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萨地块西部呈断块状沿狮泉河-申扎-嘉黎蛇绿混杂岩带附近分布的念青唐古拉岩群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本文对念青唐古拉岩群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构造地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含十字石、石榴子石等特征变质矿物,遵循粒度分异规律,其原岩可能为来自冈瓦纳古陆核北缘中新元古代弧盆体系的活动大陆边缘浊积岩。斜长角闪岩具低硅、高铁镁、富钙的基性岩特征,其原岩为岛弧型基性火山岩。念青唐古拉岩群中的花岗伟晶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150±13Ma,具过铝质S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中元古代(1150±13 Ma)以前就开始沉积的念青唐古拉岩群基底岩石通过部分熔融形成。与花岗伟晶岩渐变过渡接触的二云斜长片麻岩第一组变质重结晶锆石U-Pb年龄为701±15 Ma,结合十字石特征变质矿物,暗示了该地区中温高压变质作用的峰期变质,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第二组热液流体锆石UPb年龄为301±8.4 Ma,可能与冈瓦纳大陆北缘古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的岩浆热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余石山地区位于南祁连西南端,处在祁连—柴达木—阿尔金地块的交汇部位,构造复杂。长城纪熬油沟组中的变粒岩,由于变质程度较深,以及后期构造的影响,原岩的特征难以辨别。本文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该区变粒岩及其原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原岩为中酸性岩浆岩,结合高场强元素特征和高的碱含量,确定其原岩为正长岩类。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热年代学理论,利用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数据及对磷灰石热史的模拟,分析探讨金川铜镍矿床在中新生代的抬升冷却过程,认为金川超基性岩体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持续的冷却抬升阶段,且在中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早期经历了两期快速的抬升冷却事件,推断此事件与青藏高原后期活动时间相对应,证明金川岩体受到该事件的远程效应波及,致使该矿床遭受了一定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地震造成斜坡失稳是其引起的最为显著的次生灾害,在小震频发,大震多发的现实背景下,开展不同等级地震作用条件下斜坡危险性评价对区域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及国土空间规划的现实意义日渐凸显。基于拟静力法,根据斜坡所处场地类别和不同超越概率水平地震作用,对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进行调整,确定斜坡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的综合水平地震系数,计算不同等级地震作用引起的作用于斜坡重心处的水平和竖向惯性力,以极限平衡法为理论基础,计算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系数,结合危险性指数法,计算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斜坡失稳概率和危险性指数,据此对斜坡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的危险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斜坡稳定性系数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减小,斜坡失稳概率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增大,斜坡危险性指数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增大,斜坡危险性亦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
邓亚虹  李丽  慕焕东  王鹏  李飞霞 《岩土力学》2015,36(7):1847-1855
汾渭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考虑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黄土的流变特性对地裂缝破裂扩展模式的影响,采用分级循环加卸载方式,对西安地区长安地裂缝(fc1)带Q3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三轴流变特性试验,得到了地裂缝带Q3原状黄土的蠕变加、卸载曲线和应变速率与时间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围压下地裂缝带Q3原状黄土表现为低应力下为减速蠕变,高应力下为减速蠕变和等速蠕变的特征。并基于统一流变力学模型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西安地区地裂缝带Q3原状黄土的三维蠕变本构模型,获得了相应的本构模型参数。该成果为研究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模式及其力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黑河干流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典型年份实际调查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 采用地下水均衡方法, 定量对比分析了黑河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地区地下水资源变化趋势, 并利用Visual Modflow三维地下水非稳定流软件系统模型对下游盆地未来20 a(2008—2028年)地下水位及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在拟建工程实施20 a后黑河下游地下水位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但下降幅度呈逐年减少状态直至趋于新的动态平衡.金塔-鼎新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黑河沿岸为0.51~0.87 m, 但由于人工农业绿洲补充, 故生态环境不会有大的改变.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古日乃及外围, 分别为1.0 m以上和0.5~1.0 m, 将引起植被的衰亡和种群的更替变化; 大部分地段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介于0.0~0.50 m之间, 对现有的生态与环境影响不显著; 桃来三达-额济纳旗以北地下水位呈现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为0.10~0.87 m, 东居延海一带上升幅度大于0.87 m, 这一地区植被长势趋于良好, 植被覆盖率会有所增加, 将形成围绕海子的天然绿洲.  相似文献   
7.
