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浙江省温度和相对湿度释用技术及其效果检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多模式的要素预报和浙江省乡镇站点观测资料,结合全省天气统计特点,利用最优集成方案,改进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1~7 d预报。统计检验发现,模式的温度预报在浙江省中南部主要表现为系统性偏差,在浙江省北部平原地区主要为随机误差。使用滑动平均误差订正后,浙中南等地形复杂地区温度预报的系统性偏差明显减小。在模式订正基础上,使用动态集成进一步减小了浙北平原地区温度预报的随机误差。基于温湿关系,使用改进后的温度预报对相对湿度预报进行订正。与传统的加权平均方法相比,改进后的温度预报均方根误差减小16.7%,相对湿度预报均方根误差减小13.8%,对改善浙江省精细化预报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2.
雨雪相态的转化是浙江省冬季降水预报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利用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浙江省自动气象站和两部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一次强寒潮在浙江北部地区导致不同的降水相态进行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高空强冷平流、中低层强暖湿气流为雨雪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对比分析发现:在同等强度的冷空气影响下,浙江北部沿海地区雨夹雪或雪需要大气低层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更低。根据不同降水相态下T_(2 m)、Φ_(850-1 000)和Φ_(925-1 000)指标差异对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分别建立雨雪判别指标。检验表明统计指标对浙北地区雨雪相态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且风廓线雷达资料500 m以下边界层平均垂直速度变化可以辅助判定地面雨雪的相态变化和地面降雪的强弱。  相似文献   
73.
首先使用滑动平均的方法,对近58年影响我国的台风频数、强度和年极值强度进行趋势分析,又使用Spearman非参数趋势检验法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分形理论的R/S方法对未来的台风频数、强度和年极值强度进行了趋势预测。分析表明,未来影响我国的台风频数、强度、年极值强度都是呈增加趋势的;而且年台风频数和台风强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
杭州西湖轮虫的群落结构及与水体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饶利华  吴芝瑛  徐骏  陈琳  张巍  陈鋆 《湖泊科学》2013,25(1):138-146
2007年1月-2010年10月,对杭州西湖进行调查研究,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西湖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通过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探讨西湖轮虫的群落结构与水体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湖总体处于中-富营养状态.调查期间共检出轮虫29种,以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等最为常见;总数量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样性水平不高;各采样点在不同年份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西湖轮虫密度与水温、TLI指数、总氮、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和pH值的相关性高度显著;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水体环境因子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西湖轮虫结构不仅与水体的营养状况关系密切,还受引水过程引起的水动力学的影响,从引水入湖口到出水口存在一个以水动力学过程为主导的生态梯度.  相似文献   
75.
为了适应沿海经济对外的发展,满足水下地形测量以及数模研究、GIS应用的需求,自主研制了一套具有市场前景叉高效的水下地形成图及数模整编系统。  相似文献   
76.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上海极端气温和降水的情景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以下简称CMIP5)28个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和1981~2010年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评估了该28个气候模式对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并预估了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情景下上海2021~2030年极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变化趋势和不确定性。结果表明:与观测值相比,模式对华东和上海年平均气温的模拟大多均值偏高、方差偏低;对年总降水量的模拟大多均值偏高,但方差以华东偏高、上海偏低为主;26个模式的气温变化趋势和12个模式的降水变化趋势与观测值相同。选出8个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与2001~2010年相比,2021~2030年上海冬天极端低温的出现日数(冷夜日数)呈减少趋势,不确定性最小;夏天暖夜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不确定性较小;其他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趋势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冷夜指标的不确定性最大。强降水发生日数和强降水的强度都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不确定性较小。  相似文献   
77.
