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南京市历史文化层中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文章对南京市城区不同地点出现的多个文化层中土壤的理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层中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比南京市非城市土壤和背景平均值有增高的趋势,局部地段有巨量增高。从剖面纵向上看(时间上),这种增高现象主要发生在近现代、明清和六朝3个历史时期,这与历史上这些时期南京相对发达有关;而从横向地域上看(空间上),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明显可以分成两组,两个组分别代表了地域上的不同,如明故宫-大行宫-中山东路一带历史上许多时期是皇城区,而内秦淮河流域一带则可能是古代的手工业和制造业区、商贸区和普通大众的生活区,这种明显的差别揭示出南京在各历史时期上的城市功能区是各不相同的。磁化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层中土壤的磁化率在各历史时期分布是不同的,磁化率的高峰时期有近现代、清朝和明朝时期;频率磁化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磁性矿物主要是外源输入造成的。与此同时磁化率高峰时期基本上与重金属元素增高地段是一致的,这进一步印证了文化层中重金属元素增高主要是由于外源污染物质的输入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2.
黄土高原近两千年来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多森 《第四纪研究》2004,24(2):184-190
在220~1368A.D.期间内累计有859年,全部黄土高原在非汉族的管辖之下;而其余289年,该地区的某些部分依然被非汉族所控制。非汉族进入黄土高原以后,土壤侵蚀速度随放牧地的扩张而减小。在隋朝和唐朝期间(581~907A.D.),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较当今温暖湿润,植被更为繁茂,林地约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25%。在明朝和清朝期间(1368~1911A.D.),黄土高原的大部分森林被破坏,土壤侵蚀速度随自然植被损毁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3.
铁铝土的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最新建立的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研究了我国铁铝土的发生分类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空间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发生分类铁铝土总面积为1122 969.6 km2,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与发生分类铁铝土参比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有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铁铝土、新成土和变性土6个,它们分别占发生分类铁铝土总面积的34.8%、32.2%、26.1%、6.3%、0.6%、0.04%,其中包含了25个土类和53个亚类,参比关系复杂,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分析各类型土壤参比的面积及其标准偏差,结果表明土壤参比的单元级别越低,越易于参比和把握。虽然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已经完成了中、高级土壤分类单元的划分,但为使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更实用、更易于普及,深入开展土壤基层分类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类型的正确参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与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4.
张俊民 《地理研究》1986,5(1):93-99
土壤区划和土壤分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土壤分类研究的对象是土壤个体,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属性,从而划分土壤类型;土壤区划研究的对象是土壤群体,主要研究一个自然单元内多种土壤并存的组合特点,以及这个地区在土壤利用改良方面和经营管理上的独特性,从而对土壤群体进行地域划分。  相似文献   
145.
中国土壤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自然资源。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土壤学的研究不断有新的推进。特别是当前世界进入以经济、科技为主体的竞争年代,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尖锐矛盾,使土壤学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本报告分析了土壤学的发展趋向及我国土壤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土壤学近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发展的措施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6.
小区域水平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李忠佩  王效举 《地理科学》2000,20(2):182-188
采用动态比较的方法,分析评价了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站区范围内开垦利用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总体变化情况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具有我国南方低丘红壤区典型特点的千烟洲试验站在人为利用后,站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1年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原来14.78g/kg上升到目前的15.13g/kg。不同土壤之间,原土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砂红壤、水稳土、潮土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41g/kb  相似文献   
147.
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与持续发展,指出当今人类的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的持续发展,是将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转变为协调的人地关系的一个动态过程,以达到满足人类对资源与环境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永续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148.
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李忠  孙波  林心雄 《地理科学》2001,21(4):301-307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计算了我国东部土壤的有机密度和储量,并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的结果,分析了影响农田土壤中有机碳转化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幅为2.5-73.3kg C/m^2,平均值为10.5kg C/m^2,而在东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幅为3.9-16.7kg C/m^2,平均值为9.52%kg C/m^2。随着木质素含量和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植物物质的分速率下降,而土壤温度,pH和游离碳酸钙含量的增加促进了 植物物质的分解;淹水的水田中植物物质的分解速率通常低于旱地;土壤性质和有机物组成对植物物质分解的影响可以掩盖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土壤游离碳酸钙可以掩盖土壤质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9.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启示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高超  吴蔚东  张桃林 《地理科学》2001,21(5):428-432
太湖地区人地关系紧张,环境问题尤其是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收支和土壤养分状况不仅关系到农业的高产稳产,对区内的水环境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典型区的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太湖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一直处于盈余状态,且盈余量不断增加,土壤钾素则长期亏缺,但近年来有所缓和。区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近20年来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速效钾含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有所回升。主要类型土壤的pH也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0.
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土壤发生的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成敏  龚子同 《热带地理》2001,21(3):207-212
海南岛北部不同时期喷发的玄武岩上发育的土壤构成一个风化成土时间系列。对这一土壤系列的化学特性研究表明,随风化成土时间的增加,pH值不断下降,但至富铁土后,pH趋于稳定,而土壤CEC7,盐基饱和度下降。同时,土体中Al2O3、Fe2O3、TiO2含量增加,而Ca、Mg、K、Na淋失强烈,SiO2含量也不断降低。以土壤中大量元素含量为基础计算多数指标难以反映热带地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迅速而强烈淋失的成土风化过程。常用的土体分子硅铝率和硅铁铝率并不能指示所有土壤的风化成土作用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