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8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持续拉伸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与江苏暴雨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自动气象站、卫星探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等,从环流特征,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对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两次梅汛期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中尺度对流云团中均存在持续伸长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PECS),大暴雨区与TBB<-70 ℃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有利的环境场形成的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PECS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PECS云团处于200 hPa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西南低空急流左侧(切变线南侧),呈西南—东北向线状排列,低层暖湿不稳定气流诱发中尺度云团的产生,气旋性涡度场对积云对流活动具有组织和增强作用。当正涡度向垂直方向发展时,附近产生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对应着中尺度PECS云团的强烈发展。强烈的对流不稳定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也有利于触发暴雨产生。  相似文献   
22.
We investigated the solar cycle distribution of strong solar proton events (SPEs, peak flux ≥1000 pfu) and the solar-terrestrial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the strong SPEs during solar cycles 21–23. The results show that 37 strong SPEs were registered over this period of time, where 20 strong SPEs were originated from the super active regions (SARs) and 28 strong SPEs were accompanied by the X-class flares. Most strong SPE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ground level enhancement (GLE) event. Most strong SPEs occurred in the descending phases of the solar cycles. The weaker the solar cycle,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strong SPES occurred in the descending phase of the cycle. The number of the strong SPEs that occurred within a solar cycle is poorly associated with the solar cycle size. The intensity of the SPEs is highly dependent of the location of their source regions, with the super SPEs (≥20000 pfu) distributed around solar disk center. A super SPE was always accompanied by a fast shock driven by the associated coronal mass ejection and a great geomagnetic storm. The source location of strongest GLE event is distributed in the well-connected region. The SPEs associated with super GLE events (peak increase rate ≥100%) which have their peak flux much lower than 10000 pfu were not accompanied by an intense geomagnetic storm.  相似文献   
23.
西南地区冬季旱涝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内32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AO)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60a西南地区冬季降水量和旱涝事件平均发生频次均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其中滇、黔、桂交界处和四川南部为降水偏多事件多发区,而渝、滇西南、黔东部及四川盆地是干旱事件多发区,特旱事件的发生概率也较高,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冬季旱涝以周期为12 a、8 a左右的低频振荡最为显著,近几年均处于负位相;冬季AO与西南地区同期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AO异常偏强(弱)时,则西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  相似文献   
24.
2011年江苏出梅日界定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况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江苏出梅日的界定进行探讨,并将7月4 -20日的低温高湿多雨、寡照的异常气候判定为“倒黄梅”,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011年和2009年的两次“倒黄梅”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2011年江苏出梅日为6月30日;(2)出梅后的7月4-20日是“倒黄梅”天气过程;(3)北上台风对梅雨和“倒黄梅”结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4)“倒黄梅”和梅雨(含“二度梅”)的天气特点为:前者冷暖空气频繁交替、雨带多经向分布、中低空温湿场反位相配置,常为低温高湿的局地对流性降水;而后者冷暖空气稳定对峙、雨带多纬向分布、中低空温湿场同位相配置,常为高温高湿的大范围稳定性降水.  相似文献   
2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频发和降水异常偏多现象,研究其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深是其前期气候背景.极涡中心8月位于东半球和9月位于西半球,是场区前期降水偏多和后期气温偏高的原因之一.欧亚经向环流的偏强,有利于南北方冷暖空气的交汇.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及活跃的印缅槽为场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强对流天气必要的扰动能量.中低层偏南风和偏北风在淮河以北地区汇合与维持,是场区降水异常和强对流偏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
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与闪电特征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强度产品,分析了2006年6月22日发生在南京西南140km处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闪电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回波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闪多发生于雷暴云中回波强度大于40dBz且回波强度梯度较大的区域;正、负地闪频次在强对流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负地闪占总闪数的90%以上,正地闪出现在系统进入成熟阶段之后,且占总闪的比例在系统消散阶段明显增大;地闪强度越大,相应的地闪频次越小,除少数弱闪(1/1〈10kA)外,二者基本上呈反相位关系。  相似文献   
27.
基于历史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广东省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风雨及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粤西沿海地区受TC大风影响最为频繁,但TC经济灾损率和受灾频次在粤西和粤东较重。根据广东省TC风雨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广东分为粤西、粤东、珠三角和粤北4个区域,进而利用演化建模方法建立了广东省各区域TC经济灾损率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模拟的TC经济灾损率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0.66以上,基于该模型对独立样本的预测检验结果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61以上(显著性水平a=0.05)。这表明,基于演化建模方法建立的广东省各区域评估模型在广东省TC灾害评估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
用Palmer湿润指数作西北地区东部冬小麦旱涝评估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Palmer气象干旱指数 (PDSI) 的中间量Palmer湿润指数原理, 计算了西北地区东部冬小麦农气观测站延安、咸阳等多个站点1961—2000年逐月Palmer湿润指数, 对各站点的冬小麦不同发育期的旱涝情况做了初步的验证和应用。Palmer湿润指数与Z指数对比结果表明:Palmer湿润指数对农作物旱情分析更具有客观性, 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因而可以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农作物旱涝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29.
30.
为提高大气温度测量的准确度,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地面气温观测系统并推导了相应的辐射误差修正方程。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该测温系统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及辐射误差量化计算。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拟合可针对多变量变化的辐射误差修正方程。最后,以076B型强制通风测温仪器的测量值作为温度基准,验证该测温系统的测温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地面气温观测系统的测量值与基准温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031 ℃和0.04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