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会理—东川—易门地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在滇中易门六街一带“昆阳群”黑山头组底部发现一套流纹质凝灰岩夹层,厚约20~45 m,采用锆石激光剥蚀法(LA- ICP- MS)对流纹质凝灰岩进行年代测定,获得锆石U- 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12±20 Ma(MSWD=0. 72,n=15),代表了该凝灰岩的形成时代,说明黑山头组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中期,是滇中地区首次发现~1. 4 Ga岩浆记录,进而限定了昆阳群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中期—新元古代早期(1. 5~0. 9 Ga)。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表明,流纹质凝灰岩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 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与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的特点,属于典型的岛弧型岩浆岩;锆石εHf(t)值兼具正值和负值,指示岩浆源区主要与古元古代(2438~2030 Ma)俯冲洋壳板片的熔融有关,并伴有地壳物质的混入。本年龄数据与中元古代菜子园蛇绿混杂岩端元辉长岩(~1. 4 Ga)年龄相当,可能为菜子园—易门洋开始削减的产物,该时期是菜子园—易门洋裂解—俯冲转换的重要时期。结合河口、新平、撮科一带陆续发现高压变质岩及蛇绿混杂岩,绿汁江断裂在绿汁镇—元谋一带存在构造混杂现象,推断菜子园—易门洋在河口金沙江一带由西转向南沿着绿汁江断裂带由通安—河口—元谋—绿汁—新平一带展布。  相似文献   
62.
刘珉  周玉  苏飞  袁彦伟  朱永胜  邢建磊  杨鱼帆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9-2023050019
三塘湖盆地汉水泉地区是东准噶尔地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有利地段,为揭示该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沉积物物源体系,分析地层铀源条件,对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西山窑组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于晚古生代,2个样品年龄峰值分别为328 Ma和340 Ma,碎屑锆石εHf(t)为8.9~14.7,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690~415 Ma之间;头屯河组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可划分出238~163 Ma、505~259 Ma和1950~744 Ma三个区间段,碎屑锆石εHf(t)为-6.5~12.1,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1709~575 Ma之间。物源分析表明西山窑组砂岩物源单一,主要来自于研究区西部卡拉麦里—麦钦乌拉和野马泉地区;头屯河组砂岩物源相对复杂,除了有来自于卡拉麦里地区的碎屑物质外,还接受了其他区域的物源供给。二者之间碎屑锆石年龄特征的突变,代表了东准噶尔地区中侏罗世一次剧烈的构造变形事件,物源特征指示汉水泉地区中侏罗统地层铀含量相对有限,铀源是限制该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
地质流体是地质作用过程不可缺少的介质,以不同产状和表现形式广泛发育在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是油气和成矿物质形成、运移和定位成矿(藏)的直接载体。流体地质填图作为一种专题地质填图,是在基础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为解决与流体形成、运移、聚集过程有关的地质和成矿(藏)问题而进行的地质调查和填图工作。通过对流体地质特征和表现形式的论述,认为流体填图单位应以流体活动类型(同源)和期次(同期)为划分依据,以流体野外宏观地质要素和流体地球化学要素为主要调查内容,填图范围和比例尺灵活多样,成果图应为以反映流体宏观分布特征、流体地球化学性质变化、流体动力学、流体成矿(藏)作用及其分布规律等为内容的一系列图件。流体地质填图为地质科学研究和找矿提供了创新性的地质工作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4.
潘保芝  张瑞  李丁  蒋必辞  刘丹  杨雪 《世界地质》2015,34(3):792-799
井眼压力高于地层压力会导致泥浆侵入,电阻率测井响应受到泥浆侵入的影响而不能真正反映地层的电阻率特性。笔者依据双侧向电阻率测井的基本机理,气-水两相渗流方程及传导对流方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泥浆侵入高矿化度致密气层的二维轴对称模型。研究含水饱和度、地层电阻率以及深浅侧向井壁电场分布随侵入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侵入时间的增加,含水饱和度增大,地层电阻率减小;泥浆侵入对致密气层深浅侧向测井响应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致密气层深浅侧向电阻率幅度差比常规储层深浅侧向电阻率幅度差大,幅度差峰值出现较早。  相似文献   
65.
努日矿床是近年来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发现的一个大型铜钼钨矽卡岩型矿床,由于成矿斑岩一直未能确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和找矿方向的确定。文章基于野外地质观察和岩体成岩时代研究,识别出与成矿有关的一期花岗闪长斑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显示其成岩时代为(24.94±0.28)Ma,略早于矿体的成矿年龄(23.62 Ma),结合岩体蚀变、矿化及围岩特征,确认其为成矿斑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高Sr、低Y、无Eu异常的特征,Rb-Sr、Sm-Nd、Pb同位素组成与冈底斯带中新世成矿岩体基本一致,说明其岩浆源区具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岩浆相对富集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暗示其演化中混染了较多古地壳物质,有效解释了矿床铜-钼-钨矿物组合。矿区成矿斑岩体的发现证实了努日矿床属于斑岩成矿系统中的矽卡岩矿床,岩浆形成于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上升演化过程中与上覆古老拉萨地壳发生过同化混染作用,是岩浆热液与比马组灰岩持续演化的结果。本研究对在冈底斯南缘寻找努日式矿床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6.
