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西藏尼洋河水环境特征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2008年11月到2009年10月按照月份监测西藏林芝地区尼洋河水环境特征.结果显示,根据Pearson相关性矩阵,可将尼洋河26项理化指标分为3大类,分别是低度相关性理化指标、中度相关性理化指标和高度相关性理化因子.析因分析显示,可将26项理化指标分为4大类,第1类为尼洋河水体常规的理化指标、第2类为尼洋河水体硬度相关指标、第3类为海拔及第4类为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的水质理化指标.PCA分析发现,平水期、丰水期以及枯水期水环境特征明显不同,以上3期各自聚为一类,而尼洋河沿程方面,水环境特征则不存在差异.构建了尼洋河海拔、底层水温与相关理化因子的一元回归方程.建议加强对尼洋河水环境的监测工作,积极推进尼洋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2.
膦酸酯是新近发现的一类生物可利用磷,其广泛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是水体有机磷库的重要组成,构成水体磷氧化还原循环的关键环节。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蓝藻藻株被证实参与膦酸酯的生物利用与合成,有助于阐明其适应低磷环境的机制,促进了对蓝藻磷策略与水体磷循环的全面理解,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与此同时,蓝藻对膦酸酯的利用性状,使得膦酸酯作为环境污染物与蓝藻磷源的双重作用开始显现,这会对水体浮游生物竞争格局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而蓝藻的甲基膦酸代谢也被认为是水体好氧甲烷发生的来源之一。本文回顾了蓝藻膦酸酯利用与合成的研究历史,对目前蓝藻膦酸酯代谢过程生态风险与生态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一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3.
雅鲁藏布江拥有独特且尚未开发的生物资源,以其两大代表性支流——尼洋河与拉萨河中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基于Meta分析,系统整理相关文献中的物种名录,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解析两条河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分异及其流域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尼洋河和拉萨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单元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别为94和51、74.02和74.10、521.50和329.60;尼洋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略低于拉萨河,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明显高于拉萨河,表明尼洋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分类树更不均匀;尼洋河与拉萨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从上游、中游到下游都呈上升趋势,表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逐渐变远,分类树变得不均匀,两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受到的各种干扰逐渐增加;尼洋河与拉萨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分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栖息地多样性的差异,而年降水量和坡降是影响栖息地多样性分异的主要流域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4.
为了了解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浮游轮虫的昼夜垂直分布和迁移情况及其影响因子,在春季甲藻(Peridiniopsis sp.)水华暴发期间,于2007年2月26日08:00至27日06:00对浮游轮虫的昼夜垂直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轮虫虽在各个水层中均有分布,但是呈聚集分布形式。轮虫密度的垂直分布因种类和时间而异,优势种类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和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valga)白天都存在一定的垂直迁移运动,且都是先向下、再向上的迁移过程,夜晚则不存在垂直迁移现象,且聚集程度明显低于白天。光照强度的变化是轮虫垂直迁移运动的重要影响因子。由于溶解氧和叶绿素a的浓度都很高,二者对轮虫的昼夜垂直变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5.
浮游绿藻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黎慧娟  倪乐意 《湖泊科学》2007,19(2):111-117
浮游植物大量生长引起的遮光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富营养湖泊中沉水植物的衰退的主要原因,但是藻类对沉水植物的竞争抑制作用还包括化感作用和无机碳竞争等重要方面,它们可能产生很大影响.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本文测定了除遮光以外浮游植物对沉水植物的抑制作用.在相似遮光下(10%-33%),对比研究了不同遮光方式(黑塑料网的物理遮光/浮游绿藻的生物遮光)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遮阳网作用下苦草的生长指标(叶数、叶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都显著高于浮游绿藻作用下苦草,且后一种处理下苦草叶片上端有腐烂现象.由此可见,浮游绿藻对沉水植物生长除了通过遮光抑制生长外,还有较遮光更加严重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浮游绿藻通过化感作用和对可利用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和溶解无机碳的竞争优势抑制了苦草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36.
深圳湾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深圳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淡水种类占绝对优势 ,藻类5门32属45种 ,其中硅藻12属18种 ,绿藻1属15种 ,蓝藻7属10种 ,裸藻、金藻各1属1种 ;浮游动物共计37种 ,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14种 ,枝角类2种 ,桡足类8种 ,浮游幼虫及其它4种 ;底栖动物20种 ,分别为环节动物的多毛类7种 ,寡毛类2种 ,软体动物8种 ,甲壳动物2种 ,鱼类1种。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数量和分布的特征是 :藻类细胞密度为2.4×106~1.4×107个/L ,平均6.43×106 个/L。浮游动物为514.0~8049.2个/L,平均1690.8个/L。底栖动物个体数为180~8860个/m2,平均为2364个/m2。这三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与距深圳河河口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因此 ,三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湾内段与湾口段差异明显,且平均值偏低 ,说明深圳湾水体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37.
雌核发育银鲫两个不同品系线粒体DNA比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于1996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关桥实验场取得银鲫E系(8♀,2♂)和D系(9♀,1♂)的卵巢(♀)或肝脏(♂)组织,分离纯化其线粒体DNA,以此为材料,用25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银鲫这两个雌核发育系的线粒体DNA,构建了两系鱼mtDNA的19种酶个位点的酶切图谱。统计比较酶切片段的大小,发现5种内切酶(AvaII,BamHI,BglI,SphI,XbaI)酶切位点在两个雌核发育系间存在  相似文献   
38.
人工湿地植物根区微生物与净化效果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净化效果显著、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廉、管理简便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受环境影响较大,研究人工湿地在不同季节的净化功能对于充分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季节的芦苇(Phragmite saus-tralis)、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和香蒲(Typha latifolia)等湿地系统植物根区、无植物对照基质微生物分布状况以及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种植不同植物的湿地系统根区微生物数量不同,其湿地净化效果也不同;(2)季节变化显示湿地系统秋季的细菌总数量比夏季高;但对照系统夏季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秋季;(3)湿地系统总磷(TP)的去除率夏季高于秋季;(4)相关性分析发现湿地植物根区的细菌总数与BOD5的去除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根区微生物数量与TP、CODCr和凯氏氮(KN)的去除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具体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9.
武汉东湖甲藻水华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等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水华频繁爆发.近来,发现武汉东湖出现了一种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sp.)水华,该藻是广温性种,水华持续时间较长,最高细胞密度达2541.44×104 cells/L.研究了武汉东湖拟多甲藻水华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拟多甲藻密度和表层总磷、1.2 m处的总氮以及表层硝酸盐浓度成显著正相关,但是总磷、溶解性磷酸盐、总氮、磷酸盐以及氨氮浓度在形成明显水华前大幅度升高,水华消亡时,处于低谷.适合的光照条件,也是拟多甲藻水华形成的刺激因子之一.另外,从一些采样点浮游植物组成及分布来看,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华表观的严重程度.此外,还观察到了水华的消亡及其发生过程,水华消亡时,大量拟多甲藻下沉.分析认为,水华的发生是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0.
地统计学在淡水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唐涛  蔡庆华  潘文斌 《湖泊科学》2000,12(3):280-288
建立在区域化定量理论基础上的地统计学是一门空间统计学分支学科,主要用于研究自然现象的相关性和依赖性。这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半方差图(用以描述研究对象空间相关性);Krige空间内插技术(通过空间上抽样点的调查数据对空间上未测点进行估计);以及通过半方差图求算分形体的分形维数,本文在介绍该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淡水生态学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