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57篇
地质学   653篇
海洋学   169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21.
针对传统的GPS相对定位模式已不能满足石油工程项目快速发展的需求,如在非洲或沙漠地区,通常难以获取高精度的参考点来进行GPS相对定位,而且GPS单系统则严重依赖于其单系统的稳定性、观测值数目及质量。随着我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BDS)的发展,使得GNSS多系统日趋完善,使用GNSS多系统精密单点定位方法则可满足现今的石油工程要求。因此,基于目前已建成运行的GNSS多系统(BDS/GPS/GLONASS)对多系统组合的精密单点定位进行了研究,采用精确的时间系统模型,并综合了抗差Kalman滤波估计及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的方法来增强系统的抗粗差能力及合理分配各GNSS系统的权比关系。基于该研究,自主研发了BDS/GPS/GLONASS精密单点定位软件,并采用实测数据对理论及软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BDS/GPS/GLONASS多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定位结果的稳定性及精度,可为石油工程行业提供定位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22.
针对目前全球气象模型受不同季节、纬度、高程等因素影响问题,该文利用全球分布的IGS站实测气象数据,对GPT、GPT2、GPT2w模型的精度进行对比,对模型的季节性特征以及纬度、高程因素对模型精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3种模型反演GPS大气可降水量(PWV)的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GPT2和GPT2w模型的精度相当,均优于GPT模型;(2)3种模型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7月份(夏季)的模型精度最优;(3)纬度、高程因素对3种模型气压误差的影响较大,而对气温误差的影响相对较小;(4)GPT2、GPT2w模型解算的PWV估值精度相当,偏差均值和平均RMS分别小于1.2mm和1.8mm,均优于GPT模型计算结果。研究结果:可为全球或区域气象模型的改进和生产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23.
针对目前旅游信息系统中旅游信息未与地理信息相结合的问题,以大明湖景区为例,提出了基于天地图API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运用天地图丰富的开发接口,将景点信息标注在景区的电子地图上,以Web形式显示;并充分利用了GIS的查询和分析功能,可进行空间和属性查询以及旅游路线规划。该系统既满足了旅游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又结合WebGIS的优势解决了游客旅行规划、信息查询一体化问题,提高了旅游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自主性,有利于游客节约时间、节省资金。  相似文献   
924.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滨岸相输导层为例,研究输导层的非均质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影响。利用沉积构型的研究方法将输导层的非均质结构解剖为9个级次;通过野外露头描述以及岩心物性资料,重点分析了东河砂岩7、8级输导层单元的非均质性。在同一级次的输导单元内,将输导层非均质类型划分为结构非均质和物性非均质两种类型;结合输导层非均质和流体分异发现两者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运用成藏数值模拟方法对东河砂岩的成藏动态过程进行模拟。综合以上研究成果,认为油气在滨岸相输导层内运移时,受储层非均质的影响油气的运聚具有时空不均一性。这种复杂的时空配置关系造成的复杂油水分布是倾斜的油水界面的主要成因。从古油藏到新的圈闭聚集成藏,输导层非均质性对这一过程的影响表现在运移和聚集两个过程,包括运移开始、运移调整、运移稳定、聚集开始和聚集结束五个阶段。两个过程五个阶段在输导层的不同位置发生。  相似文献   
925.
运用丰富的二维地震资料,通过构造结构与地层结构的分析,对礼乐盆地的盆地结构演化与转型过程及其对南海地区复杂动力学背景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控于NNE、NEE、NW和近EW向的断裂体系,礼乐盆地现今构造格局表现为"两坳一隆"的结构特征;两个关键的区域角度不整合T70和T50将礼乐盆地新生界自下而上划分为三层结构:陆缘裂陷层、漂移裂陷层和前陆-拗陷层;响应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新南海扩张、古南海消亡和菲律宾海板块楔入等一系列周缘板块重组事件,礼乐盆地的盆地结构演化及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陆缘多幕裂陷阶段,盆地结构受控于NNE和NEE向断裂体系,南北坳陷连通;漂移裂陷阶段,NNE和NW向共轭断裂体系控制盆地格局,中部隆起形成,分隔南、北坳陷;前陆-拗陷阶段,前陆盆地结构形成,随后盆地因热沉降进入拗陷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926.
