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339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构建城市地震应急管理综合应对体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城市地震的复杂性和严重危害性,传统地震应急管理存在突出问题,必需采用综合应对才能够确保最经济的应急管理成本,满足应对全灾难的基本需要,从而保证城市安全管理的基本需求,实现统一高效的指挥和运作。城市地震应急管理综合应对体系的构建应从信息系统、指挥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和保障系统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2.
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太行山东南麓主要断裂的第四纪水平运动特征。通过调查流经大断裂两侧河流所产生的多种地质地貌变形 ,总结了断裂第四纪水平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 ,并给出断裂滑动速率的初步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73.
引言本期包含的地球岩石层动力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注意了地震活动。问题的本质是地震预报。它不仅对岩石层动力学的基本了解,而且对减轻地震损失都是关键的。本期提交的研究,主要是依据表1归  相似文献   
74.
强噪声图像去噪一直是图像处理技术应用领域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提高强噪声图像的去噪质量和对图像边缘的保护,针对三维块匹配(Block Matching 3D,BM3D)方法对强噪声图像去噪效果不佳及图像线状奇异性(如边缘)缺乏最优表示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二维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Non-subsampled Shearlet Transform,NSST)和BM3D的组合去噪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含噪图像进行NSST正变换,得到不同尺度和不同方向高频子带的剪切波系数;然后对每个尺度不同方向的高频子带求取贝叶斯阈值,并利用渐进半软阈值函数对各高频子带进行去噪;最后对低频子带和各去噪高频子带进行NSST逆变换,得到去噪结果。将去噪图像作为BM3D中基础估计阶段的预滤波,能够进一步提高基础估计阶段分组的正确性,为BM3D去噪奠定良好基础。组合去噪方法结合了NSST与BM3D的各自优势,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低噪声图像,本方法和BM3D方法去噪效果相同,略优于非局部平均法;对于强噪声卫星影像,本方法去噪效果优于BM3D和非局部平均法。  相似文献   
75.
地电阻率仪器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无电流、电流不稳等故障现象,不易排查维修.通过对仪器工作原理和供电回路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供电回路中间仪器的内部或外部各接头接触不良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根据存在的问题,洛阳地震台研制出供电回路故障检测板.该检测板可利用其继电器上LED灯的工作状态和动作时序,快速查找、排除相关供电回路故障...  相似文献   
76.
讨论了我国地震预报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认为只有加强以形变为主的前兆观测 ,才能作出地震的短临预报。目前前兆观测的主要问题在于可信度差 ,应把重点放在仪器探头上 ,只有探头提供的信息“源”可靠了 ,后续的采集、传输、预报的“流”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在建立以形变为主的前兆台网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建议建立全国高精度的高、中、低频衔接的前兆物理信息观测网络。  相似文献   
77.
利用濮阳周边数字地震台网近十年的震相观测报告数据及3级以上地震事件的波形记录,基于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研究区内1级以上287次地震事件进行绝对定位.同时,以Hypo2000绝对定位结果为初始位置,对濮城镇附近约25 km范围内的153个一级以上地震进行双差相对定位,获得...  相似文献   
78.
利用2009-01—2013-05月发生在赣西北地区的233次M L≥1.0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尾波归一化方法计算了阳新台、九江台、修水台、高安台、宜春台的P波S波的衰减,结果显示,除修水台最佳流逝时间约为60 s外,其他四个台站的最佳流逝时间为30 s左右;九江-瑞昌震区内平均P波和S波的Q值分别为:Q P(f)=(15.97±1.87)f(1.66±0.06)和Q S(f)=(25.27±1.90)f(1.15±0.04)。  相似文献   
79.
地震前兆现象具有多解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制定一套与其特征相适应的观测系统,这个系统除应具备最基本的高灵敏度、高精确度、高稳定度以外,还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实行高密度的多手段的近场观测,以使震兆关系由多解趋向单解,由模糊渐趋明晰。 但是,近几年来,在需要多种手段、多路探索才有可能开展前兆研究的道路上,却出现了简单化的管理思想;如我们在同类仪器的系统化配置方面主观地期望用某一种仪器来  相似文献   
80.
最近几年,一些消减带内的俯冲大地震再次破裂了以前巨大地震曾破裂过的板块边界地段引人注目。有关破裂了板块边界同一部位的相继发生的两次大地震的已有地震资料,提供了比较这两次地震的地震矩释放空间分布的机会。本文对发生在板块边界地段的地震作了此种比较,这些地段曾在下列地震中遭到破坏;(1)1957年(MW=8.6),1986年(MW=8.0和1996年(MW=7.9)的阿留申群岛地震;(2)1963年(NW=85)和1995年(MW=8.5)和1995年(MW=7.9)的千岛群岛地震;(3)1971年(MW=8.0)和1995年(MW=7.7)的所罗门群岛地震;(4)1968年(MW=8.2)和1994年(MW=7.7)的本州北部地震。以前的研究已经确定了4次初步大地震和2次复发地震的矩释放的空间分布。这里,运用长周期面波和宽频带体波的经验格林函数分析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反演确定了最近3次地震的滑动分布。通过比较相继地震破裂矩释放的空间分布,发现断层重复滑动图象有很大差异。1994年本州北部地震和1995年所罗门群岛地震,基本上填充了以前地震遗留下来的没有滑动的地区,而不是同一凹凸体的重新断裂。1995年千岛群岛地震和1996年阿留申群岛地震重新破裂了先前地震确定的凹凸体分布地段,但具有不同的滑动量。本研究提供了环太平洋板块边界的大震的复发性质比主要凹凸体的重复破裂更为复杂的一个直接的证据,无论是从整个断分段上发生的破裂是通过重复发生的具有接近相同的破裂长度、破裂地点及滑动大小的事件来实现这一点来说,还是从各个凹凸体在后续的地震循环中以相同的滑动函数发生破裂这一点来说,所研究的4个板块边界的断层滑动都不支持特征地震式的滑动模型。这些连续发生的滑动图象与滑动复杂性仅取决于不变的几何和构造的非均匀性的物理模型不符,而表明考虑动力学同样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