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367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52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对季节内振荡的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董敏  吴统文  王在志  张芳 《气象学报》2009,67(6):912-922
对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北京气候中心新一代气候模式(BCC AGCM2.0.1)是在原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模式的基础上参考NCAR CAM3改进形成的.新模式中引进了一个新的参考大气和参考面气压.因此原模式的预报量中的气温(T)和地面气压(p_s)则变为它们对参考大气气温的偏差和对参考面气压的偏差.模式还加入了新的Zhang-Mcfarlane对流参数化方案,并对其参数计算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此外还对模式边界层处理、雪盖计算等进行了改进.上述模式在实测的月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的情况下运行52年(1949年9月-2001年10月).然后对运行结果中的季节内振荡的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NCAR CAM3模式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很差,主要表现在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强度很弱;东移波与西移波的强度很接近,而实际观测中是东移波的能量要远大于西移波;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很远.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很明显,强度接近于观测结果;模拟东移波的能量要大于西移波,这与观测较为一致;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不大.总的来看,BCC AGCM2.0.1模式在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方面比CAM3模式有明显的改进.  相似文献   
972.
采用球谐谱展开和方差分析方法,利用1970-2003年NCEP再分析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T63L16月动力延伸预报业务回报1982-2002年的结果,研究了T63L16模式逐日预报可预报能力的空间尺度依赖特征和对于中期预报的可预报稳定分量.分析表明,T63L16模式预报能力在总波数n上具有各向同性,其主要的误差发生在波数为5-10的天气尺度波.基于对T63L16气候模式500 hPa位势高度场球谐系数内部方差和该物理量气候外部方差之比R演变特征的分析,本文定义了模式26-40 d预报的方差比的平均作为R的临界值来定量地确定T63L16模式对不同空间尺度气象场的可预报期限,并引入波能谱为权重系数研究了模式可预报期限与纬向波数和总波数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模式的逐日可预报期限与纬向波数和总波数、以及季节均有关系.可预报期限在整体上随着空尺度的减小而逐渐缩短,但并不是纯粹的单调递减;对于纬向2波分量的可预报期限比3-5波要短,町能是由于该模式对表征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的2波的刻画相对不够好.另外,对季节平均的中期预报可预报稳定分量的考察表明,就全球而言,对于提前6 d以上的预报,夏季具有的可预报稳定分量为纬向波数小于12或总波数在17以内,其他季节为纬向波数小于7或总波数小于13;对于提前11-15 d的预报,冬夏两季的可预报稳定分量为纬向波数小于5或总波数小于10,春(秋)季节为纬向波数小于3(2)或总波数不大于8(7).这为针对该尺度发展新的预报策略和方法、改进预报效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73.
李琰  王亚非  董敏 《气象学报》2009,67(2):250-259
利用NCAR CAM3.0大气环流模式,研究6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对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响应.首先,在赤道东太平洋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实际海温异常基础上构造的理想化海温异常,依据持续时间不同叠加相应的海温异常值在气候平均外强迫场上,设计第1组敏感性试验;其次,在上组试验中的前期9月至次年6月持续有海温异常的敏感性试验基础上,改变加入模式中的海温异常强度,设计不同强度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和降水影响的第2组试验;最后将上述海温异常值取反加入相应的赤道东太平洋区域,设计一组拉尼娜事件的试验.以(25°-30°N,110°-120°E)区域平均的降水距平值代表整个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模拟结果表明:(1)不同的持续时间强迫得到的降水距平峰值在11月,次年6月其值为最小,整体上降水距平有随持续时间的缩短而减小的趋势.表明前期秋季赤道东太平洋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对6月降水有重要影响,证实了前期诊断分析的结论;(2)模式中加入不同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降水正距平(最小降水距平为0.287 mm/d,最大为1.98 mm/d),降水正距平范围与实际情况接近,表明模式在模拟该地区异常降水时有较好的稳定性,模拟结果值得信任.另外模拟的降水距平有随着海温异常强度的增强而增大的趋势;(3)当模式中加入不同强度拉尼娜事件的海温异常时,模拟结果不稳定,与厄尔尼诺的影响结果不完全相反,与前期诊断分析结果不符.而只有在拉尼娜相当强时模式才能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模拟出一定范围的降水负距平.  相似文献   
974.
