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质学   3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区分了“樱桃园组”岩石在元古主构造旋回的三幕变形,详细描述了各幕SFL组合和按区段进行了投影。主变形幕D1的构造最发育,F1控制着本区的岩性分布。构造序列及样式变化显示由高塑性向脆性的变形格式。本组与下伏的太古鞍山群变粒岩在构造序列、样式和变质相上都有显著差异,过去许多地质学家把二者混划为一个单位,统名“鞍山群”,属太古宙。但本组与上覆的辽河群(上元古)的构造样式和变质相却相似,故其时代相当于早元古Ferrian期。  相似文献   
2.
晋北前寒武纪含铁岩系中绿泥石类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对晋北五台,吕梁地区前寒武纪含铁岩系研究时,只有过“叶绿泥石”矿物的记述。当我们对五台、吕梁上太古界—下元古界三个群的三个组段含铁岩系(五台群舖上组文笔岩段、吕梁群袁家村组、滹沱群四集庄组)进行地质剖面实测和铁矿标  相似文献   
3.
角闪石是变质基性岩中重要矿物之一。胶东半岛元古代粉子山群底部广泛发育含闪石类矿物的变质基性岩。本文在地质产状,层序,变质相,原岩恢复基础上,对区内闪石类矿物进行了矿物共生组合,单矿物提纯,光性特征,晶胞参数测定,化学分析等项工作。通过研究表明:闪石类矿物不仅是变质相划分,原岩恢复,地层对比,矿物地质  相似文献   
4.
郦楷元  华萍 《岩矿测试》1983,(4):314-315
自1975年Ruzicka与Hansen提出“流动注入分析法(Flow Injection Analysis)简称FIA)以来,国外进展较快。1979年在荷兰召开了这一技术的专门会议。而且在理论上也逐趋成熟。我们就地球化学工作中对碘有较高的要求,开展了一些工作,效果良好。 方法基于反应 2Ce~(4+)+As~(3+)→2Ce~(3+)+As~(6+) 橙红色 无色但在常温下进行缓慢,而碘离子可以催化这一反应。陈四箴对这一反应也有过论述。有人将这一反应应用于FIA技术,并最终测定出0.15纳克的碘。我们就该体系应用于FIA技术借光度法测定绝对含碘0.63纳克,检测限达8ppb(峰高0.1v),使用样品溶液63微升。  相似文献   
5.
6.
前言褐钇铌岩族矿物属于正铌钽酸盐矿物。矿物的化学组成可以用ABO_4的一般式来表示。在褐钇铌矿族物中存在着两个完全类质同象系列:一个是铌和钽形成的连续完全类质同象系列,即黄钇钽矿一褐钇铌矿亚族(ΣYTaO_4—ΣYNbO_4系列);另一个是钇族和铈族稀土连续完全类质同象系列,即是本文所要介绍的褐钇铌矿——褐铈铌矿亚族(ΣYNbO_4—ΣCaNbO_4系列)。  相似文献   
7.
吴善浒 《地球化学》1983,(3):314-321
内蒙某稀土-铌-铁矿床含稀土较高,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的有独居石、各种稀土氟碳酸盐、稀土铌钛酸盐(包括易解石、黄绿石、褐铈铌矿和褐钇铌矿),稀土碳酸盐(已发现的有碳铈钠矿)和极少量的硅酸盐(如褐帘石)。此外还有相当量的稀土以类质同象存在于一些非稀土矿物中。本矿床有些稀土矿物的颗粒很细,含量又高,很难单体分离,此外,含稀土分散量的矿物又常连生和包裹这些微细的稀土矿物。用一般物理方法和岩矿手段无法使它们分开,更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因此,本文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测定各类稀土矿物和  相似文献   
8.
提敏斯地区金矿床和两个主要层控富碳酸盐岩段在空间与时间上密切共生,且与石英—长石斑岩有关。主要矿化类型为火山同生成因和变质成因两种。火山同生矿体包括层状石英一铁白云石“脉”、黄铁矿化碳酸盐岩、燧石—碳酸盐—凝灰岩及与火山口有关的后成角砾岩和细脉带中的矿体。变质矿体由产于各期区域变形和变质作用阶段发育的膨胀带中的石英—碳酸盐裂隙充填物组成,根据其特征划分为后生的。有证据表明,海底长英质火山作用及喷气热液活动阶段,在洋底及火山口地区,发生了金的初始同生富集作用,以后金又在区域变形,绿片岩相变质阶段进一步富集到石英—碳酸盐网脉中。太古代火山岩区的碳酸盐岩层尽管很薄(几百米),仍可代表能使金搬运和富集的,强烈热液活动期,这类“矿脉”可用以帮助找寻具有经济价值矿化的古火山口和有利构造带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自1975年Ruzicka与Hansen提出“流动注入分析法(Flow Injection Analysis)简称FIA)以来,国外进展较快。1979年在荷兰召开了这一技术的专门会议。而且在理论上也逐趋成熟。我们就地球化学工作中对碘有较高的要求,开展了一些工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变质杂岩的构造序列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地观测和有关资料的研究表明,不论前寒武纪地质区或是显生宙的造山带,其变质杂岩普遍存在着构造变形的某些共同规律,表现于面、褶皱和线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遵循着大致类同的顺序,形成构造序列,集中反映了区域变质造山带的变形与演化过程。如果将面、褶皱和线构造各序列中同期的构造形迹相组合,就形成构造组合,代表变形幕。相继生成的构造组合表明一个构造旋迴的变形序列。过去对造山带变质杂岩的构造研究很少注意构造演化中的序列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