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55篇
地质学   651篇
海洋学   169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31.
沁水盆地柿庄北地区石炭系太原组15号煤层埋深较大,分布稳定,含气量高,但开发效果一直未达到预期。实践表明,渗透率是影响煤层气开发的重要因素,而裂缝是影响煤层渗透率的主要因素,所以定量预测15号煤层构造裂缝对于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古应力场下形成裂缝,现今应力场只改造裂缝为中心思想,通过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实际试井数据,模拟得到了15号煤层开度、孔隙度等参数。结果显示,孔隙度、渗透率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并且与开度有很好的相关性;断层两侧为明显的高值区,随着与断层的距离增大逐渐减小,背斜及向斜翼部较大,向斜区为低值区,构造高部位的裂缝参数值要大于构造低部位。15号煤层裂缝EW向与SN向渗透率基本相等,比垂向渗透率大一个数量级,反映了煤层渗透率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932.
利用微观薄片、物性、流体包裹体分析等,对东濮凹陷沙三段储层微裂缝的类型、特征、成因及其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沙三段储层中发育穿粒缝、贴粒缝和粒内缝3种微裂缝。微裂缝的成因以构造作用为主,此外还有异常高压作用及成岩作用。东濮凹陷沙三段储层中的微裂缝规模中等、密集,平均长度为5.6mm,平均面密度为0.66cm/cm~2,平均地下开度为8.6μm。微裂缝是该区重要的储集空间,对改善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储集性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3.
石晓兰  孟凡超  王尉  魏嘉怡  周瑶琪 《地质学报》2023,97(12):4085-4100
石泡构造是酸性火山岩中的一种特殊原生构造,常见于流纹岩中。石泡构造成因的研究对认识流纹质岩浆性质和喷发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形成石泡构造的岩浆性质、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以苏鲁造山带白垩系青山群流纹岩石泡构造为研究对象,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石泡构造的发育规律、石泡和石泡间胶结熔浆的矿物组成、元素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石泡构造流纹岩主要发育于溢流相上部亚相,石泡可划分为实心型和空心型两类。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泡流纹岩与流纹构造流纹岩属同源岩浆,石泡流纹岩经历了更高程度的分异作用。石泡构造流纹岩胶结熔浆中水含量高于下部流纹构造流纹岩的玻璃质,导致溢流相上部亚相挥发分逸出趋势相对明显,受限于富硅岩浆的高黏度,挥发分未能顺利逸出,在逸出点猝冷形成石泡壁,受瞬时应力作用和过冷程度影响,形成形态多样的空腔。随着结晶温度下降,空腔内部残余岩浆依次冷凝结晶形成玉髓或石英。石泡构造的形成意味着岩浆作用过程或者喷发环境水的加入,对于研究酸性岩浆的演化和火山喷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4.
在大量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松南地区深部层位以富气为特征,烃类气成藏阶段为登二段沉积期及早白垩纪晚期;浅部层位以富油为特征,油气成藏阶段主要集中于明水组沉积末期至古近纪早期;盆地中CO2气主要富集于营城组及泉头组(三、四段),储量丰富且以幔源成因为主,其形成与晚中新世后期火山活动有关;深层与浅层油气成藏时间均早于幔源CO2充注。与深部层位相比,松辽盆地南部浅层具备更完善的幔源CO2充注成因次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可视其为常规油气资源再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935.
为降低致密砂岩气藏偏高的地层破裂压力及增加储层改造体积,设计小型水力压裂实验装置,通过鄂尔多斯致密砂岩气藏钻井取心,研究不同射孔数量﹑射孔间距﹑射孔深度及水平应力差条件下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扩展规律.结果表明,射孔可以有效地降低致密砂岩气藏的破裂压力;增加射孔数量可以增加裂缝条数,并且裂缝沿射孔的方向扩展,有利于均匀布缝,提高储层的改造体积;低水平应力差和较小的射孔间距产生的缝间干扰导致裂缝在扩展的过程中发生偏转,缝间干扰随着射孔间距的增加及水平应力差的增大而减弱;射孔深度对于裂缝起裂也有一定的影响,裂缝更容易从射孔较深的区域起裂,为致密砂岩气藏压裂井射孔参数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6.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徐家围子断陷是我国东部富含火山岩天然气藏的重点断陷.探讨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基础地质条件和火山岩含气系统,分析火山岩气藏主控因素及耦合关系,揭示火山岩天然气成藏规律.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控制因素包括优质、成熟的气源岩为火山岩气藏提供充足的气源条件;原生和后期改造型火山岩体为火山岩气藏提供有利的储集空间;基底断裂控制火山岩体的分布并提供天然气高效运移的疏导通道;火山岩气藏成藏主控因素、时空匹配关系控制天然气富集.火山岩气藏主要分布于构造高部位和斜坡带,全区发育原生型火山岩气藏,徐中地区和安达地区发育后期改造型火山岩(风化壳)天然气藏.徐家围子地区存在一定范围的风化壳,厚度在100m左右,主要分布于安达地区和徐中地区;距火山岩风化壳顶面由近及远,单井日产气量从26×104 m3降至8×104 m3,火山岩孔隙度从26%降至8%,风化剥蚀改善火山岩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937.
