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92篇
天文学   11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6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ntire spectra (from visible to the thermal infrared; 0.390–14.0 μm) to retrieve leaf water content in a consistent manner. Narrow-band spectral indices (calculated from all possible two band combinations) and a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PLSR)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strength of each spectral region.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were used to report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spectral indices and PLSR models. In the visible-near infrared and shortwave infrared (VNIR–SWIR), the most accurate spectral index yielded R2 of 0.89 and RMSE of 7.60%, whereas in the mid infrared (MIR) the highest R2 was 0.93 and RMSE of 5.97%. Leaf water content was poorly predicted using two-band indices developed from the thermal infrared (R2 = 0.33). The most accurate PLSR model resulted from MIR reflectance spectra (R2 = 0.96, RMSE = 4.74% and RMSE cross validation RMSECV = 6.17%) followed by VNIR–SWIR reflectance spectra (R2 = 0.91, RMSE = 6.90% and RMSECV = 7.32%). Using thermal infrared (TIR) spectra, the PLSR model yielded a moderate retrieval accuracy (R2 = 0.67, RMSE = 13.27% and RMSECV = 16.39%).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mid infrared (MIR) and shortwave infrared (SWIR) domains were the most sensitive spectral region for the retrieval of leaf water content.  相似文献   
162.
文山州清水沟地区具一定的铜、金、铁找矿前景。该区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及物化探异常。成矿作用主要受构造与岩浆岩活动的控制。矿产分布与北东向构造裂隙及基性岩浆岩活动定位关系密切。找矿靶区选定于成矿远景区内断裂发育的独角村背斜核部、成矿元素富集区及基性岩浆岩活动地带。  相似文献   
163.
基于2017年1-12月在抚仙湖开展的逐月观测,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探讨该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来源组成及时空变化特征.12个月CDOM吸收值a(254)的均值为3.47±0.57 m-1,范围为1.82~5.22 m-1,说明CDOM丰度较低.平行因子分析结果给出了2种类酪氨酸荧光组分(C1和C3)、1种类色氨酸荧光组分(C2)、1种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4),12个月内源组分(C1+C3)对总荧光强度的平均贡献为65.81%±15.38%,外源组分(C2+C4)的平均贡献为34.19%±15.38%;荧光指数FI的均值为1.73±0.14,腐殖化指数HIX的均值为1.02±0.37,生源化指数BIX的均值为1.23±0.27,说明CDOM主要为微生物内源产生.时空变化方面,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和冬(1、2、12月)季的a(254)分别为3.20±0.47、3.76±0.64、3.67±0.50和3.23±0.38 m-1,夏季和秋季均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CDOM丰度及内外源组分的空间分布具有季节异质性,可能与流域土地利用、河流输入、降雨、温度、光辐射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4.
云南抚仙湖透明度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根据2005年的综合调查资料和1980年以来的常规监测资料,分析了云南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透明度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及影响因子.2005年6-7月抚仙湖水体透明度范围为0.5-6.2 m,平均值为4.6 m,透明度分布的总体格局是:南区>北区,湖心区>沿岸区,河口区较低.藻类和悬浮物是影响透明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随着水体中藻类和悬浮物的增加,透明度下降.近20多年来,抚仙湖透明度呈下降趋势,藻类增加是直接影响因子,水体总氮、总磷的增加促进了藻类的增殖,是重要的间接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5.
抚仙湖不同污染来源沉积物微生物解磷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南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污染来源沉积物微生物量、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和微生物解磷能力的垂向分布特征和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抚仙湖各采样点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与APA垂向分布趋势相似,总体上随着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微生物作用主要表现在表层.在空间分布上,富营养化星云湖以泄水为主的南岸隔河口微生物生物量和APA最高,其次为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的北岸梁王河口和以磷矿开发为污染来源的北岸东大河口,再次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以自生有机污染为主的湖心和东岸老凹嘴,以自然水土流失为主的西岸尖山河口微生物生物量和APA最低.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和APA体现了不同外源污染对抚仙湖各湖区的影响不同.抚仙湖沉积物微生物对有机磷和无机磷均有解磷能力,并且无机磷解磷能力大于有机磷.沉积物解无机磷细菌数量和APA决定了抚仙湖沉积物磷释放强度,造成了抚仙湖较高强度的内源磷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166.
云南抚仙湖窑泥沟复合湿地的除氮效果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了延缓抚仙湖局部湖湾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在北岸建设了净化面积1hm2.的复合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生物氧化塘、水平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治理技术,对入湖河道窑泥沟污水中氮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湿地系统的除氮效果十分明显,水力负荷年平均为437mm/d,氮负荷年平均为3.315 g/(m2·d),湿地系统氮滞留量年平均为1.91g/(m2·d).其中,通过植物吸收同化作用除氮量为0.142g/(m2·d),占总氮滞留量的7.5%左右.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氮(NOX-)、氨氮(NH4+)、有机氮(TON)和总氮(TN)的去除率年平均分别为62.7%、53.8%、62.4%和57.5%.在湿地系统各功能区中,表面流人工湿地除氮效果最佳,氮去除率年平均为39.4%,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均较强;生物净化塘除氮效果次之,氮去除率年平均为18.5%;潜流人工湿地氮去除率年平均为10.6%;沉淀池中氮去除率年平均只有3.6%.  相似文献   
167.
依据云南省滇中地区16个水文站共31年(1980~2010年)实测水文资料,应用二水源新安江模型进行降雨径流分析,用推理过程线法进行汇流分析,研究滇中地区产汇流参数地理变化规律,为无水文资料的中小河流开展水文计算和站网规划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得出的参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成果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8.
准地转理论在低纬高原冬季暴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红  周波 《气象》2005,31(11):61-64
2003年1月4~5日云南发生的罕见的冬季暴雨是一次西风带大尺度斜压系统发展过程.利用T213模式计算的物理量场对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发现:暴雨发生机制可以用准地转运动理论得以很好地解释,为今后云南冬半年暴雨预报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9.
在搜集、学习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地质科技论文摘要的编写要求与写作方法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地质科技论文摘要的作用是为了把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其基本要素包括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摘要的编写应该简明、真实、客观。切忌掺杂作者的主观见解释和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