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509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利用卫星数据分析青藏高原云微物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健 《高原气象》2013,32(1):38-45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比较了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对云微物理特性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体区域性变化分析中,利用0.01°×0.01°高空间分辨率的MODIS数据和2.5°×2.5°低空间分辨率的ISCCP数据所反映的云特性变化趋势相当.与ISCCP资料相比,高空间分辨率的MODIS资料可以更多地反映出云的局地性特征.其次,利用近10年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资料分析了高原云微物理特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高原上云的光学厚度有减小的趋势,云水路径的年、季变化有少许波动,但多年变化没有明显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高原云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充分反映了高原西北部干旱少雨,东南部湿润多雨的事实.  相似文献   
62.
基于AMSR-E土壤湿度产品的LIS同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陆面信息系统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LIS) 通过NOAH陆面过程模型使用集合卡尔曼滤波开展AMSR-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 土壤湿度同化试验,得到2003年中国区域垂直深度为4层、水平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土壤湿度试验数据。使用农业气象观测站土壤相对湿度和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土壤体积含水量对试验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同化过程整体上提高了陆面模型的模拟精度,草地生态系统模拟精度高于作物和森林生态系统;有效的同化过程依赖于AMSR-E土壤湿度的准确性;模拟出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实际相符。同化试验得到的时空相对连续且精度相对准确的土壤湿度数据是气候变化和干旱监测的重要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3.
希爽  张志富 《干旱气象》2013,(3):451-456,470
利用1961~2012年中国1400个站点逐日积雪增量、积雪日数和气温稳定通过0℃日数资料,对我国积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积雪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年积雪增量均超过50era;在年代际变化中,1991~200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积雪增量偏少;在对我国5个区域的趋势分析中,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积雪量有显著增加趋势,积雪日数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气温稳定通过0oC日数均呈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4.
持续拉伸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与江苏暴雨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自动气象站、卫星探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等,从环流特征,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对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两次梅汛期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中尺度对流云团中均存在持续伸长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PECS),大暴雨区与TBB<-70 ℃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有利的环境场形成的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PECS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PECS云团处于200 hPa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西南低空急流左侧(切变线南侧),呈西南—东北向线状排列,低层暖湿不稳定气流诱发中尺度云团的产生,气旋性涡度场对积云对流活动具有组织和增强作用。当正涡度向垂直方向发展时,附近产生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对应着中尺度PECS云团的强烈发展。强烈的对流不稳定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也有利于触发暴雨产生。  相似文献   
65.
In this study, two modes of the Silk Road patter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NCEP2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simulation produced by Spect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del of IAP LASG, Version 2 (SAMIL2.0) that was forced by SST observation data.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both modes were reasonably reproduced by the simulation, with a patter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63 for the first mode and 0.62 for the second mode. The wave train was maintained by barotropic energy conversion (denoted as CK) and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 (denoted as CP) from the mean flow. The distribution of CK was dominated by its meridional component (CK y ) in both modes. When integrated spatially, CK y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its zonal component (CK x ) in the first mode but less in the second mode. The distribution and efficiency of CK were not captured well by SAMIL2.0. However, the model performed reasonably well at reproduc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efficiency of CP in both modes. Because CP is more efficient than CK,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Silk Road pattern were well reproduced. Interestingly, the temporal phase of the second mode was well captured by a single-member simulation. However, further analysis of other ensemble run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uccessful reproduction of the temporal phase was a result of internal variability rather than a signal of SST forcing.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observe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both CP and CK were poorly reproduced, leading to the low accuracy of the temporal phase of the Silk Road pattern in the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66.
吴晓  郑照军  杨昌军 《气象科技》2013,41(5):915-922
由NOAA卫星AVHRR短波通道1、2反射率反演地表反照率需要3个反演模式,分别是窄-宽波段反射率转换模式、大气顶双向反射模式、大气订正模式.基于模式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接收处理的NOAA-18 AVHRR1B数据,处理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由于云的影响,15天合成技术用来形成周期为15天的地表反照率数据文件.2006年、2010年2年的处理结果与MODIS同类产品对比,RMS为0.028~0.074、相关系数为0.76~0.93,误差较大出现在冬季,原因是两者15天合成方法不同;5年的日平均地表反照率与21个中国地面气象一级辐射站的观测测值作对比,结果是:RMS为0.053、相关系数为0.88.反演模式系统误差以及云和气溶胶影响是卫星反演地表反照率的主要误差来源.  相似文献   
67.
The variation of the number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with different angular widths in the period of 1996-2008 is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this paper, together with a comparison of the feature of time vari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CMEs with some typical angular widths and the number of sunspots.  相似文献   
68.
介绍了利用AQUA卫星高光谱AIRS资料对FY-1C、FY-1D气象卫星热红外通道进行交叉定标的方法及定标结果。首先利用卫星轨道预报软件预报出AQUA与FY-1C以及AQUA与FY-1D卫星交叉点,再对交叉区域卫星资料进行像元投影和像元匹配,像元匹配包括时间、观测角度、环境均匀性等检验。以AIRS探测结果作为辐射基准,利用其观测值和FY-1卫星热红外通道光谱响应函数进行光谱匹配,最终得到FY-1卫星热红外通道的准真值并与FY-1卫星的业务产品进行比较分析。对FY-1C、FY-1D两年多卫星资料进行多次交叉比对,结果表明FY-1C通道4比AIRS观测亮温低1.3K左右,通道5低3.6K左右;而FY-1D通道4比AIRS观测亮温低0.3K左右,通道5低3.6K左右。这个准真值与FY-1观测的计数值进行再定标得到新的定标系数。  相似文献   
69.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寿亦萱  张大林 《气象学报》2012,70(3):338-353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展,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领域的问题,受到包括大气环境、区域气候、水文和生态等多学科科学家的关注。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城市热岛问题的研究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的综合分析,归纳出城市热岛研究中采用的3类主要方法——观测(外场试验和遥感技术)、数值模拟以及实验室仿真法。系统地回顾了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历史,重点对与城市热岛关系最密切的城市边界层、热岛环流与复杂地形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平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最后对城市热岛问题未来8个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沿海和复杂地形附近的城市热岛问题、城市群间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城市化与空气污染问题、城市热岛效应对平均降水的影响、城市化对雾和闪电的影响、城市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城市气候变化预测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减缓方案的制定,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粗略的展望。  相似文献   
70.
气象卫星遥感地表温度推算近地表气温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秀珍  李三妹  窦芳丽 《气象学报》2012,70(5):1107-1118
气温是各种植物生理、水文、气象、环境等模式或模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近地表气象参数.多年来气温数据以离散的常规气象站点观测为主,连续分布的格点气温数据则以站点资料插值而得到,分辨率低,无法反映地形等下垫面因素对局地气温的影响,在农业气候区划等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卫星遥感地表温度算法的日趋成熟,为探讨卫星遥感地表温度数据在气温观测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利用全中国2340个站点1998 2007年的逐旬平均最高气温数据,以及相应时段的NOAA/AVHRR旬最高地表温度数据,以线性回归及拟合模型为主,通过考虑植被指数、土地覆盖类型、季节、风速、气压、降水等各类影响因子,建立了旬最高地表温度与旬平均最高气温间的推算模型,并利用未参与建模的2002-2003年的常规气象站点气温数据,同时与推算气温和插值气温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卫星遥感地表温度数据推算的旬值气温数据可取得较高的精度,尤其在地形复杂地区以及站点稀疏地区精度明显高于插值气温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