针对页岩气藏中水平井结合体积压裂开采、吸附气和游离气共存的方式,建立考虑储层改造体积的页岩气藏复合模型,定义新的参数表征基质中吸附解吸气量与游离气弹性释放量的比值,且将储层分为人工主裂缝区域、储层改造区域和未改造区域,其中人工主裂缝基于离散裂缝模型降维处理,储层改造区域为双孔双渗模型,未改造区域为单孔隙介质模型;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与双重介质解析解对比验证算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页岩气藏水平井体积压裂复合模型主要存在主裂缝周围线性流、过渡区域拟稳态、窜流阶段、未改造区域的拟径向流动和到达边界后的拟稳态等5个主要流动阶段,且考虑吸附解吸后,定产量生产所需压差小,压力波传播到边界时间长,压力导数曲线凹槽更加明显,定井底流压生产时压裂水平井产量更大,稳产时间更长;储层改造体积越大,到达区域拟稳态流越晚,可判定储层改造体积;Langmuir吸附体积越大,压力波传播越慢,所需压差越小,压力导数曲线凹槽越深,页岩气藏稳产时间越长,产量越大,但产量的增幅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938.
储层裂缝对改善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等低渗透储层以及致密砾岩、火成岩、泥页岩等非常规低渗透储层的物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总结近年来储层裂缝的相关研究进展,对储层裂缝的多种识别和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储层裂缝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储层裂缝的识别技术是点(岩芯、薄片)、线(测井)、面(相似地表露头区)、体(地震资料)和时间(生产动态资料)组成的多维综合体系;储层裂缝的定性预测主要是根据裂缝与构造部位和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预测方法包括井间直接插值法、曲率法、能量法与岩石破裂法(二元法)、地震法、分形分维法、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法和多参数判据法等,每种预测方法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才能实现储层裂缝的有效预测;储层裂缝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裂缝分布预测与精细表征、裂缝动态参数和裂缝三维地质建模等方面。最后,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进行储层裂缝预测及建模等工作时,应以明确储层裂缝的成因、演化及主控因素为基础。  相似文献   
939.
随着海洋地质调查程度的日益深入,海洋地质调查数据越来越多。海洋地质调查地震勘探解释成果图是研究海洋地质构造,指导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资料。借助海洋地质调查地震勘探解释成果图数据,通过数据预处理、构建地层面和加入断层约束线处理,并根据三维可视化展示的需求,制定了一体化的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结构。基于一体化数据模型,利用三维图形软件开发包Open Inventor,在.Net平台上采用C#开发语言开发了海洋地质三维可视化软件,实现了地层数据、断层数据、井数据的综合展示和交互,通过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一体化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地质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940.
灵山岛沉积物软变形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灵山岛的沉积物软变形构造特征,利用野外露头考察、沉积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法,根据形态学、驱动力、沉积物液化及变形机制等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识别出多种类型沉积物软变形:卷曲变形、液化底辟、负载构造、挤入构造、液化角砾岩、球—枕构造、泄水构造,并详细描述了这些沉积物软变形的表面特征和分布规律。依据各种地质记录,本区构造活动频繁、附近的五莲—烟台断裂于早白垩世是最活跃的时期,认为本文所描述的沉积物软变形是由地震触发引起的。根据不对称负载构造受横向剪切力分析,验证了吕洪波[1]推断早白垩世盆地古斜坡方向SE高NW低的观点。早白垩世巨厚白色凝灰岩可能系本区存在深切至下部岩浆囊的大断层所致,在这个深切过程中诱发一系列地震活动与沉积物的软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