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80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蔡运龙 《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2):1301-1308
"尺度"是认识世界和管理世界的一个重要视角,多尺度之间的相互关联是当前重要的学术前沿论题.尺度关联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对scaling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尺度转换"或"尺度耦合",而需要对不同尺度的多种复杂关系("连通性")有综合的认识;②要正确认识尺度综合的目标,据此明确综合什么,如何综合;③解决尺度综合的方法不能仅从数学模型着手.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土地系统变化为研究案例,设计一个对贵州省域、乌江流域、猫跳河流域和若干小流域等多空间尺度土地变化进行综合的研究方案,力图为解决上述问题作出贡献.该案例研究针对土地管理可持续性决策多尺度协调的实际需求,以不同尺度之间"连通性"的判定为基础,重新厘定尺度综合在土地变化科学中的意义和内涵;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途径,建立尺度综合的方法体系,包括基于尺度综合目标的土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和效应多尺度表征与数据协调方法,各尺度土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和效应之间"连通性"的发现与论证,土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和效应的多尺度综合集成;提供喀斯特地区土地变化格局、过程及其驱动力和效应的尺度综合研究案例,提供省域、省内大流域、中流域、小流域土地管理可持续性决策多尺度协调的依据和参数标准.  相似文献   
102.
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当前在以人地耦合系统为中心的气候变化、生态风险和可持续管理等研究中,脆弱性理论及其评价已成为地理学及很多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其涵义不断泛化,内容日渐扩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脆弱性解释存在很大分歧,这阻碍了研究的科学化,也影响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迫切需要一个可行的框架来系统整合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审视脆弱性的理论沿革出发,分析其在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变化领域的应用现状,总结出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相关概念关系的不理解以及研究时空尺度和学科视角的不明确。基于对脆弱性评价的整合框架的研究现状,选取VSD模型作为统领具体的脆弱性评价的依据。VSD模型的优势在于:①有明确的定义,将脆弱性分解为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潜力3个维度;②用方面层—指标层—参数层逐级递进、细化的方式组织评价数据;③有规范评价流程的8个步骤。最后以我国典型的干旱区为例,运用VSD模型构建了示例区脆弱性评价的指标和参数。  相似文献   
103.
贺灿飞  毛熙彦 《地理科学》2021,41(9):1497-1504
全球环境变化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对“经济-环境”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但资源环境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淡出全球经济地理研究的视野。2000年以来,环境经济地理逐渐兴起并对此进行反思,但其发展仍处于混沌状态。中国经济地理学科自身的人地关系传统和国家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为环境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创造了理想条件。环境经济地理并非全新的领域,其可从经济地理理论出发拓展对“经济-环境”关系的认识,据此提出3组研究主题:① 重新认识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解变化中的资源环境如何作用于传统与新兴经济活动;② 建立对不同地理尺度下要素流动和主体互动的认知,理解资源环境风险如何在各类关系网络中传递,又将如何重塑各类关系网络;③ 考察多主体在多区域之间、多层级制度背景下的相互作用,理解绿色创新与转型的过程,实现对“经济-环境”关系在不同发展场景下协同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4.
冰岩界面的冰川动力学是冰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螺沟冰川地处温暖湿润的海洋环境, 冰川运动速度较快, 冰川底部接近压融点, 是研究冰下过程的较理想地点. 在海螺沟冰川大型磨光面上浅显侵蚀坑内发现了碎屑物质. 对碎屑物质理化特征研究表明: 粒度特征、地球化学与石英砂SEM 分析表明沉积在冰岩界面上的物质来自于冰川底部的底碛层, 而不是冰上环境的产物.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冰下沉积物呈现出一系列塑性变形(微旋转、褶皱)和脆性变形(线性结构、支撑结构、断层)微观结构和构造. 两种变形结构的存在是碎屑物质在形成过程中其含水量波动情况的反映. 冰下碎屑物质是冰下融出、滞碛作用的共同产物. 在整个冰下碎屑物质形成与变形过程中, 由于冰下水系季节性变化带来的冰岩界面上冰川融水含量的波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申悦  柴彦威 《地理学报》2012,67(6):733-744
通勤是居民出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规划、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有对通勤的研究多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定位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为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工作日中通勤的可变性,将活动弹性的概念引入对通勤行为的研究中,提出通勤弹性的概念,并界定了时间、空间、方式、路径4 个通勤弹性维度,通过探讨4 种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7 种基于弹性的理论通勤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天通苑与亦庄两个郊区巨型社区为案例,基于活动日志与GPS 定位数据相结合的为期一周的居民时空行为数据,分别利用传统方法和通勤弹性视角研究居民的通勤特征,验证通勤弹性现象的存在以及该视角透视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合理性,并利用GIS 三维可视化技术对7 种理论通勤模式居民的活动—移动时空特征进行刻画,从而透视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通勤特征及复杂模式,为北京市城市与交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6.
