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1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法在热的稀HCl溶液中,用7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Pt和Pd,并在溶液冷却后用活性炭富集剩余的Pt和Pd。与使用单一的富集剂相比,具有富集率高,选择性和重现性好等优点。同时,本法对野外分析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 Pt和Pd标准溶液,浓度均为1μg/ml(2+1HCl介质)。 7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相似文献   
2.
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形态的示量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卫星照片判读和实地观测,库姆塔格沙漠的“羽毛状沙丘”由两种风沙地貌构成:东北-西南走向的新月形“沙垄”为“羽轴”;垄间分布的波状微起伏的“大沙波”为“羽枝”,“大沙波”与沙垄的夹角为75°~103°。二者组合成类似“羽毛”的风沙地貌。新月形“沙垄”由单个新月形沙丘的前一沙丘的迎风坡与后一沙丘东翼相连构成“沙垄”。组成“沙垄”的新月形沙丘的两翼平均长37.5m,翼间距30~66m,沙丘高3~19m;在所观测区域内,沙丘沙的分选性由南向北变差。新月形“沙垄”长为3~22km,垄间距为1~3km,其问分布浅色和暗色相间的波状微地貌,暗色部分平均宽24.3m,浅色部分的平均宽11.6m。暗色部分表层沙粒的粒径有60%在1.00~0.25mm之间,以暗色矿物为主,而浅色部分表层沙粒的粒径的90%在1.00~0.25mm之间,分选性相对暗色部分较好,以石英等浅色矿物为主。暗色和浅色微地貌成对出现,相对高差约7cm。这种波状微地貌在库姆塔格沙漠中北部重复出现,类似于风沙地貌分类的沙波,暂称其为“大沙波”。  相似文献   
3.
根据1961~2000年武威站雷暴天气实况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40年强雷暴天气发生的气候规律,并研究了河西走廊东部强雷暴天气发生的4种环流背景及4种主要天气条件,归纳总结出其短期预报着眼点,为雷暴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机自身所具有的通信传输和存储功能,来替代《天气图自动填图与客观分析系统》运行工作所依赖的通信卡的作用,取消通信卡,修改该系统软件,利用汇编和C语言对系统进行补充编程,从而节省投资完善了系统,非常适合台站的业务工作需要和业务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80—1991年12—2月武威地区低温天气过程气候特征和天气成因的分析,建立模式预报方程。1992—1996年试报效果良好,将植入“武威地区冬半年寒潮降温多目标专家系统”,投入业务运行。  相似文献   
6.
根据武威1980—1997年春小麦产量和气候资料,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干热风年型进行预测。预报效果好,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7.
武威市初、终霜日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布局,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1961—2014年武威市4个气象站点初、终霜日(最低地温≤0℃)观测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市年初、终霜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以及植被覆盖情况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武威市初霜日为山区早于荒漠区早于绿洲平原区,终霜日为山区晚于荒漠区晚于绿洲平原区,各地初、终霜日存在一定的异常性,正常初、终霜日均在60%左右,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偏早和特早初霜日、偏晚和特晚终霜日的概率均在20%左右。在时间变化上,武威市初霜日呈显著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显著提早趋势,霜期呈显著缩短趋势,终霜日提早的幅度比初霜日推迟的幅度更大。初霜日和终霜日的时间序列均分别存在着8~10年和9~11年的准周期变化。初霜日在1998年发生了气候突变,终霜日在199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8.
宿强  王毓森 《地下水》2018,(5):181-182
为研究洮河流域径流预报,根据河流集合预报方法,利用红旗水文站实时监测资料,基于中国洪水预报系统开发的三水源蓄满产流、滞后演算和马斯京根模块构建全流域洪水预报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分析预测红旗水文站径流及其概率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径流拟合过程拟合较好,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模型满足河流集合预报应用的条件,结论可为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汛保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春燕  李岩瑛  曾婷  张爱萍 《气象》2019,45(9):1227-1237
应用1971—2016年河西走廊东部代表站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 2.5°×2.5°月均地面至300 hPa高空资料,2006—2016年民勤逐日07和19时每隔10 m加密高空资料,分析了近45年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沙尘暴天气的年际变化特征。同时选取2016年11月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物理量场及近地面边界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沙尘暴日数呈减少趋势,产生大风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不仅与大型冷暖空气强度及环流形势有关,还与冷锋过境时间、日变化、近地层风速和干湿程度关系密切。夜间至早晨近地面逆温厚且强,大气层结稳定,削弱沙暴强度,而午后到傍晚,逆温薄而弱,大气层结不稳定性强,加强了动量下传和风速,增强沙暴强度。近地层越干,风速越大,沙暴越强。  相似文献   
10.
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台站预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5.5”黑风预报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因诸多方面的原因,未能使这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比如各地气象服务网尚未健全,有的县一台警报机也未安装,已安装警报机的县(市)覆盖面小;市话占线,气象报由邮局传递费时,重要天气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