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9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2004年江苏火箭人工增雨降温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卡娃  王佳  宋娟  王啸华 《气象科学》2008,28(6):663-667
为缓解夏季高温,减轻用电负荷,2004年江苏省实施了火箭人工增雨降温作业.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各项观测资料,对2004年11 d 27次火箭增雨降温作业前后降水与降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8月5日常州市的火箭人工增雨降温作业过程,分析了这次作业的效果,讨论了强对流云催化降温的机理和火箭增雨降温作业的着眼点,为以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2.
用40年(1961-2000年)观测资料,分成1951-1980年和1981-2000年两个时段,研究了江苏南部地区夏季(6-8月)面积平均雨量与北半球500hPa季平均环流时滞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段遥相关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后一时期时滞遥相关强度明显强于前一时期,它反映了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东亚季风降水和环流年际相关的影响,与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振荡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3.
HIRS-Tb12资料和常规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区域具有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垂直运动的结构特征,HIRS-Tb12资料能很好地表征出这些特征。当南海地区、阿拉伯海地区高压迅速减弱,且HIRS-Tb12小于200W/m^2时,分别对应于南海季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华东地区显著干旱年和显著雨涝年两半球副热带高压下沉区演变趋势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4.
多层递阶方法是运用现代控制论中系统辨识观点提出的一种新的数值预报方法;谐谱分析便于揭示不同纬圈上不同尺度的波动特征。本文应用其结合方案对梅雨期大-暴雨中期过程进行试验。比较分析表明,以增长记忆的多层递阶预报模型效果最佳。经试报及业务使用该方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5.
利用1952--2004年6—8月NCEP/NCAR逐日500hPa高度资料及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对夏季欧亚地区阻塞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欧亚地区的阻塞活动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年代际尺度上,夏季鄂霍茨克海地区阻塞活动偏多(少)与我国汉水和渭水流域夏季的旱(涝)密切相关,夏季贝加尔湖地区阻塞活动偏多(少)与我国黄淮、江淮地区夏季的涝(旱)密切相关,夏季乌拉尔山地区阻塞活动偏多(少)则与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的旱(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6.
167.
建立预报模型前, 对降水量进行一定的处理会对预报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对于降水量为0的样本, 根据对应的相对湿度情况分别赋予0或不同的负值, 并通过神经网络方法, 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T213模式、德国气象局业务模式和日本气象厅业务模式相应的降水量预报结果作为预报因子, 利用2003年和2004年夏季资料分别建立了处理后降水量以及未经处理降水量的预报模型。以北京等站为例, 2005年夏季试报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通过相对湿度对降水量进行适当处理后, 预报结果从TS评分、空报率、漏报率及预报偏差来说, 不论是与不进行处理的预报结果还是与模式直接的预报结果相比都有提高, 尤其是减少了空报的情况。该处理方法简单可行, 并且对降水预报效果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68.
采用NCEP/NCAR再分析感热、潜热资料,利用EOF方法,分析了夏季太平洋湍流热通量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951—2003年夏季太平洋湍流热通量距平的年代际分量的EOF前3个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2.27%、12.52%、11.10%,且这3个模态分别与中国华北、华南和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关系密切;太平洋湍流热通量年代际异常EOF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太平洋湍流热通量异常偏多,东亚夏季风偏强,对应华北降水偏多;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太平洋湍流热通量异常偏少,东亚夏季风偏弱,对应华北夏季降水减少,干旱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9.
用雷达反演资料诊断江苏地区一次暴雨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曦  徐芬  王振会  蒋义芳 《气象科学》2015,35(5):629-637
对2010年7月12日发生在江苏中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产生的原因、多普勒雷达图像产品特征及由雷达数据反演的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和定量评估,得出如下结论:雷达径向速度图像特征变化反映了风场辐合辐散特征的变化,有助于了解雨势增减情况。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提取的散度数据与NCEP散度数据整体趋势上是一致的,但辐合辐散中心区位置及强度存在差别,雷达反演散度强度较NCEP大4~5倍,天气过程变化期间两者散度在垂直高度场的配置调整均能反映降水动力场变化;400hPa及以下高度反演的平均散度更可信;对于雨强小于等于16mm/h的降水天气过程效果更好。由雷达基数据定量计算得到的平均散度特征和垂直速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出强降水过程的动力学特性;雷电频次与强降水出现时次有一定相关性,约有1~2h提前量,雷电发生随时间演变与雷达回波强度时空分布较为吻合,云底动能施力参量一定程度可以描述闪电增长情况,较降雨量约有40min左右的提前量,有一定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70.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高空急流异常与江淮入梅的关系,得出:东亚高空急流对江淮入梅早、晚有一定的短期预测指示意义。当东亚高空急流偏北时,江淮入梅偏早;反之,当东亚高空急流偏南时,江淮入梅偏晚。东亚高空急流偏北年,西北太平洋海区异常冷,亚欧大陆异常暖,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由冬到夏的季节转变异常偏早,导致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发生季节性转变也偏早;同时,中东太平洋地区ITCZ异常活跃,夏季风系统的推进和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的北跳都异常偏早,这种环流有利于江淮梅雨季节开始偏早;高空急流偏南年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