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9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0808号台风凤凰前部龙卷的环境场和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观测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9-30日发生在江苏的台风凤凰前部系列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如下:该龙卷发生在台风前部风切变区里,低空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深厚的正涡度区,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龙卷回波的反射率因子特征表现为最大反射率因子梯度位于回波的后侧,一般都有弱回波区和后侧入流缺口相伴随.东台龙卷产生于飑线型弓形回波的顶点,具有相对较大的反气旋性切变.高邮龙卷中低层具有弱的气旋性涡旋,宝应龙卷回波的内部环流特征明显,有明显的中气旋结构.在业务工作中,强回波质心高度和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骤降、径向速度风场中气旋性涡旋的迅速发展是对龙卷的提前警戒很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2.
江苏沿江一次重霾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综合应用美国极轨卫星NOAA-18遥感资料、地面自动站、人工站、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环境监测站污染物资料等多种资料,对2008年10月28日发生在江苏沿江地区的一次罕见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根本原因是沿江地区农民大规模焚烧稻秆排放的烟尘,而近地层偏东风的平流输送和辐合是造成霾的主要原因,同时逆温层结、弱下沉运动、低边界层高度等因素的叠加也有重要作用;在特征上与一般性霾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3.
江苏80m高度风能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0 m轮毂高度风能评估关键问题之一是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目前以最小二乘法、常规常参数方法最具代表性,但两者对高空风能的评估结论差异可能较大.使用幂常数指数方案,江苏省80 m高空陆上风能储量达到7.39×1010 W,可开发量为0.59×1010 W,而使用最新的最小二乘技术对江苏省80 m高空风能评估表明,陆上风能储量达到13.54×1010 W,可开发能量为1.07×1010 W,全省陆上和近海的可开发风能储量可达到4.29×1010 W,约为常规常参数方法计算结果的1.8倍.两种高空风能的评价结果均表明,江苏省风能资源丰富,沿海地区和近海具有巨大的风能储量,有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4.
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5-2006年气象、赤霉病资料,分析赤霉病感病期间各气象要素对赤霉病的诱发程度,定义满足一定诱发条件的日子为赤霉病诱发致病日.根据最优化技术二维寻优的变量轮换原理,计算赤霉病感病期间逐日诱发修正系数、赤霉病诱发致病日的持续时间修正系数,建立促病指数模型,由此判别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及发生的等级.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试报结果与实况相符.应用本研究方法,可动态监测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的等级,由此推测赤霉病可能流行的程度,科学防治赤霉病.  相似文献   
185.
南京霾天气的特征分析和影响因子初探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魏建苏  孙燕  严文莲  陈曲  吴洁 《气象科学》2010,30(6):868-873
根据南京气象观测站2004年1月—2008年7月逐日观测资料,南京市环境质量监测点2004年1月—2007年12月SO2、NO2、PM10的逐日实测资料,对南京市霾天气的气象要素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南京霾现象多发生在中午前后,11时出现的次数最多;春秋冬季霾天气出现时次多,夏季少。(2)南京霾天气时能见度多在4~8 km范围内;静小风,风速主要在1~3 m/s,偏东风时霾天气发生较多;相对湿度在40%~70%间有利于霾天气出现,尤以50%~60%时出现概率最高。(3)大气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污染加剧,很可能是南京霾天气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6.
南京地区霾预报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持向量机(SVM)方法是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对解决小样本条件下的非线性问题非常有效.利用2004~2007年南京站的逐日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南京市环境质量监测点的逐日污染物浓度资料,使用SVM分类和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南京地区霾日分类预报模型和有霾日14时(北京时间,下同)能见度预报模型.预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7.
2010年江苏省连续性高温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江苏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961—2010年全省73个站的历史高温资料以及NCEAP 2.5×2.5再分析资料,分析总结了江苏省高温天气气候特点及2010年高温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2010年连续高温天气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高温日数以7月最多(占高温总日数的44.1%)、8月次之(占29.2%);空间分布上呈西南部地区多,东部沿海少的特点;2010年8月连续高温频发,过程间隔时间短,且区域性连续高温时段主要集中在8月份,较多年平均偏晚,部分市县最高气温创当地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新高;盛夏期间前期赤道辐合带不活跃,不利于副高北抬,是造成该年出梅后区域性连续高温偏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8月份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强盛的副高持续控制江苏省,加上台风北上活动影响少,致使该月连续性高温频发。连续高温期间副高能快速恢复增强,促使连续性高温过程频繁且间隔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8.
2009年南京冬季一次平流雾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2月1—2日南京地区一次浓雾天气过程产生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气象要素及各种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弱脊和地面弱高压的控制有效抑制对流的发展,为这次浓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环流形势;地面弱冷空气的影响,低层弱的辐合上升及中高层下沉增温作用,促使多层逆温存在,为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层结条件;前期降水条件、近地层偏东风场及暖干盖作用为雾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另外污染物集聚,也为雾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  相似文献   
189.
1960—2008年淮河流域极端降水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地理空间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和趋势诊断等方法,研究1960—2008年淮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流域大部分地区全年及四季的极端强降水量、降水强度、强降雨日数无明显变化趋势;≥15 d的持续无降水事件发生次数由南向北递增,平均每年2~5次,冬季最多、夏季最少;≥5 d的持续降水事件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平均每年1~8次,潢川—正阳—郑州一线的西北部秋季最多,其他地区夏季最多;40%的站点持续无降水事件有明显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2~0.60次/a,且大多在1970s发生气候突变;30%的站点持续降水事件有明显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0.70次/a,普遍无气候突变;持续无降水(降水)事件与年降水总量没有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0.
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准双周振荡对TC生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10~20 d准双周振荡(QBWO)不同位相的划分(A~D),研究了QBWO对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TC)生成的调节作用。将TC分为强热带风暴及以下级别(TS)和台风及以上级别(TY),并将QBWO分为干湿位相,发现南海海域生成的TS(TY)在干湿位相的比与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TS(TY)在干湿位相的比相等,这表明QBWO对TS(TY)生成的调节作用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可能相同。从A位相到C位相,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TC的生成频数均逐渐增多,D位相时期,TC生成最少,多数TC发生在QBWO的对流活动湿位相,少数TC发生在干位相。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TC的生成受到QBWO的明显调制。从位相A到位相C,低频对流和低频风场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低频对流强度持续加强,低频风场逐渐由异常西风-东风-西风转为异常东风-西风-东风配置,西北太平洋地区季风槽加强,使得TC生成频数逐渐增多。此外,在QBWO活跃位相,非绝热加热增强和纬向风垂直切变减弱也有利于TC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