国宝山地区位于北山造山带中西部,星星峡镇西10 km处。研究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花岗岩时代以志留纪、石炭纪为主,侵入于新太古—元古代敦煌岩群(Ar-Pt D.)。志留纪二长花岗岩中见花岗伟晶岩脉,且靠近伟晶岩的地方,二长花岗岩中天河石的含量逐渐增多。二长花岗岩稀土元素显示"四分组效应",其中第2组Pm-Sm-Eu-Gd和第4组Er-Tm-Yb-Lu效应较为明显;重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强烈的负Eu异常,δEu为0.04~0.05;Y/Ho值绝大部分小于28。野外调查发现二长花岗岩中有花岗伟晶岩脉。以上特征说明,二长花岗岩岩浆为下地壳,重稀土亏损,形成后经历了高度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沉积物的形成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综合控制。通过粒度分析可判别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解释环境演变;而沉积物的粒度组分除了受到原岩的控制外,还受到机械沉积作用的影响难以准确预测。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稳定湖相沉积物和风沉积物的粒度参数进行研究,将沉积物的4个粒度参数作为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在对168个浙闽沿海迎风岸风成老红砂样品和282个苏贝淖湖滨湖泊沉积物样品所对应的粒度参数进行数据样本训练之后,获得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稳定湖相和风沉积物预测模型。然后利用448个大树摆鱼湖相沉积物粒度参数样本和100个兰州榆中黄土风沉积物粒度参数样本作为测试样本对该模型进行了测试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可靠性较好,能够对沉积物的形成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加勒克金矿呈脉状、不规则囊状或漏斗状产于西秦岭造山带古道岭组灰岩中,矿化受到NWW向和近EW向断裂严格控制,矿石矿物以赤铁矿、自然金和黄铁矿为主,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和褐(赤)铁矿化为特征。矿石主要为碎裂岩型、硅化碎裂斑岩型、碎裂灰岩型。成矿作用方式主要为热液渗滤交代、构造裂隙等有限空间的充填沉淀作用,构成比较完整的热液交代-充填-沉淀成矿体系经历了原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次生富集期。成矿环境为近地表,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来源与印支期陆内造山阶段酸性岩浆活动密切有关,金矿化和岩浆岩可能是统一的受深部构造制约的印支期构造-岩浆-热液活动体系的系列演化产物。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花岗岩分类及找矿方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方成  汪双双  李泰德  蔡晓菊  赵磊 《岩石学报》2011,27(12):3823-3830
祁连山花岗岩出露广泛,主要是早古生代的,按照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3类:第1类为高Sr低Y型(埃达克岩),第2类为低Sr高Y型,第3类为A型花岗岩.高Sr低Y型花岗岩有O型(富钠)和C型的(富钾)2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祁连的东段,后者主要分布在北祁连的西段.祁连山铜矿主要有两种类型:石居里型和黑石山型,前者与蛇绿岩有关,后者与斑岩(埃达克岩)有关.本区金矿主要分布在北祁连的西段,如寒山、鹰咀山金矿等,其成因与花岗岩的关系不清楚,但是,多数与埃达克岩有关(如车路沟、黑刺沟、贾公台金矿等).祁连山钨锡矿主要产出在祁连山西段,大多与低Sr高Y型花岗岩有关(如野牛滩岩体、小柳沟岩体、金佛寺岩体和柴达诺山岩体等).铅锌矿与低Sr高Y型花岗岩有关(如南坝),白银小铁山铅锌矿的流纹岩具A型花岗岩的特征,可能大多属于碰撞后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