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03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335篇
地球物理   397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5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T639模式预报系统误差统计和订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邱学兴  王东勇  陈宝峰 《气象》2012,38(5):526-532
通过统计2009—2010年T639模式500 hPa高度、850 hPa温度和2 m温度的1~10天预报场的平均误差发现,T639模式的这些气象要素预报都存在明显系统误差,且系统误差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而增加。利用"递减平均法"尝试订正其预报系统误差,订正结果表明:该订正方法总体表现为正的订正技巧,但订正能力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而下降;东亚地区的系统误差小于整个北半球,"递减平均法"的订正能力总体小于整个北半球。对比夏、冬半年订正效果发现:对于500 hPa位势高度和850 hPa温度的预报场,冬半年和夏半年订正技巧相当;对于地面2 m温度预报场,冬半年订正能力明显高于夏半年。不同权重系数试验表明:对于500 hPa高度场,权重系数约取0.06时,订正效果较好,而对于850 hPa和2 m温度场,权重系数约取0.1时,订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62.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模式边界层探空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2006年和2007年12月东部地区进行逐日模拟,并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南京和安庆12h一次的逐日探空资料对模拟的地面及边界层内气象要素进行检验,计算地面和边界层内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要素的多种常用统计参数;并分别评估雾发生前和发生时边界层探空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MM5模式模拟的地面温度和湿度均较理想,但风速误差较大。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观测与模拟的偏差概率分布均呈近正态分布,峰值中心分别为-1.52℃、4.59%和1.92m·s-1,白天模拟效果优于夜间。(2)以南京、安庆两站为例,模拟的08:00(北京时,下同)和20:00边界层内探空基本可靠,但20:00的效果比08:00好;模拟效果均随高度上升而变好;且南京站边界层内温度、湿度的模拟效果优于安庆站,但安庆站风的模拟效果优于南京站。(3)以南京站为例,雾发生前和发生时温度、湿度模拟效果较平均情况差,风速模拟较其他模拟时段无明显变化。(4)南京、安庆冬季近地层逆温发生频率都比较高,常见多层逆温,MM5模式能再现近地层逆温,但有高估的倾向,且对边界层中上部逆温模拟效果不佳。此外,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模拟方案中地面负的温度偏差不是由近地层高垂直分辨率所致。  相似文献   
863.
基于GIS的低温冷冻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为例,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原理,利用气象、基础地理信息、农业和社会经济等方面数据,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抗灾能力等4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安徽省低温冷冻灾害风险程度的地区差异,最终建立综合的灾害风险指数,并将该指数应用于安徽省低温冷冻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及结果验证。结果表明,安徽省低温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比较客观,较全面地反映出安徽省的低温冷冻灾害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864.
Using the monthly mean data from NCEP–NCAR reanalysis, through building tropopause pressure index, we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s of anomalous variations of tropopause pressur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summer in Northern Hemisphere.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years of 1992 and 1998 to study, and they were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and the lowest year of tropopause pressure anomaly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variations of tropopause pressure are well correlated respectively with anomalous temperature and geopotential height in both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Besides, the anomalous tropopause pressure has also close relation with anomalous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Tibetan Plateau. In 1992,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was anomalously low, correspondingly, the tropopause pressur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anomalously high; but in 1998, the opposite was the case. (2)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correlation of tropopause pressure and OLR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is found to be positive. Furthermore, by further diagnosing the circulation fields between 850 hPa and 200 hPa levels and the whole troposphere vapour field, we found out that the anomalously high tropopause pressure in 1992 corresponded to the anticyclonic divergence of low level wind fields and the cyclonic convergence of high level wind fields, and coupled with divergence of the whole troposphere vapour fields along with the South Asian High weakened at the same time. While in 1998, the case was opposite to that in 1992. These facts indicated that the anomalous convection resulted in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ropopause pressure in 1992 and 1998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3)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heat budget anomalies were responsible for explaining tropopause pressure anomalies in 1992 and 1998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865.