利用季节循环的全球观测海表温度及海冰驱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100a模拟结果,通过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分析了模拟的大气内部变化中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拟的东亚夏季风自然变率主要表现为3—7a较显著的年际周期,并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弱夏季风年代,亚洲大陆海平面气压增强,日本附近及东亚沿海地区海平面气压降低;500hPa位势高度上,欧洲地区为负高度距平,里海附近地区为正高度距平,日本及其以东太平洋为负高度距平,易形成类似欧亚(EU)型的遥相关波列。在强夏季风年代,其环流异常分布基本与弱夏季风年代相反。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夏季大气内部500hPa高度场上EU型遥相关波列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75.
华北区域环流型与河北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Lamb-Jenkinson方法和NCEP/NCAR再分析的1951—2006年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对华北区域环流进行分型并分析了对河北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华北的主要环流型有8种(A、SW、NE、W、C、N、ANE、AN),占全部环流型的64.43%。冬季主要盛行A、NE环流型,夏季主要盛行SW、C环流型,冬季最主要的环流型A和夏季最主要的环流型SW出现次数呈反相变化。河北夏季降水量与SW出现次数呈明显的同相变化,而与A型出现次数呈非常好的反相变化,即冬季A环流型出现多,夏季SW环流型出现就少,夏季降水量就少,反之亦然。冬季的主要环流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了明显改变,夏季环流型在60年代和70年代发生了两次明显改变,之后基本维持改变后的环流型。河北气候与区域环流型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76.
977.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o simulate the response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China in June to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ies over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TEP)from preceding September to June by using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We constructed composite positive/negative SST anomalies(P-SSTAs/N-SSTAs)based on the observational SST anomalies over the TEP from September 1997 to June 1998.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response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its southern area(YRBS)to El Nino with different durations varies with the maximum amplitude of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appearing when the imposed duration is from November to next June,and the minimum appearing when the SST anomalies is only imposed in June.The anomalies of the precipitation are reduced when the duration of the forcing SST anomalies over the TEP is shortened and the positive SST anomalies in the preceding autumn tend to cause significantly more rainfall in the YRBS.This is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diagnostic analysis results.(2)The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over the YRBS are always obviously positive under strong or weak positive SST anomalies over the TEP.The intensity of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intensity of the SST anomalies in the experiments.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warm SST events,suggesting reasonable modeling results.(3)When negative SST anomalies in the TEP are put into the model,the result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diagnostic analysis of La Nina events.Nega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YRBS could be reproduced only when the negative SST anomalies are strong enough.  相似文献   
978.
The ability of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AGCMs), that are forced with observ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to simulate the Indian monsoon rainfall (IMR) variability on interannual to decadal timescales is analyzed in a multimodel intercomparison.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has been performed within the CLIVAR International “Climate of the 20th Century” (C20C) Project. This paper is part of a C20C intercomparison of key climate time series. Whereas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there is modest skill in reproducing the observed IMR variability, on decadal timescale the skill is much larger. It is shown that the decadal IMR variability is largely forced, most likely by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but as well by extratropical and especially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 related SSTs. In particular there has been a decrease from the late 1950s to the 1990s that corresponds to a general warming of tropical SSTs. Using a selection of control integrations from the 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s (WCRP’s)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3 (CMIP3), it is shown that the increase of greenhouse gases (GH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s not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observed decadal IMR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979.
2008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小玲  郭艳君 《气象》2009,35(4):108-111
2008年,全球表面气温为有器测记录以来的第十暖年.年初,暴风雪、严寒、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席卷欧洲东南部经中亚至中国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北美也频繁遭受暴风雪的袭击;中国北方出现严重冬春连旱;夏季,东亚、南亚、欧洲中东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年内,澳大利亚持续干旱.5月,拉尼娜事件结束.1月,北半球积雪面积达到历史最大值.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常年异常偏少,大西洋飓风活动接近常年.  相似文献   
9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