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8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555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732篇
地球物理   1373篇
地质学   1420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538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61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31.
赵鸣 《气象学报》1995,53(1):10-18
在气压随纬度的不同分布条件下,数值求解了二维赤道带大气边界层非线性运动方程组,得到了不同气压分布下赤道带边界层运动特征,显示了平流的重要作用。在赤道带存在低压槽或气压单调随纬度增加而减少的情况下,都得出在赤道附近某纬度有一相应于赤道辐合带(ITCZ)的垂直运动大值集中区域存在,克服了前人用临界纬度机制解释边界层大抽吸速度时略去重要的非线性项的处理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2.
地形对于气流运动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建立了二维、非静力平衡的数值模式,研究地形对上游气流的阻挡以及大振幅背风波谷与下坡风的形成。结果表明:地形的阻挡效应受地形高度、大气层结及地形非对称性等因子的影响。数值试验与理论分析都证明地形越高、层结越稳定时阻挡作用越强;同样条件下,迎风坡坡度大的地形容易对气流形成阻挡。此外,分析了地形高度、大气层结、地形非对称性以及基本入流大小对背风波谷及下坡风强度影响的规律,并通过一次实际观测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33.
对流边界层(CBL)中的污染扩散是非高斯型的。本文在下列三个假设下建立了双高斯型几率分布函数(PDF)模式:1.对流边界层任一确定高度铅直速度W的几率分布函数pw由两个高斯分布迭加而成;2.从污染源释放的粒子具有源高的铅直速度几率分布,且其轨迹是线性的;3.粒子在地面的反射为全反射,在混合层高度Zi为全反射或有部分吸收。然后分析了三个高度上铅直速度W的一些统计特征量,比较了由PDF模式计算的横风向积分浓度和Lamb的数值模拟[1-3],Deardorff的水槽模拟[4-6]结果,并用美国CONDORS计划的外场试验资料[7]对PDF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均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134.
秦岭山脉对冷空气屏障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齐瑛  傅抱璞  李兆元 《气象学报》1995,53(2):186-193
利用二维大气中尺度数值模式,以1977年1月20日-22日的冷空气侵袭秦岭山区为例,从观测资料与数值计算两方面分析了由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而引起南北温差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这种屏障作用不仅体现在秦岭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上,而且还与秦岭南坡上的下坡风引起的绝热下沉增温有关。秦岭山脉对冷空气阻挡的动力原因除与秦岭山脉本身的拔海高度较高有关外,还与它的地形形状有关,尤其是位于秦岭北部的渭河河谷,它抑制冷空气入侵谷内,进而阻挡冷空气翻越秦岭山脉。  相似文献   
135.
徐银梓 《气象学报》1995,53(2):194-201
采用与实测较接近的二次函数来表达Ekman层中的湍流粘性系数K,在圆形气压场条件下,求得了山地上空边界层中的风速,进而求得散度、涡度和垂直速度等场变量随高度的分布。并作图分析了这些场变量的一些动力学特征。改进了以往在求解析解时,略去运动方程中湍流粘性力项中的关于高度的一阶导数项,以及取山坡面上风速为零作下边界条件等欠合理欠精确的做法。所求得的风速、散度、涡度和垂直速度均用简单的初等函数表示出来,有助于边界层参数化和深化对边界层动力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6.
根据基层台站开展气象卫星监测作物长势等遥感业务的需要,给出了应用普通微机管理政区信息的拓扑方法。  相似文献   
137.
发展了一个三维水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在水底磨擦项计算中,采用了流速的平方根法;在湍流扩散系数的估算中,采用了带稳定度函数的参数化方案;对垂直方向上的坐标进行了压缩,引入σ坐标;对时间变量则采用了分离模式技术,即外部模式(快过程)与内部模式(慢过程);而求解外部模式时,采用了显式一隐式格式交错法(ADI),从而使模型不仅计算时间缩短,且可应用于水很深而水平空间尺度很小,又有热力分层的水域中.最后作为该模型的一个实用性试验,选择了美国犹他州East Canyon水库,利用该模型探讨了温跃层对风、人流及出流变化的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38.
We present a series of optical spectroscopic andnear-infrared photometric observations of the Be star X Persei, from thebeginning of the recent emission phase. Our data show that after the latestextended low state (ELS), both the equivalent width (EW) of theH emission line and the JHK luminositie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recent maximum H EW and JHK magnitudes are more than butcomparable to the 1986–1989 maxima, which reflects a more extensiveand denser envelope in the new emission phase.The IR photometry and the H EW increase coincidently in theearly stage of the new emission phase. However, the variations in thefollowing years, especially in 1994 and 1995, are much different from theearly trend. An unusual variation that while the H EW in X Perincreases considerably, the JHK magnitudes decline rapidly is seen in ournearly simultaneous spectroscopic and near-infrared observations.An expanding ring model is put forward to interpret the observedunusual variation between the H EW and near-IR luminosity duringthe recent emission phase of X Persei.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thoughboth infrared excess and H emission line arise from the envelope,their main contributors, in some cases, are likely to originate in thedifferent part of the envelope.  相似文献   
139.
岱海14 C测年的现代碳库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库效应的复杂性是影响建立湖泊沉积物高精度年代序列的一大障碍。本项研究通过我国内蒙古半干旱区封闭湖泊表层沉积物、湖水、现生沉水植物狐尾藻、现生鲤鱼鱼骨和湖岸表层土壤等一系列样品的14 C年代测定,表明现代岱海确实存在碳库效应。碳库效应年龄因湖水盐度在湖区的不均而有所变化,岱海西部湖区弓坝河径流补给量大,湖水盐度较东部稍低,碳库效应年龄也略小于东部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包含浮游生物和沉水植物的混合信息,因而其碳库效应年龄较沉水植物年龄轻,岱海湖心表层沉积物碳库效应年龄在2000a左右。这一碳库效应年龄较通过沉积钻孔14 C年龄线性回归获得的年龄偏大,可能的原因是在时间序列上碳库效应并非恒定。  相似文献   
140.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碳、氮、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的表层以及柱状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和有机磷含量,并结合不同植被不同植株部位中碳、氮、磷的含量变化,分析了潮滩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垂向和水平分布特征与规律,探讨了不同生态带以及潮滩植被对碳、氮、磷等生源要素的富集作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苏北潮滩湿地各生态带对不同的测量指标有着不同的富集作用,互花米草滩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磷含量要远大于其他几个生态带,光滩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最高; 粒度效应是控制互花米草前缘地带以及互花米草滩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氮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盐蒿和芦苇滩中有机碳和氮的分布更多的是受粒度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 不同生态带表层沉积物中的C/N比值分布,大致可反映其有机物来源的差异,而不同生态带中柱状沉积物中的C/N比值相对接近,很难根据C/N比值大小来对不同生态带中的有机物来源进行判断,这可能是埋藏在柱状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更多的受到了早期成岩作用造成的。植被对潮滩湿地中碳、氮、磷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3种物质在互花米草、盐蒿和芦苇中的含量差别不是很大,因此潮滩植被对沉积物中上述3种物质的贡献差别主要是由不同植被的生物量和其所处环境的沉积动力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