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9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1.
相山铀矿田巴泉隐爆角砾岩(筒)地质特征与铀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玉龙 《铀矿地质》2012,(5):273-280
巴泉铀矿床位于相山矿田的北部边缘,是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型铀矿床。隐爆角砾岩(筒)是由与相山火山机构有密切联系的燕山晚期侵入于震旦系变质岩中的潜花岗斑岩岩枝发生隐爆作用而生成。矿床是多阶段岩浆活动、多次隐爆作用和多期铀成矿作用互为响应、连续发展地质过程的产物,是集岩浆岩体-角砾岩体-铀矿体为一体的综合地质单元。燕山晚期潜花岗斑岩浆和英安玢岩浆的侵入、隐爆作用形成的角砾岩(筒),以及断裂构造的频繁运动,对铀成矿乃至矿床的形态和规模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隐爆角砾岩(筒)的形成具有脉动性、隐爆性,显示隐爆角砾岩岩性的复杂多变,矿化蚀变种类、组合和强弱变化具有规律性。铀矿体(化)主要赋存于隐爆角砾岩和震碎角砾岩中,矿化显现出中富边贫、上强下弱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黔南地区发育一套巨厚层碳酸盐岩沉积,具有分布面积广、地层发育完整、剖面连续性好、沉积环境多样、岩性组合丰富等特点,是研究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的理想场所。本文以黔南独山地区甲刀寨剖面为基干,以数条相邻剖面为辅助。运用沉积学及露头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黔南地区露头实测资料进行沉积特征分析、层序划分及对比,认为黔南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主要为碳酸盐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台盆相沉积,而独山地区仅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沉积,整体表现为北北东"台"、南南西"盆"的格局。层序充填特征表现为:早期层序充填主要受控于三级海平面变化;晚期构造运动相对加强,构造活动和三级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层序格架内的沉积充填,表现在台地内沉积的填平补齐。  相似文献   
3.
高琰  周玉龙 《华东地质》2017,(2):126-131
以相山巴泉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介绍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探讨隐爆角砾岩的形成过程及铀成矿过程。相山巴泉隐爆角砾岩受火山机构制约,成岩成矿作用与火山—次火山作用密切相关。铀矿化与隐爆角砾岩(筒)在时空上具有密切关系,矿化严格受岩筒控制,且产于岩筒内及其接触带附近裂隙中。矿化与岩筒范围、形态相吻合,矿体与岩筒产状相同。矿化富集程度与岩筒内的角砾大小密切相关,角砾愈小矿化愈富集。矿化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也呈规律性变化,自隐爆角砾岩(筒)中心至边缘、从顶部至底部,铀矿品位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鹿井矿田铀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鹿井矿田以往的勘查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鹿井矿田是构造-岩浆作用导致的铀成矿物质汇聚区,燕山晚期岩浆热液及基性脉体热液促成了汇聚区内成矿物质的再迁移及成矿作用的发生;矿田内现有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剥蚀作用的结果;控矿因素本质上是地球化学障;铀成矿壳层分析表明矿田仍具较大的找矿潜力,现有矿床的近外围地区、以酸性矿石为主的矿床深部及红层覆盖区均值得开展新一轮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桃山铀矿田成矿系统及矿化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文乐  郭湖生 《矿床地质》2010,29(2):343-351
文章以成矿系统为理论基础,从成矿背景和环境、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及其保存等方面阐述了桃山矿田铀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全过程。研究表明,桃山地区铀成矿与中新生代伸展拉张构造-热液成矿系统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多因耦合、临界转换是成矿作用的主要机理。文章在对本区铀矿化网络各类矿床的发育程度、时空关系、成因联系以及被改造情况等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桃山矿田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黄泥湖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区域地质、岩浆岩、构造、热液蚀变和铀成矿地质特征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黄泥湖铀矿床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提出该矿床成矿经历了沉积成矿、火山作用热水叠加成矿和热液作用改造富集3个阶段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区"以砂岩为基础、凹沟是条件、热盖是关键、斑岩旁侧有好矿"的铀矿找矿新思路,对区内火山盆地铀矿找矿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302铀矿床围岩蚀变分带性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阐述了302铀矿床的围岩蚀变特征,重点分析了围岩蚀变分带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矿床近矿围岩蚀变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垂向上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根据蚀变带U、Co、Cr等元素含量的增加,指出铀成矿热液具有深源性;根据不同标高蚀变带元素组合特征,认为该矿床目前的开采部位还处于矿床中部,推测深部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江西相山矿田典型铀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江西相山铀矿田3个典型铀矿床邹家山、横涧和沙洲矿床铀矿石中的萤石矿物进行了系统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邹家山矿床-130 m标高和206 m标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66.1℃和159.9℃,盐度w(NaCleq)为11.61%和13.16%,密度为0.88 g/cm3和1.00 g/cm3;均一温度与盐度之间呈抛物线型关系,密度与均一温度为负相关,而密度与盐度正相关。横涧矿床-3 m标高和92 m标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59.9℃和291.7℃,盐度w(NaCleq)为13.45%和7.95%,密度为0.91 g/cm3和0.79 g/cm3;均一温度与盐度正相关,密度与均一温度负相关、与盐度关系不明显。沙洲矿床-138 m标高和-98 m标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97.3℃和272.9℃,盐度w(NaCleq)为13.73%和11.62%,密度为0.86 g/cm3和0.87 g/cm3;均一温度与盐度之间规律性不明显,密度与均一温度负相关、与盐度之间关系不明显。计算获得邹家山矿床-130 m标高和206 m标高铀成矿平均深度是860 m和550 m,横涧矿床-3 m标高和92 m标高平均深度是930 m和950 m,沙洲矿床-138 m标高和-98 m标高平均深度为578 m和537 m。与地表标高对比获得,邹家山、沙洲和横涧铀矿床形成后的剥蚀程度分别在320~416 m、190~240 m、727~902 m之间。相山北西部地区的抬升剥蚀程度强于南东部地区,显示东部和南部地区在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肖茂章 《地质与勘探》2014,50(2):311-320
江西冷水坑矿田具有浅部斑岩型矿体与深部层状矿体的复杂组合。深部的层状矿体曾被长期认为是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的"层控叠改型矿体",与斑岩型矿体同期形成。本文从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入手,论述和分析了层状银铅锌矿体所具有的火山碎屑建造及成矿特点,认为矿床具有三期成矿特点,层状矿体属火山机构控制的以火山集块-角砾岩层为赋矿岩石的火山喷发-沉积成岩矿体。提出了该矿床火山构造-岩浆喷发成矿系统的主要成矿要素和成矿模式,斑岩岩浆就位及其流体活动,在产生大规模斑岩型矿化的同时,对早期的火山沉积碳酸盐层进行叠加改造而形成了与斑岩具有成因联系的层控铅锌银矿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