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位于大渡河一级支流上的巴郎口水电站为闸坝引水式。考虑到砂卵石填筑料中粒径小于5mm的P5含量偏高而影响坝体稳定性,对厂房边坡砂卵石填筑料开展了碾压试验。根据现场密度及含水量测试、场地沉降观测等,确定合适的铺层厚度为97cm。并取坝体填筑料在室内进行了颗分、击实、渗透和大三轴剪切试验。颗分试验表明填筑料级配良好,满足土石坝设计要求;击实试验得到填筑料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分别为5.32%、2.42gcm-3;渗透试验测得砂卵石平均渗透系数为2.42210-2 cms-1;大型三轴试验获得砂卵石强度参数为=37.711、c=0。结合现场碾压试验和室内试验成果,还对巴郎口水电站土石坝坝体进行了渗流稳定计算,复核了巴郎口水电站土石坝坝体的沉降、应力、渗流和稳定性等,为土石坝坝体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A large number of debris flow disasters (called Seismic debris flows) would occur after an earthquake, which can cause a great amount of damage. UAV low-altitud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means of quickly obtaining disaster information as it has the advantage of convenience and timeliness, but the spectral information of the image is so scarce, making it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detect the information of earthquake debris flow disasters. 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a seismic debris flow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transfer learning (TL) mechanism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ed seismic debris flow disaster database, the features acquired from the training of th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 are transferred to the disaster information detection of the seismic debris flow. The automatic detection of earthquake debris flow disaster information is then completed, and the results of object-oriented seismic debris flow disaster information detection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detection results supported by transfer learning.  相似文献   
3.
崩滑堰塞湖沉积物(层)是在特定地质环境下形成的第四系堆积层。5.12地震在四川形成了大量的堰塞湖,随着时间推移会形成堰塞湖沉积物,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如何利用这些沉积物,需研究其工程地质特性和工程地质问题。以四川丹巴县关州水电站为例,在对河床闸坝堰塞湖沉积物形成机制研究基础上,对堰塞沉积物的分层、物理特性、压缩、抗剪及承载力等工程特性进行研究;最后对利用堰塞沉积物作为闸坝地基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钻探过程中,常遇到破碎性地层,容易发生井壁失稳而诱发井下复杂事故。增强破碎块之间的胶结力,提升井壁围岩力学强度,是解决该类地层井壁失稳的有效途径之一,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为实现这一途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此,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巴氏芽孢杆菌在无固相钻井液体系中的生长情况,得到适合巴氏芽孢杆菌生长的无固相钻井液,由此构建微生物无固相钻井液体系。利用岩心浸泡实验和扫描电镜(SEM)分析方法,探讨了微生物无固相钻井液体系的固壁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巴氏芽孢杆菌在由植物胶、聚丙烯酰胺(PAM)、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组成且含有培养基的无固相钻井液中的生长情况最好,经过24 h的生长,600 nm波长处的吸光值(OD600)达到1.54。故确定微生物无固相钻井液体系的配方为:0.1%植物胶+0.1%PAM+0.1%CMC+巴氏芽孢杆菌(OD600=0.8)+0.25%氯化钠+1%尿素+0.75%酪蛋白胨+0.25%大豆蛋白胨。在微生物无固相钻井液体系中添加钙源,可以获得更好的固壁效果,固结后试样的抗压强度达到0.183 MPa。该体系的固壁机理是微生物在松散颗粒间诱导生成...  相似文献   
5.
汪仁银  陈锐  李开伟  叶波 《测绘通报》2019,(11):156-159
针对砂石工业新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机制砂石转型发展,就能耗指标、建筑固废综合利用、示范企业的培育及砂石产业转型发展的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探讨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砂石方量测量技术流程,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数据采集、内业处理方法和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了三维激光技术在砂石方量测量应用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针对管片姿态的水平偏差计算复杂、人工干预大等局限,提出一种基于设计参数的管片姿态水平偏差的自动计算方法。文中介绍地铁盾构管片姿态的测量方法,推导出直线段、圆曲线段以及缓和曲线段的姿态水平偏差的数学模型。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方法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且能准确地、高效地反馈管片姿态水平偏差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大竹卡组是分布在拉萨地块南缘的一套陆相磨拉石沉积,研究程度较低。文章以该套地层中新发现的富铯硅质角砾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镜下鉴定、全岩Sr-Nd同位素、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角砾中挑选出的岩浆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竹卡组硅质角砾岩中岩浆锆石的形成时代为(54.92±0.75) Ma,与帕那组年龄相近证实始新世岩浆作用产物可能为大竹卡组提供了部分物源。锆石εHft)值介于7.71~10.17、全岩Sr-Nd同位素与林子宗群火山岩相似,但其(87Sr/86Sr)i明显区别于区域以上地壳来源为主的铯硅华矿床。Fe-Mn-Al、Cr-Zr、SiO2-(K2O+Na2O)、SiO2-Al2O3等图解皆显示大竹卡组硅质角砾岩为热液交代成因。综上所述,文章认为大竹卡组富铯硅质角砾岩原岩可能为碰撞造山初期形成的火山碎屑岩,该套火山碎屑岩在大竹卡组沉积之前,经历了富铯、富硅的热液流体交代事件。文章发现了拉萨地块南缘早于中新世的富铯硅质角砾岩,证实了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发生了铯的富集,并可能是现代铯硅华矿床的潜在物质源区。这些富铯硅质角砾岩数量多、铯含量高,具有一定的铯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8.
地基激光雷达的玉兰林冠层叶面积密度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积密度LAD(Leaf Area Density)是表征冠层内部叶面积垂直分布的重要参数,其分布廓线的准确反演对研究植被碳氮循环、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估算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电子科技大学校内建立实验样区,利用地基激光雷达Leica Scan Station C10和数码相机获取玉兰林高分辨率3维激光点云数据和真彩色影像。利用监督分类将真彩色影像中枝干等非光合组织与叶片分离,再将像素分类信息映射给点云数据,从而提取叶片点云。通过点云数据体元化,并引入2维凸包算法确定垂直方向分层树冠边界,获取激光接触冠层的频率;随机选择不同高度的多个叶片,利用特征值法进行叶片平面拟合,估算出叶倾角,并结合天顶角估算叶倾角校正因子;最后基于体元的冠层分析VCP(Voxel-based Canopy Profiling)方法实现树林冠层LAD反演。结果表明体元化的叶片点云数据能准确确定树林冠层边界和统计接触频率实现LAD反演;反演的LAD变化走势与区域林木冠层叶片垂直分布相吻合,在冠层中下部随着高度的增加叶面积密度也随之增加,在4 m高度处达到最大值1 m2/m3,之后随着高度的增加叶面积密度逐渐降低。根据LAD计算得到的累积叶面积指数LAI为3.20 m2/m2,与LAI-2200实测的叶面积指数相比,相对误差为1.26%。  相似文献   
9.
汪仁银  李开伟  陈锐  叶波 《测绘通报》2018,(12):159-16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突破了传统的逐点单独测量,实现了面域扫描数据采集。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可快速获取被测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具有采集速度快、获取数据丰富等特点,且测量距离长、数据准确,不受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制约。本文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RTK技术,在测定扫描仪定位点和后视标靶定向点后,获得全景范围内连续的三维坐标,然后在视野范围外再设站扫描,使整个测区无漏洞,最终实现了地图生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