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55篇
地质学   651篇
海洋学   169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联合多代卫星测高资料反演中国南海重力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联合HY-2A、Geosat、ERS1/2、Envisat、T/P、Jason1/2等多颗测高卫星,通过共线处理和交叉点平差削弱海面时变效应和径向轨道误差等影响,以Jason-1测高卫星作为参考,对多代测高卫星进行基准统一,消除测高数据的不一致性,基于全球EGM2008重力场模型,采用移去恢复技术和逆Vening-Meinesz公式反演中国南海(0°~23°N,103°~120°E)2'×2'重力异常,与船测重力数据比较,均方根误差为4.9m Gal。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讨论分析地质方法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的技术方法。针对古地形恢复的几个技术关键问题:等时基准面的选取、压实校正系数的求取及差异构造校正进行讨论分析。综合利用各种基本地质成果,同时结合古构造、现今构造特点等,确定出研究区背景校正经验系数为0.2。就研究的方法对实际研究区目的层段进行了古地形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3.
合肥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定量分析了合肥盆地主要近东西向断层的活动规律,并分析了它们形成与演化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盆地前侏罗系基底主要发育了近东西向、南倾的逆冲断层,属于印支期前陆变形的产物。这些断层的逆冲速率向南有规律的增加,指示其动力来自南部大别造山带的碰撞造山。盆地在侏罗纪期间接受大量沉积时,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断裂活动,指示属于前陆拗陷型盆地,其对应着大别造山带的快速隆升。盆地在早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演变为断陷盆地,印支期基底的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活动。这些盆地内主要的近东西向正断层的伸展活动在早白垩世呈现北强南弱,而随后转变为南强北弱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4.
王冠民  高亮  马在平 《地质学报》2007,81(3):413-418
在济阳坳陷沙河街组远离古河口沉积的页岩纹层中发现了风成粉砂沉积。风成粉砂在页岩的纹层中往往星散分布,成层性差,多分布在富有机质纹层与(含粉砂)粘土纹层之间。在结构上,这些风成粉砂与黄土有很大的相似性,颗粒呈棱角状—次圆状,粒度分布于4~6Φ之间,一般正偏,代表冬春季节相对偏干旱时期不稳定的近源阵风沉积;而表层流或层间流沉积的粉砂在粒度上往往与同一纹层内共生的粘土逐渐过渡,粒度概率曲线上呈一段式,粒度变化范围大,粉砂的成层性好,多局限在含粉砂的粘土纹层中。在高频旋回中,当气候偏干旱时,页岩中的自生碳酸盐含量增加,同时风成粉砂在陆源碎屑中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升高。页岩中风成粉砂沉积的发现,可以进一步为研究有关湖相页岩和第四纪纹泥的古气候变化、正确恢复古湖泊沉积环境提供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5.
作为一种统计方法,"级序分析"由于其成功克服了样本数量不足的问题而被引入到地震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当中,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认为,级序分析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原始时间序列中蕴涵着系统演化的动态信息,而按大小排序的"级序分析方法"会将原始序列中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过滤掉,从而造成对系统演化动态特性的扭曲.本文通过砂堆实验获取的原始时间序列,采用排序与不排序两种方式,利用R/S分析方法证明了级序分析方法可能会损失系统隐含的动态信息而扭曲系统演化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996.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是砂砾岩体发育地区.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勘探实践,相继发现并开发了许多具有陡坡带沉积特色的砂砾岩扇体油藏,砂砾岩扇体油藏已成为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目标.为了使砂砾岩体的成像效果更加理想,在该区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应用研究.在充分认识砂砾岩体地震反射特征的基础上,对东营北带叠前时间偏移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叠前时间偏移提高陡坡带砂砾岩体成像质量的技术优势,重点介绍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的关键技术.处理结果表明,地质认识指导下的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大大地改善了东营北带砂砾岩体的成像质量,为提高砂砾岩扇体油气藏的勘探精度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7.
