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72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青藏公路下伏多年冻土的融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基于青藏公路沿线高温冻土区和低温冻土区2组地温观测孔5 a的地温观测资料, 研究了路基下伏多年冻土的融化状态, 定量分析了进入路基下多年冻土内的热状况. 结果表明: 路基近地表地温明显高于对应天然地表下的地温, 路基近地表经历的融化期长于对应天然地表, 高温冻土区路基内已形成贯穿融化夹层;进入高温冻土区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内的热收支处于持续不断的吸热状态, 进入低温多年冻土区的热收支也呈现出吸热明显大于放热的周期性变化;高温冻土区接近0℃的地温及其持续不断的热积累是引起下伏多年冻土不断融化的主要原因. 低温冻土区进入多年冻土的热积累暂时以增高地温耗热为主, 随着地温的增高, 低温冻土区也可能发生强烈的冻土融化.  相似文献   
162.
遥测地震台电源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翔  舒优良 《内陆地震》2000,14(4):339-344
根据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建设的实践,参照国内其他史弟省局数字遥测台网建设的经验,总结了遥测地震台供电的特点,归纳出遥测地震台电源系统的几种参考模式,提出一套遥测地震台电源系统设计方案,根据理论计算,推导出太阳能电池板入蓄电池的实用选配公式,最后给出了一个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63.
渭河断陷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和VP/VS分布图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陕西及邻省区域地震台网的观测数据,采用重叠元迭代重建层析成像技术,结合两点快速射线追综,对渭河断陷盆地地壳的S波速度进行了层析反演成像.并利用前期P波速度的研究结果,计算了该地区地壳的VP/VS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S波速度分布两个地区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一是陕晋交界的合阳、永济地区,二是铜川、泾阳地区,它们都位于不同构造单元交汇地带,差异运动显著,是新老地层交错的地区.(2)历史强震震中主要分布在S波的高速区及边缘地带;(3)在淳化、耀县、泾阳之间存在VP/VS高值区,最高达2.1.  相似文献   
164.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通过大量断层和褶皱的野外观测以及构造形成序列的确定,同时考虑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板块动力学背景,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区域主压应力场方向在加里东期呈NNE-SSW向和近SN向,主要是晚奥陶世以来秦岭洋盆向北俯冲并与华北板块碰撞的结果;印支期主要呈NW-SE向和NNE-SSW向、SN向,主要受中特提斯构造动力体系中羌塘地块与欧亚大陆碰撞拼贴产生的远程构造效应影响;燕山期主要呈NW-SE向,主要受古太平洋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远程构造效应影响,盆地西南缘呈NE-SW向;喜马拉雅期呈NNE-SSW向,主要受新特提斯构造动力体系和今太平洋构造动力体系联合作用影响,即今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65.
应用最优化模型分析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应用基于“多态”前兆模式及效能评价的最优效能单项模型参数选择方法,分析了3个地震带活断层(Qp3—Qh)与地震(M≥6)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套地震带地震较集中分布在距断层20km的范围内,用其对6级以上地震进行地点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R值达0.5,而对祁连山地震带30km范围内地震的发生地点进行预测,R值却仅为0.14  相似文献   
166.
华清4#泉水溶气体百分含量合计的强震远场前兆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华清4#泉水溶气体百分含量合计(QB)的取值范围为100±5.按4舍5入法取整数值,将其分为11个区段.以年为单位,统计QB落在每个区段内的频次.频率分布直方图显示,在QB取值区间内,分区段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将落入QB频率最高的区段称为轴,将轴在不同区段上位置的变化称为轴漂.研究表明,QB在不同区段上轴的漂移,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不同状态.轴落入99区段上,反映的是区域应力场的增强,与远场M≥7.0地震及伴生中强地震、鄂尔多斯块体周边后继中强地震有很好的相关性;轴落入98区段上,反映的是区域应力场的相对稳定;轴落入97区段上,反映的是巨大地震后,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及中强地震活动格局的变化.文中还阐述了99区段轴值与地震对应关系的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167.
陶书华 《地质论评》2008,54(3):335-342
棋子山运动是一次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它使老黄土下部及其同期异相的湖积层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变动——断层、褶曲(向斜、背斜)等;使我国北方的地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大的湖泊如泥河湾古湖、三门古湖等都在此时灭亡;桑干河、汾河、渭河、黄河等都在此时形成。棋子山运动发生在老黄土下部堆积之后,老黄土上部堆积之初;在地磁柱上属安比拉亚时,其绝对年龄为距今049~050 Ma。由于棋子山运动的发生,在河谷地带和山前平原生成了非常良好的蓄水构造,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的供水水源地和矿产生成地;同时也由于棋子山运动的发生,使断裂的复活、地震的发生、边坡的坍塌,给许多工程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8.
彭自正  牛志仁 《地震学报》2001,23(3):298-306
计算了在均匀高阻介质中含有低阻裂隙的岩石的电场分布,并由此推导出裂隙非均匀分布的岩石中视电阻率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裂隙的埋深、规模、走向(平行或垂直视电阻率测线)以及真电阻率等,对视电阻率的观测和计算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结果对视电阻率法用于地震分析预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9.
全球超大型斑岩铜矿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引起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剧烈碰撞、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与美洲大陆向西漂移,产生了"加厚旋涌"效应,即下地壳的加厚并深插上地幔软流圈,改变了软流圈运动方式而上涌,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成矿物质上涌,完成了大规模成矿作用,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和太平洋东部边缘产出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系列.初步提出太平洋东部边缘成矿作用明显超过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原因.  相似文献   
170.
岩石断面的分形测量及其分维的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内使岩石单轴压缩直至破裂,用位移传感器测量其断面高度,用显微镜观测断面切片的剖线,所得数据用尺度法计算其分维,各种岩石的不同曲线的分维在1.002-1.028之间,与野外断层主迹线分维值相同.用切岛法计算整个断面的分维约为2.05左右.有关分析和计算认为,分维的大小与岩石破裂时所受力的方向有关,与采样步长有关,而与岩石样品的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