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12.
曹静  黄江  赵文化  单海滨 《华南地震》2007,27(3):100-106
通过对空间天气和空间天气学的描述,介绍空间天气学的研究内容、方法、监测手段以及空间天气灾害的危害;分析了在广东开展空间天气业务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开展广东空间天气业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广东省遥测站资料及MICAPS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一次春季冷空气伴随的海上大风天气过程分析,研究了冷空气过程中地面变压和低层温度平流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地面风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本次海上大风天气过程具有春季强风的2个明显特点:1、“风头(起风时)大、风尾(结束时)小”;2、起风突然、阵风大.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比白天大.影响系统主要是:200 hPa西风槽、500 hPa南支西风槽、850 hPa切变线、地面冷空气和冷锋系统.温度平流通过变压场作用于地面风场,冷空气伴随的冷平流增强了地面变压场以及变压梯度,进而等压线密集,地面风速加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单台长期地磁场扰动幅度和地磁行星指数Ap和Kp关系,对1小时磁扰幅度rH的日平均与Ap进行拟合,快速估算Ap指数.对3小时内rH的平均与Kp进行对数拟合,估算Kp指数.采用肇庆地震台2003-2008年地磁H分量分钟值数据,估算行星Ap和Kp指数,与世界数据中心(WDC)给出的Ap和Kp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低纬电离层TEC扰动与两次强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州地区GPS-TEC监测网获得的TEC数据,分析了两次7.0级以上地震与低纬电离层TEC扰动存在的可能联系。对TEC的时序分析表明:两次地震发生前TEC的日变幅度均出现下降。但两次地震异常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台湾南部邻海7.2级地震前10 d内出现了负异常和正异常,但汶川8.0级地震前8 d和后6d内只出现负异常。此外,还讨论了低层电离层TEC扰动与地磁活动及热层动力学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FY-3气象卫星资料,通过分析多种仪器的亮温数据,对2013年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FY-3卫星星载多探测仪器,可用于立体监测地震多发区域,红外和微波亮温震区异常明显,能部分解释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的多种观点,说明FY-3卫星对地震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常规三维变分同化(3DVAR)思想和反问题中的正则化技术,提出了适用于风场融合的带正则化约束项的3DVAR方法,在南海海域开展数据融合试验,同时采用模型函数方法确定合理的正则化参数,针对一次台风个例进行了QuikSCAT散射计海面风场数据和华南中尺度模式海面风场数据的融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带正则化约束的3DVAR融合方法,明显消除了常规3DVAR方法融合风场时带来的虚假信息,融合后分析风场以及涡度场和散度场分布均匀,结构清晰,气旋中心显著,且分析场中观测起主导作用;采用信号自由度(DFS)方法对融合方法进行定量评估,发现相对常规3DVAR方法,带正则化约束的3DVAR融合系统中观测数据提供的DFS较多,同时提高了观测场对分析场的影响;基于独立观测资料对融合结果进行检验发现相对华南中尺度模式和常规3DVAR方法的统计结果,带正则化约束的3DVAR方法得到的风场具有最小的均方根误差和最大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8.
利用赤道异常北驼峰区深圳站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监测到的GPS-TEC数据,统计分析了华南地区电离层TEC耗空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TEC耗空随时间、地理经纬度位置等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前半夜和在赤道异常北驼峰区域,深度在20 TECU左右的耗空明显和强闪烁(S4≥0.5)相关,在后半夜或在赤道异常北驼峰外边缘区域,存在一些深度小于10 TECU的耗空对应着无闪烁现象发生.统计结果还表明:TEC耗空呈现出季节变化规律,2011和2012年TEC耗空主要出现在春秋分期间,TEC耗空深度主要分布为1~20TECU,持续时间集中在16~30 min,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2:30-15:30UT(20:30-23:30LT),午夜之后TEC耗空活动呈逐渐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GPS—TEC监测产品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广州GPS综合应用接收网观测数据,探讨华南地区区域级TEC监测产品的研制方法与结果。观测样本分析显示,广州GPS综合应用网单站在24h内瞬时捕获卫星数基本上稳定在10颗,反演获得的TEC样本在电离层薄层模型下经过投影基本上覆盖华南地区以及中国南海北部海域和台湾海峡,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华南地区和中国南海海域TEC数值分布状况。基于广州GPS综合应用接收网观测数据,可以得到一个表征区域强度的平均TEC实时监测产品和一个表征区域子午线分布特性的纬向TEC实时监测产品。  相似文献   
20.
何全军  曹静 《气象科学》2007,27(4):445-450
介绍了体视化技术、体数据的概念以及科学可视化语言IDL的特点。对以IDL语言为平台开发的体可视化系统的功能进行说明,并阐述了体可视化、切割、剖面、等值面等关键技术的实现。最后通过开发的可视化系统对一组压强场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给出体视化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