塔里木陆块西北缘滴水铜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地质与勘探》2018,54(3):441-455
塔里木陆块滴水铜矿是库车盆地新生代砂岩型铜矿的典型代表,多位学者曾对其成因进行研究,但均缺乏详细的地球化学证据。本次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期分为成岩成矿期和改造成矿期,以成岩成矿期为主。本文通过对该矿床两个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成分分析及氢、氧、碳、硫同位素的研究,探讨该矿床成矿流体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矿床成岩期成矿流体成分主要为CH_4、H_2S、H_2O,代表还原性流体,具有中低温(82.4~181.6℃)、中高压(235.42~454.44MPa)的特点;改造期成矿流体成分主要为H_2O、CO_2、CH_4,代表弱氧化性流体,亦具有中低温(146.2~268.1℃)、中高压(267.83~457.64MPa)的特征;成岩成矿期石英的δD=-107.6‰~-78.3‰、δ~(18)O_(H_2O)=-4.50‰~4.06‰,改造成矿期石英的δD=-109.5‰~-84.9‰、δ~(18)O_(H_2O)=-4.26‰~5.14‰,指示该矿床两个成矿期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与盆地卤水的混合。该铜矿矿石中辉铜矿δ~(34)S=-31.6‰~-21.3‰,表明硫主要源自硫酸盐细菌与有机质还原。成矿流体在新近系康村组矿源层中经水岩作用,演化形成含矿热卤水。该矿床碳同位素特征(δ~(13)C值-25.3‰~-22.4‰)、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含矿热卤水中CH_4等有机质应为油田卤水成分。油田卤水中有机质成分在成岩期、改造期均参与了该矿床成矿作用,在滴水铜矿成矿过程中起重要的还原作用。本次研究表明,有机质与滴水铜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该矿床是油田卤水参与成矿作用的沉积-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67.
西藏努日矽卡岩型铜钼钨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南缘的大型矿床,也是近年来靠近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现的首例大型白钨矿矿床。笔者对采自矿区北矿段与白钨矿化矽卡岩有密切关系的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的U-Pb定年研究。分析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Th/U比值大于0.1等典型岩浆成因锆石的特点。22个测点数据206Pb/238 U年龄可分为3组,799Ma、55.6 Ma、45.6~52.7 Ma,分别对应为拉萨地块形成年龄、捕获锆石的年龄、黑云母花岗岩形成年龄。在锆石原岩判别图解U-Y、Nb/Ta-Y中,所有点都很好的落入了花岗岩类的范围内,暗示黑云母花岗岩可能来源于新元古代的拉萨地块,测年数据表明,岩体成岩时代为始新世,可能系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北向俯冲碰撞阶段中晚期岩浆活动事件,该年龄早于矿区辉钼矿形成年龄。结合矿区第一期黄铜矿Re-Os年龄其与岩体形成年龄基本一致,指示矿区内存在两期成矿事件即早期白钨矿化、黄铜矿化和晚期黄铜矿、辉钼矿矿化。这也是首次在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发现的与主碰撞期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事件,同时也丰富了冈底斯带岩浆岩侵入序列与成矿事件的耦合关系,对于研究区域找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
航磁异常深部弱信号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馗 《地质与勘探》2015,51(6):1007-1015
磁异常通常是地下不同深度磁性地质体产生磁场的叠加,在规范高度的航磁测量结果中,深部磁性体所产生的异常通常表现为弱而平缓,其水平与垂向分辨率均较低,在航磁资料处理解释中难以有效捕获。因此,应用适当方法提取由深部地质体引起的弱磁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精度高且稳定的位场延拓技术将航磁异常向下延拓,可以稳定增强磁异常幅度,随着延拓面与场源之间距离的减小,浅成磁信号与深成磁信号的视深度差异将增大,在对数功率谱上可以将其区分,而后可利用匹配滤波方法将浅部信号剥离,从而得到深部弱信号,同时可计算深部弱信号的视深度。  相似文献   
69.
文章以某油田集输管道内腐蚀评价为例,说明了直接评价法能有效识别油气集输管道内腐蚀,而且还能对因受条件制约不能进行内检测的集输管道进行内腐蚀评价,同时还能在内腐蚀未发生之前进行内腐蚀预测并识别出管道内腐蚀的高风险段。  相似文献   
70.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C1、LC2)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C1-MC3)。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与苏北盆地实为被海岸线分割的同一沉积盆地,其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其中:LC1长期基准面旋回(上二叠统)不对称性明显,最大海泛面MFS1对应于龙潭组中下部浅海陆棚相的泥岩,LC2长期基准面旋回(下三叠统)因后期印支运动抬升剥蚀,仅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研究区MC1旋回期(龙潭组)主要发育潮坪、泻湖、三角洲等海陆过渡相,各地水深相差不大;MC2、MC3时期(大隆组、青龙组)发育浅海陆棚、潮坪、泻湖及碳酸盐岩台地等沉积相,水体演变为南西深而北东浅,分析认为是东吴运动时期盆地差异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