冯健  黄琳珊  董颖  宋蕾蕾 《地理学报》2012,67(12):1645-1656
城市犯罪的时空模式是地理学“格局”和“过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北京城八 区财产类犯罪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工具获取和处理空间数据,探讨城市犯罪的时空格局和时 空模式,并建立时空机制模型。研究发现:北京城市犯罪总体上呈现多中心分布格局,在商 业繁华地带和对外交通运输区存在明显的高强度带;各种犯罪类型空间格局既有共同性又有 差异性;城市犯罪嫌疑人数量存在季节分异特点,但同一区域的犯罪地点数目具有一定的稳 定性;就时空机制而言,场所的时空特征作用于财产犯罪参与者,进而作用于犯罪要素并影 响犯罪实施成功与否,而不同类型的财产犯罪对场所时空特征要求不同,这些要求一旦与北 京城市环境的特有属性耦合,便产生犯罪高发地段和高发时段,最终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07.
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柴彦威  塔娜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1362-1373
自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引入中国以来的近20年间,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重要领域。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关注城市空间重构的描述与解释,试图从行为角度解释中国城市社会转型,强调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居民个体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重视日常生活、生活质量、社会公正、低碳社会、智慧城市等热点问题,探索在城市交通、旅游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中的实践应用。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形成了以解读城市转型为目标、以规划应用为导向的鲜明特点,为理解中国城市制度与空间转型背景下人类行为模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依然面临着理论发展滞后、实践应用需要突破等挑战。本文是对时空行为研究近年来发展的综述性文章,从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演进、实证研究与规划应用进展等方面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致力于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时空间行为研究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8.
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空巢化现象的加快使得老龄问题受到学者关注.老龄化进程和养老模式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为中国老龄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指导,而政策的落实状况及其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需要从微观层面通过空间行为分析来还原老年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空间行为的视角对国内多个学科的老年人日常行为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基于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及需求层次理论的认知,文章聚焦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体行为:就医行为、购物行为和休闲行为,梳理这3 类行为的国内研究发展历程及其行为特征、影响机制分析等主要研究结论.基于时空间尺度和出行链进行了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的地理学探讨,并结合国际老年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提出了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9.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沁河流域系统优化调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核算模型,提出流域系统优化调控方法,并应用于沁河流域。通过承载力核算模型计算出2015年和2020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当系统动力学预测的2015年和2020年经济发展规模高于承载力时,通过约束条件中工业企业排放浓度、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水资源利用率、尾水回用率等4项调控指标进行敏感度分析,最终确定最优的经济发展。结果表明:沁河流域应该优先调控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2015年,执行工业污水排放二级标准,收集率须达到71.4%以上,优化后的经济规模阈值为475.6亿元;2020年,执行工业一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须为78.4%以上,相应地经济规模阈值为816.0亿元。  相似文献   
110.
城市异速标度研究的起源、困境和复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彦光 《地理研究》2013,32(6):1033-1045
系统总结了城市异速标度研究的学术源流、量纲困境和现状特征,重点探讨了城市化异速标度分析的前景和意义。异速标度是城市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之一,该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生物学和一般系统论。由于量纲难题,城市异速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热潮之后趋于冷落;由于分维概念的引入,异速标度关系摆脱了量纲困境;由于相关领域的推动,城市异速分析方法复兴。异速生长和异速标度分析在城市形态、城市生态、城市性态、城市动态以及城市体系等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今,异速生长正在与分形和自组织网络理论相互融合,发展成为基于一般标度律的城市过程和格局的集成分析方法。由于城市化与城市形态、城市体系等方面的密切相关,异速标度分析极有前景的一个发展方向可能是城市化研究。城市化异速分析可望将不同类型的城市异速标度研究成果组织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