different behaviors for three altitude level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687.
我国中东部逐时雨强时空分布及重现期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姚莉  赵声蓉  赵翠光  周兵  张静  薛峰 《地理学报》2010,65(3):293-300
基于我国1991-2005 年逐小时的降水观测资料,利用概率分布、统计检验与极值分布等方法,分析研究了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时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一小时最大雨强的50 年、100 年重现期估算等问题。结果表明:对于4 mmh-1以上的较强雨强而言,出现频数最多的地区主要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以南大部地区一小时雨强的最大值为60~80 mmh-1,沿海地区一小时雨强的最大值可以达到80~90 mmh-1;雨强出现频数的日变化在各地区是很不相同的,西南和华南是雨强日变化最明显的地区,4 mmh-1以上量级的检验结果几乎全部都超过0.01 的信度要求;一小时最大雨强50、100 年重现期估算值的空间分布形态具有一致性,高值区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50 年、100年一遇的一小时雨强达80~120 mmh-1、100~150 mmh-1。  相似文献   
688.
地面自动站气压的台站极值检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压高公式,利用2000多个国家级台站海拔高度和本站气压观测资料,得到了自动站本站气压的台站极值检查方法,称为“台站海拔高度统计法”。首先由观测资料得到台站海拔高度和本站气压的指数经验公式,此经验公式可以计算出本站气压的估计值;然后由经验公式,选 ,可以估算出0.01信度下本站气压的取值范围,其中剩余均方差的估算方法类同本站气压的估计方法。使用台站海拔高度统计法依次对国家基准站、国家级台站以及区域自动站定时气压进行试验,试验效果良好。此方法可以用于气象业务中实时和非实时气压质量控制流程中的台站气压极值检查。  相似文献   
689.
690.
The inner regions of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nearly aseismic, although microseismicity is known to occur beneath some outlet ice streams,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ast flowing ice and the bedrock. Here we show the occurrence of unusual earthquakes beneath an Antarctic outlet glacier that share almost the same magnitude, pointing to the repeated rupture of a single asperity. These seismic events produce waveforms with very high similarity and uncommon spectrum and are tightly clustered in space but, unlike other reported instances of repeating earthquakes on a patch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they occur in frequent irregular swarms. Evidence locates these events at the rock–ice interface under the glacier, and shows the existence of stick–slip motion on a smaller scale than the large slow slip events detected by global seismographs. Seismic behaviour of large glaciers can presumably be connected to surges in ice motion. This study determines a little known environment for fracture dynamics studies, while also contribut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pling processes between fast flowing glaciers and bedrock that influence ice stream evolution and 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