在研究黄土高原东亚季风地质时期周期演变中,引入了用于定量检测周期的奇异谱分析方法,结合小波分析,对典型的黄土高原陕西省洛川黄土剖面、甘肃省灵台黄土剖面的磁化率中2.6 MaB.P.以来东亚季风的强信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1.0 MaB.P.之间地质时期,除在1.87-1.37 MaB.P.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周期演变不明显的缺失时段外,东亚季风演变的主导周期是40 ka,0.9-0.6 MaB.P.是40 ka周期和100 ka周期的调整过渡期。0.6 MaB.P.以来的主导周期是100ka。研究还发现,1.2 MaB.P.前后没有明显的周期差异,说明1.2 MaB.P.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周期转型事件,而是周期演变过程中的触发事件,这一触发事件对0.9 MaB.P.以后出现的周期转型事件影响深刻。40 ka周期从1.2 MaB.P.开始衰减,至0.9MaB.P.时100 ka周期逐渐建立。0.6 MaB.P.开始东亚季风出现冷暖大幅振荡的100 ka演变周期,因而0.6MaB.P.具有气候振荡加剧的突变性质。  相似文献   
78.
This study presents uranium and thorium concentrations and activity ratios for all riverine phases (bedload, suspended load, dissolved load and colloids) from basaltic terrains in Iceland and the Azores. Small basaltic islands, such as these, are thought to account for ~ 25% of CO2 consumed by global silicate weathering, and for ~ 45% of the flux of suspended material to the ocean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U] and [Th] in the dissolved and colloidal fractions a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pH, and to a much lesser extent by level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which are low in these environments). At high pH, basalt glass dissolution is enhanced, and secondary mineral formation (e.g. Fe-oxyhydroxides and allophane) is suppressed, resulting in high dissolved [U], and low colloidal [U] and [Th], indicating a direct chemical weathering control on elemental abundances. When the dissolved (234U/238U) activity ratio is >~1.3 (i.e. when physical weathering, groundwater contribution or soil formation are high), there is little isotope exchange between dissolved and colloidal fractions. At lower activity ratios, the dissolved load and colloids have indistinguishable activity ratios, suggesting that when chemical weathering rates are high, secondary clay formation is also high, and colloids rapidly adsorb dissolved U. Many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samples have (234U/238U) activity ratios of > 1, which suggests that uptake of U onto the suspended load is important. Identical (230Th/232Th) in suspended, dissolved and colloidal samples suggests that Th, like U, is exchanged or sorbed rapidly between all riverine phases. This particle-reactivity, combined with poorly constrained contributions from groundwater and hydrothermal water, and short-term variations in input to soils (volcanic and glacial), suggests that U-series nuclides in riverine material from such basaltic terrains are unlikely to reflect steady state eros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79.
苏涛  董美莹  余贞寿  黎玥君 《气象》2020,46(2):158-168
针对夏季副热带高压背景下浙北天目山附近的强对流天气个例,利用中尺度实况资料,分析了天目山对触发对流的作用。结果表明:浙江省夏季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时,低层处于西南背景风时,在低Froude数条件下,气流经过黄山、天目山后在背风侧形成一段辐合线,在有利的热力条件配合下,容易触发对流。山地的热力强迫作用使地形上空新生了很多积云,积云分布基本与地形一致。同时,天目山背风侧出现一条积云线,其形成的原因是天目山背风侧辐合线的辐合抬升作用。背风侧辐合线尺度有几十千米,方向随环境风向转变。对流触发的位置位于这条辐合线上靠近山地的一端。这可能是由于山地热力强迫作用产生的积云移到辐合线上继续发展产生对流云,即山地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共同触发了对流。  相似文献   
80.
王芳  郄秀书  崔雪东 《大气科学》2017,41(6):1167-1176
利用2005~2014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位置和强度资料,分析了近10年西北太平洋地区228个TC中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旋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TC闪电活动年际变化呈震荡分布,夏半年闪电活动比冬半年强,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12:00(地方时,下同),谷值出现在06:00。闪电密度呈三圈分布结构,内核区和外雨带区闪电密度较高,内雨带区最低;闪电密度空间不对称分布,最高值出现在TC南侧。TC强度改变时,内核区闪电密度随TC不同强度等级的分布与外雨带区不同。TC内核区闪电活动较外雨带区强,内核区和外雨带区的闪电密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TC快速增强和强度一般变化时;快速增强过程一般发生在中等强度的TC中,而快速减弱过程一般发生在强度较强的TC中。TC快速增强前后,内核区闪电活动变化比全部TC闪电和外雨带区明显,表明内核闪电活动较全部TC闪电和外雨带区闪电能更好的指示TC的快速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