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50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隧道轴线的偏差和断面测量是地铁隧道竣工测量的重要指标。本文详细介绍了运用空间几何的方法从海量三维激光点云数据中快速、准确地提取地铁盾构隧道断面和中心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提取的断面点云数据与设计断面曲线进行了二维对比分析,并在北京某地铁盾构隧道中进行了验证:从三维激光点云中提取的中心点坐标与全站仪测量得到的结果相差在±3mm以内,点位精度能够达到3.43mm。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在地铁盾构隧道竣工测量中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2.
InSAR技术在地表监测应用方面被广泛研究,相比传统监测手段有其独特优势。本文通过对门头沟区二斜井地基INSAR滑坡监测的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等过程的论述,介绍了地基InSAR技术在门头沟区二斜井滑坡灾害监测的应用,充分验证了地基INSAR技术在滑坡灾害应急监测应用中的优势,展示了地基InSAR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较强适应力,肯定了地基InSAR技术监测的应用前景,为今后同类应急监测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3.
84.
API规范推荐的p-y曲线是由均质土体得到的,并未考虑土层间相互作用,Georgiadis基于柔性桩提出了等效深度法修正p-y曲线,把均质土p-y曲线延伸到了成层土体中。为了研究p-y曲线和等效深度法对于大直径单桩在成层土体中的适用性,取4种典型地质条件:成层砂土、砂土-黏土-砂土、成层黏土和黏土-砂土-黏土,通过L-PILE软件计算了6 m直径单桩基础的p-y曲线、桩顶水平荷载-位移曲线、桩身位移和弯矩。并与ABAQUS建立的单桩基础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等效深度法对于成层砂土影响不大;对于成层黏土影响较大;对于中间为软弱土层的成层土体,在荷载较大时影响显著,等效深度法计算结果更加接近FEM结果。在成层土体中,p-y曲线应用于大直径单桩对于砂土高估了初始刚度,低估了极限抗力;对于黏土则低估了初始刚度和极限抗力。  相似文献   
85.
朱振兴  杨璐  王法承  方成 《海洋工程》2019,37(4):98-106
为探究轴压作用下双金属复合海底管道的组合作用与承载性能,对双金属复合海底管道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开展了不锈钢衬管材料性能试验,对比了国际主流不锈钢本构关系模型和试验结果。利用ABAQUS建立了精细化的双金属复合管道轴压试验有限元模型,系统研究了关键参数如复合工艺产生的环向复合应力、钢管初始缺陷幅值等对双金属复合管在轴压作用下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已有轴压双金属复合管道试验结果,验证有限元模型。基于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对轴压作用下双金属复合管道的组合作用以及径厚比和材料强度对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双金属复合管道的轴压极限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基管的截面屈服荷载,并随着管径和材料强度的提高而增大。并依据分析结果对双金属复合海底管道的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6.
87.
88.
某超高层建筑巨型框架采用了直角梯形截面型钢混凝土巨型柱,为研究这种不对称截面型钢混凝土巨型柱的抗震性能及混凝土强度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2个较大尺度的不同混凝土强度的直角梯形截面型钢混凝土巨型柱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比较了2个试件的水平承载力、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刚度、耗能及变形,分析了正、负两向加载下试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9.
在分析了常规遥感技术在建筑物损毁评估应用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介绍了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倾斜摄影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获取和信息提取的情况,概述了倾斜摄影技术在建筑物损毁评估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倾斜摄影技术用于建筑物损毁评估可以从人工目视解译、房屋倾斜程度计算、房屋立面裂缝提取三个角度开展,并分别概述了这些方法的主要处理流程.最后针对倾斜摄影用于建筑物损毁评估面临的困难,对未倾斜摄影技术应用在建筑物损毁评估精度方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
2004年3月12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南坡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冰-岩碎屑流型高速远程滑坡。位于斜坡顶部(高程为4 337~5 350 m)的岩体和冰川块体沿着高陡岩壁向下滑动,在峡谷地形控制下于干河坝内形成体积约11.2×106 m3的滑坡堆积体。本文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和现场调查,对干河坝冰-岩碎屑流的地貌与堆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初步阐释了干河坝冰-岩碎屑流发生的成因机制和运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节理裂隙发育、源区冻融作用加剧和历史地震效应是此次地震的诱发因素。地形的坡度变化特征、滑体表面“乘船石”结构及内部岩屑的定向排列表明滑坡的运动过程可分为碰撞破碎阶段和扩散堆积阶段。滑坡堆积区广泛分布的“冰川乳坑”和冰水沉积物暗示堆积体底部松散沉积物减阻或是干河坝冰-岩碎屑流具有远程效应的有利因素。深入理解干河坝冰-岩碎屑流的地貌特征及运动学过程,对揭示高速远程滑坡的超强运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我国西部高寒山区大型滑坡灾害的预测预警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