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199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M7.0地震,对该区域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地震发生后,多家地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资料和方法产出了该地震震源机制解。本研究通过收集他们使用的不同资料和方法得出同一地震的多个震源机制解,找出两个震源机制解空间旋转角差别的表达方法,用Levenberg─Marquadt算法使非线性问题转化成线性问题进行迭代求解,求出了该地震的中心震源机制解。  相似文献   
12.
该矿床具有典型斑岩铜矿特征,成岩的多期次构成复式岩体,断裂构造控制的隐爆碎裂岩筒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沉积场所.多期次成矿,特别是次生富集作用形成达中型规模的Ⅰ号矿体,影响次生富集带发育的F7断裂带起了重要作用.总结出适合本区斑岩群特点的找矿标志和提出的找矿靶区,对开展新一轮普查找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臭氧资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对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1979—2013年的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平流层温度场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Morlet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N以北的北半球冬季(12—2月)臭氧总量异常的主要空间分布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模态与平流层上层(2hPa)、中层(30hPa)以及下层(100hPa)温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北半球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有5个,分别位于极地地区(75°N—90°N,0°—360°)、北半球副热带地区(20°N—40°N,0°—360°)、阿拉斯加地区(60°N—75°N,180°—260°E)、北大西洋地区(45°N—60°N,310°E—360°E)及西伯利亚地区(50°N—65°N,80°E—130°E).5个区域的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代后期是各个区域的臭氧总量异常由年代际偏多转为偏少的转换时段.此外,各区域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周期,而且各个区域的年际周期存在明显的差异.臭氧总量异常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异常变化的关系表明,臭氧总量异常的增加(减少)能够导致平流层上层温度异常偏冷(暖)和平流层中、下层温度异常偏暖(冷),其中平流层中层温度异常的偏暖(冷)程度要比下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西藏纳当地区石炭系永珠组主要为浅变质的砂板岩组合,断层和褶皱非常发育的特征。依据岩石和构造特征可以把区内永珠组分成上、中、下三段。永珠组形成于拉张的被动大陆边缘向裂谷转换的次深海环境,并于中晚二叠世至晚三叠世期间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利用MatLab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和优秀的数据可视化功能,结合二维局部重磁场源全方位成像理论,对复重磁场中的二角点矿体模型进行深入的反演研究。系统地介绍了二角点矿体模型的复场反演理论及MatLab程序实现过程,并以具体实例阐述复重磁场理论在未来地质找矿中所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16.
矿床原生地球化学晕分带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床原生地球化学晕的分带性,可以反映出成矿成晕元素在成矿地球化学过程中于空间上的积聚规律,对找矿勘探、深部预测和矿床剥蚀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以岔河锡矿为例进行分析,主要介绍和推荐关于岩浆气液矿床原生晕指示元素分带方向及分带序列的计算方法,用于勘查地球化学、矿产地质和潜在资源量预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该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和阐述,总结了其成矿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表明该矿区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18.
表生地球化学酸碱性风化,对矿体氧化露头成矿元素的滞留或流失、分散或次生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讨论在不同的酸碱性风化条件下,成矿元素按其本身的地球化学性状,另行组成适合表生环境的稳定化合物或矿物。进行元素再分配。利用成矿元素的地化性状,对元素表生地化行迹顺向追踪其次生富集,逆向追踪原生矿的矿物组合和元素组合,从中提炼找矿信息,指示找矿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9.
将GIS技术与中小区域泥石流短临预报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技术的中小区域短临泥石流滚动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凉山州泥石流无缝隙的滚动预报,预报间隔为1 h,预报时效为3 h。模拟预报结果表明:系统可应用于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20.
近40年海南岛冷冬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晶晶  赵小平  吴慧  党建涛  易灵伟 《气象》2018,44(10):1286-1294
利用海南岛17个市、县近40年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观测资料,参照《暖冬等级》国家标准,对海南岛异常冷冬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指数以及1977—2017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NOAA ERSST全球海表温度格点资料以及Nino3. 4指数和AO指数,对海南岛冷冬事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冬季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40年海南岛冷冬频发,共出现12次冷冬年。南部市、县发生冷冬的频次大于中部及北部,北部市、县冷冬发生的强度强于南部。海南岛冷冬形成原因主要是对流层大气环流异常,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东亚冬季风显著偏强,对应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影响海南岛的冷空气更加活跃,使得海南岛冬季气温偏低。另外,南海海温较常年偏低,ENSO冷位相叠加AO指数正位相,有利于进一步诱发大气环流异常,促使海南岛冬季气温偏低,出现异常冷冬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