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9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3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禁牧对安西荒漠化草原芨芨草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鸿  王润元  郭铌  刘宏谊  王鹤龄 《干旱气象》2007,25(1):63-66,78
对安西温性荒漠化草原退牧还草围栏建设工程区芨芨草光合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显示,与放牧区相比较,围栏禁牧草场环境中气温和叶温相对较低,空气湿度相对较高,二者环境有显著差异,表明禁牧极大地改善了草原牧草的生长环境。同时,禁牧区草地主要植物类群芨芨草叶片的光合速率较高,有利于其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2.
甘南高原生物气候资源及其生态农业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统计分析甘南高原的光、热、水等要素,研究了区域生物气候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对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农业区划,划分了3个类型及6个亚型生态区,提出了发展生态农牧林业及其产业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3.
利用MODIS数据判识祁连山区积雪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兴  张强  郭铌  蔡迪花 《干旱气象》2007,25(2):29-34
对祁连山区积雪、云和各种下垫面进行光谱分析,利用2003年7月至2005年3月的MODIS数据资料,在前人所做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归一化差值积雪指数NDSI(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gng Spectroradiometer)的band 18和band31的结合,采用逐步逼近法去除大部分云、盐湖、冰面、沙漠、戈壁等对积雪判识的干扰,从而判识出祁连山区积雪。由结果分析和检验显示,利用本文方法可以比较有效识别出祁连山区积雪。  相似文献   
104.
甘肃中西部近年沙尘天气气候特征及典型个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极涡位置、土壤湿度、地温等探讨了甘肃中西部地区沙尘日差别的原因,指出冷空气是产生沙尘天气的首要因素,高温少雨、土壤干层厚是发生沙尘天气的有利气候背景,并用合成分析法得出西北路径型和偏西路径型两种类型沙尘天气的平均流场;"20010408"强沙尘暴过程实况资料对条件对称不稳定度(CSI)和锋面次级环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尘暴发生前存在深厚的条件对称不稳定,锋面次级环流和沙尘暴有较好的时空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5.
河西走廊一次突发性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6年7月14日发生在甘肃省永昌县南部山区的局地强暴雨从天气学、物理量场、水汽条件、降水强度、卫星和雷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500 hPa气旋式风切变是局地强降水形成的主要形势诱发因子,风的垂直切变为上升运动的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对流的产生和发展;由涡旋云系外部气流引发的对流单体,造成了这次局地强对流降水。同时发现高能区和S i场的分析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测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基于GRAPES的西北地区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合作研制的耦合于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Enhanced System)的沙尘暴数值模式GRAPES_SDM。该模式包括沙尘的起沙、传输、吸湿增长、并合、干沉降与云下清洗等详细的物理过程,可以对沙尘暴的起沙和空气中沙尘浓度进行模拟和预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北地区的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并于2005年4月开始在兰州中心气象台试运行,同时还将模式结果与卫星遥感资料反演的沙尘暴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以2005年4月17~19日和5月28~29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2次强沙尘暴为例,利用GRAPES_SDM对这两次沙尘天气的起沙、传输、扩散直至消散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输出的沙尘时空分布与实况观测和卫星云图监测的沙尘分布范围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式系统对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的起沙、传输有较好的模拟和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07.
利用张掖试验基地2006年6月24日至7月17日的加密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张掖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带总辐射值还是比较大的,并且净辐射值也很大,这说明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具有比较充足的可利用热能,为加热大气和土壤提供了必要的热能条件。在地表能量分配中,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区主要用于大气运动引起的感热交换,其次是土壤交换,用于水蒸发相变的能量相对较小。近地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刚好相反。气温白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夜晚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近地层大气温度变化要比地表温度缓慢。白天土壤辐射增温,越接近地表增温越快,夜间辐射冷却,地表温度下降最为明显。近地层水平风速在白天较大,夜间逐渐减小。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全天以上升气流为主,水平风速随高度增加明显递增。  相似文献   
108.
Tropical glaciers are extremely sensitive to a warming climate. 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 of the remaining tropical glaciers in Australasia(Irian Jaya, Indonesia) during the period 1988-2015 was quantified. Landsat series images,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from SRTM, and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were used. Estimated total glacier area in 1988, 1993, 1997 and 2004 was 3.85 km2±0.13 km2, 3.01 km2±0.08 km2, 2.49 km2±0.07 km2 and 1.725 km2 ±0.042 km2, respectively. Only 0.58 km2±0.016 km2 glacierized area remained in 2015 in Puncak Jaya, which is about 84.9% loss in just 27 years. If this rate continued, the remaining tropical glaciers in Australasia would disappear in the 2020 s. Timeseries analysis of climate variables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trends in air temperature(0.009°C per year) and relative humidity(0.43% per year) but no considerable tendency was observed for precipitation. Warming climate together with mining activities would accelerate loss of glacier coverage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09.
The imbalance of land-surface water budget was discovered in past studies, but there have been few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n the relevant causes. To probe into the problem, annu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and land-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histor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a comprehensive land-surface observation base of LOPEX (Loess Plateau Experiment). A remarkable imbalance in the land-surface water budget was found, and the total annual imbalance reached 20.6%. Then, the impact factors related to additional water budget components and observational methods were studied. The total annual imbalance could be reduced to 3.8%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compensated land-surface water budget components and the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values obtained from the large-scale weighing lysimeter rather than from the eddy correla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110.
杨瑜峰 《干旱气象》2014,(5):701-705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陕、甘、宁、青4省(区)170个测站的降水量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东部1961-2010年降水量区域分布、地域相关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较高的整体一致性,其次表现为东西相反和南北相反的变化趋势。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存在4个基本相关的区域:陇东南和陕西中南部区、陇中宁夏和陕北区、青海高原区和河西走廊区。近50 a来,陇中宁夏和陕北区、河西走廊区各年代降水呈反位相变化;陇东南和陕西中南部区、青海高原区1961年以来的前40 a各年代变化趋势一致,本世纪初的10 a变化相反。河西走廊区、青海高原区则向湿转变,陇中宁夏和陕北区、陇东南和陕西中南部区干旱程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