周延豪 《地质与勘探》2018,54(4):772-780
南堡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复杂,应力转换机制不够清晰,缺乏对多期构造应力叠加的研究,因此对局部构造带内断裂形成及演化规律难以做精细化解释。本文基于南堡3号构造勘探实践,采用平衡剖面技术与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的伸展演化史与沙河街时期构造应力进行了模拟,建立了区域多期构造应力叠加模式,并分析了深部断裂体系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地区经历了"强-弱-强-弱-强"的交替性伸展变化,在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格局转折背景下,以Es_1~下沉积期为分界,区域伸展方向由NW-SE转变为N-S,使得Es_3-Es_2时期的NE向应力至Es_1期渐变为EW向展布,随之派生的EW向断裂也逐渐增多,主要断裂的扩展与演化能够很好地吻合各期差应力,性质与期次得到合理解释;渤海湾盆地东、西两侧主干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造成的局部逆时针旋扭力场是导致南堡凹陷伸展转向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27.
袁静  俞国鼎  钟剑辉  董志芳  谢君  单康 《沉积学报》2018,36(6):1177-1189
构造成岩作用(structural diagenesis)是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前沿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构造作用、构造和非构造成因的变形构造和变形效应与沉积物(岩)成岩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形构造及变形过程通过影响成岩流体流动对成岩作用非均质性产生重要影响;与变形构造相关的成岩作用研究则有助于揭示储层成岩演化、流体流动以及构造活动时期、期次及速率等重要信息。构造成岩作用提供了构造-成岩格架下探讨储层演化的新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这一思路在储层成因与预测、致密化机制及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方面的应用。碳酸盐岩变形条带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较薄弱,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亟待建立考虑碳酸盐岩在内的新的变形条带分类体系。目前,不同变形构造之间的研究程度不均衡,变形条带与裂缝几乎构成了构造成岩作用研究的主体;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砂岩脉等变形构造有关的构造成岩作用研究有待强化。变形构造空间分布预测及其对流体流动影响的研究要综合岩芯、露头及数值模拟等多种资料与方法。国内学者就中国中西部盆地深层系构造作用对储层演化的物理影响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构造作用对储层化学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起步;未来应重视运用构造成岩作用思路探究储层演化与分布的动力机制和过程,推进储层成岩动力学过程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928.
东营凹陷民丰北带地区深层砂砾岩体钻井数少,常规沉积相研究方法主观因素过多,加之常规地震属性技术无法准确刻画砂砾岩体沉积相边界,导致该地区沉积相边界划分存在分歧。在总结薄层调谐反射理论的基础上,以沉积学规律为指导,应用分频解释技术对东营凹陷民丰北带地区沙四上亚段发育的砂砾岩体的沉积相带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民丰北带砂砾岩体为近岸水下扇沉积成因,细分为近岸水下扇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砂砾岩体发育段在地震频谱上具有频陷特征,是薄层细粒沉积与厚层粗粒沉积的综合地震反映;低频振幅调谐体切片反映扇根沉积特征,中频振幅调谐体切片反映扇中沉积特征,高频振幅调谐体切片反映扇端沉积特征;横向上,砂砾岩体靠近陈南断层分布,由陈南断层向南依次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纵向上,砂砾岩体向陈南断层方向呈退积式发育。该研究成果对岩电关系复杂、常规地震属性较难识别的少井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9.
采用测量水中油滴在矿物表面接触角的方法,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了不同矿化度水中,不同单组分油和混合组分油在不同矿物表面的接触角,提出了一套合理的测量方法,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经过测量润湿角的大小,对比发现水中矿物的亲油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云母>黄铁矿>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矿物类型、油组分类型和水的矿化度都对接触角有较大影响:不同的矿物表面油水的润湿性不同;随着油滴中正十八烷含量的增多,油滴在云母表面的接触角变小,润湿性变好,在其它矿物表面的润湿性略有不同;随着水矿化度的提高,油滴在云母表面的接触角呈现出明显变大的趋势,润湿性逐渐变差,在其它矿物表面的润湿性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930.
针对黏介质成像存在的问题及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的优势,通过广义标准线性固体(GSLS)的三维黏声波动方程,基于三维黏声波动方程的伴随算子及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框架,实现了三维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采用极性编码技术大幅度降低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算法的计算量与内存,使三维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算法的实用化成为可能。在模型试算部分,首先通过Marmousi模型验证了该方法对传统声波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的优势,最后对三维含Q平层模型及盐丘模型进行试算,证明了三维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