谢桂娟  李晓莉  朱志春 《东北测绘》2012,(3):208-210,216
介绍了测斜仪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通过该技术在合肥市某特大基坑中的实际运用,总结了测斜技术在深基坑监测中出现的若干关键问题,并分别从测斜管的布设、测斜管的埋设、精度分析、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66.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315个台站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地面比湿(SH)和相对湿度(RH)多年平均值及其变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和比较了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冬季,SH(0.4~7 g kg-1)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现出"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RH(41%~82%)则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一般冬季地面湿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2)在夏季,SH(7~20 g kg-1)整体上明显大于冬季,RH(44%~89%)则与冬季差异不大,均呈现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分布特征;同样夏季地面湿度较低的地区通常其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大。3)东部地区冬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其中纬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经度次之,海拔高度对其整体分布影响不明显,且地理因素对冬季SH的回归效果明显好于对冬季RH的回归效果。4)东部地区夏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冬季显著,纬度同样是影响夏季地面湿度最主要的因素,但海拔高度对夏季SH、经度对夏季RH的影响程度较冬季增大,且地理因素对夏季SH的回归效果同样好于对RH的回归效果。  相似文献   
867.
基于PR和VIRS融合资料的东亚台风和非台风降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JAXA/EORC热带台风数据集资料,实现了台风区和非台风区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的融合观测资料,对1998~2007年东亚雨季台风及非台风降水的气候特征和降水云红外信号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台风降水强度谱较非台风降水谱更宽,特别是对流降水主要分布在5~20 mm/h之间;强降水更多,主要分布在东亚洋面。2)雨季东亚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非台风层云降水,但台风降水对局地降水量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例如台湾以东附近洋面可达20%。3)台风降水云亮温海陆分布差异显著;其雨顶高度在4~9 km(层云)和4.5~12.5 km(对流)之间均有分布,较非台风降水雨顶高度谱更宽。4)不同等级的台风在降水强度、覆盖区域和云顶10.8μm亮温分布上差异大。  相似文献   
868.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微波成像仪(TMI)探测结果,在像元分辨率上同步反演的10年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风速(SSW)资料,研究了热带地区非降水条件下SSW变化对SST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地区SST日变化显著,SST日最小值多出现在早晨03:00(当地时间,下同)至06:00,日最大值多出现在午后17:00至19:00,SST日绝对振幅为1.9~3.4℃,日相对振幅为5%~7%。SSW变化对SST日最小值和日最大值的出现时间及SST日振幅均有明显的影响,且均呈现出区域性差异。热带地区SST日绝对振幅随SSW增大而减小,当SSW增加至9 m/s之后,SST日绝对振幅变化不再明显;二者符合特定的正弦函数关系。在风速小的情况下,暖池区域平均SST日绝对振幅异常减小了0.16℃;在风速大的情况下,秘鲁沿岸区域平均SST日绝对振幅异常增大了0.17℃,且SST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上述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究海表感热和潜热日变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9.
全国电线结冰厚度分布及等级预报模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8年全国电线结冰及相关气象要素台站观测资料,分析电线结冰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建立利用前期冰冻日数,前1天日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预报电线结冰厚度等级的3层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结果表明:电线结冰厚度最大值在10mm以上的地区,在北方主要位于东北东南部、内蒙古东北部、华北中部以及甘肃南部等地,在南方主要位于安徽东南部、江西北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南部、贵州中部以及四川东部等地,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近48年来,安徽黄山和江西庐山覆冰厚度历年极大值和覆冰日数均呈增长趋势;四川峨眉山、甘肃西峰镇的历年极大值和覆冰日数均呈减小趋势。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报结冰厚度等级, 模型对近10年的回报结果显示, 准确率为81.3%。  相似文献   
870.
遥感方程或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是属于第一类非线性Fredholm积分方程,这类方程的显著特征是不适定的,尤其此类问题解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反演的难度.因此需要研究控制反演不稳定性和提高反演精度的有效方法.为了使解稳定,光滑参数γ作为约束因子是必要的.文中结合牛顿非线性迭代法反演大气廓线,利用偏差原则来最优选择光滑参数γ,即在同步反演大气廓线的同时对γ采用分步迭代的原则.最后利用中分辨率和成像光谱仪(MODIS)红外资料进行反演试验,反演结果表明采用偏差原则选取γ明显优于经验法,反演的表层温度和大气可降水量与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MOD07产品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