地震反演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地震资料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岩性、物性信息.是目前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有效手段之一。模拟退火波阻抗反演通过模型空间范围内广泛搜索寻求全局最优解,可以明显提高反演剖面的分辨率。利用ISIS模拟退火波阻抗反演技术,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曹庄地区戴南组岩性储层进行精细预测.较好的描述了戴南组3个主要岩性储层发育段砂体平面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998.
目前固井质量评价主要是利用套管中模式波的幅度或衰减变化判断套管与水泥间的胶结状况.在超声测量频段(70~500 kHz),现有声波测井仪器工作时在套管中激发的模式波类似薄板中的对称兰姆波(拉伸波)或反对称兰姆波(弯曲型兰姆波).本文将黏弹滑移界面理论应用到套管和水泥的耦合界面,探讨了套管中的准兰姆波(包括拉伸波和弯曲型兰姆波)与套管后物质的耦合方式,拉伸波与套后物质主要以剪切刚度耦合,即便是0.01 mm的微环也会使得拉伸波的衰减明显降低,接近套后是流体时的响应特征;而弯曲型兰姆波与套管后物质主要以法向刚度耦合,这使得在套后胶结轻质水泥时弯曲型兰姆波对微环不敏感,在套后耦合常规水泥时微环的存在又会使得弯曲型兰姆波的衰减明显增强,衰减的增加说明其与套后物质的声耦合更紧密,也表明微环与常规水泥的等效声阻抗适当降低,更有利于弯曲型兰姆波传播时与套后介质实现法向刚度的匹配.拉伸波和弯曲型兰姆波对同一胶结状况的不同响应特征也为固井质量综合评价时区分不同的水泥胶结状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99.
目前,在深井中采用多层套管实现层间封隔的方法已非常普遍,对多层套管井固井质量评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还未有针对外层套管与地层之间水泥胶结评价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差分仿真了单极声波测井在双层套管井中的响应特征,探讨了利用套管波幅度和斯通利波频散特征识别外层套管与地层之间环空是否胶结水泥的可行性.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在两层套管之间胶结水泥时,套管波的幅度或衰减对外层套管和地层之间是否胶结水泥非常敏感,外层环空若充填水泥则全波中的套管波幅度降低明显;在两层套管之间充填泥浆时,全波波形中首先到达的套管波幅度较大,其对外层套管的胶结状况不再敏感,通过对接收的阵列波形做频率-慢度相关分析发现,在外层套管和地层之间胶结水泥后,井孔内接收到的低于10 kHz的外斯通利波慢度明显增大,仿真波形的处理结果与解析计算的斯通利波的频散曲线吻合较好,进一步验证了可尝试利用内层环空激发的外斯通利波判断外层套管与地层之间是否胶结水泥.  相似文献   
1000.
碳酸盐岩孔隙结构类型复杂多样,当地震波经过含有不同孔隙结构的流体饱和岩石后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波频散和衰减特征,这使得根据波的不同响应特征来推断碳酸盐岩的孔隙结构类型,甚至孔隙流体性质信息成为可能.本文针对白云岩、灰岩以及人工碳酸盐岩样品开展了跨频段(超声+低频)实验测量和理论建模,探索碳酸盐岩的孔隙结构类型和孔隙流体对模量频散和衰减的影响机制.首先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的图像对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孔隙结构类型分析,并将样品主要分为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孔洞型三类,然后测量了相应样品完全饱和流体后在不同围压下的模量频散与衰减.在完全饱和甘油并处于低围压时,裂缝型与孔洞型样品均出现一个衰减峰,分别位于1 Hz与100 Hz附近,而裂缝-孔隙型样品则具有两个衰减峰,一个在1 Hz附近,另一个在100 Hz附近.裂缝型样品(裂缝主导)的衰减峰相比孔洞型样品(中等刚度孔隙主导)对应的衰减峰在低围压下幅度更大,且对围压变化更敏感.在测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纵横比分布的软孔隙和中等刚度孔隙的喷射流模型,认为该模型能一定程度上解释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孔洞型三种类型碳酸盐岩在测量频带的频散.以上研究加深了对不同孔隙类型主导的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的认识,对储层预测工作的进一步精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