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2篇
地质学   10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羌堆铜钼矿床是在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新发现的一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二长花岗斑岩是该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体,本文用精确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年龄为16.7±0.9Ma,确定该矿床为中新世成矿,与冈底斯成矿带上驱龙、甲马矿床为同一期成矿事件.对该矿床矽卡岩中石榴石系统研究表明,早期矽卡岩主要以钙铝榴石为主,...  相似文献   
32.
西藏山南明则矿区斑岩型钼矿地质特征及外围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山南明则矿区斑岩型钼矿床主要由一厚大隐伏的钼矿体组成,其上部覆盖着巨厚层的古近系罗布莎群磨拉石建造.矿床赋存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与喜马拉雅板片的结合带附近,赋矿岩石为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自上而下递次出现青盘岩化、泥化、(黄铁)绢云母化或石英钾化带.岩体侵入时代为古近纪渐新世.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  相似文献   
33.
西藏山南地区明则斑岩钼矿床蚀变矿化特征与成矿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新 《地质与勘探》2011,47(1):89-99
明则斑岩钼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的东南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矿区内主要出露有钾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其中花岗斑岩为成矿岩体.围岩蚀变较为强烈,主要的蚀变特征有:钾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和矽卡岩化,而且各种蚀变现象具有垂向分带特征,其中矽卡岩化主要发育在地表浅部,岩体...  相似文献   
34.
陈龙照 《福建地质》2011,30(4):293-300
德化青云山铜金矿区已发现15个工业矿体,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受断裂、不整合面及构造蚀变带控制,矿化具上金下铜垂向分带特征,为次火山中低温热液蚀变型铜金矿,在总结矿区地质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提出该类型矿床的综合找矿方法。  相似文献   
35.
假玄武玻璃是发育在古地震断层带中的一种断层岩,是古地震断层快速滑动的化石记录。目前关于假玄武玻璃的成因还存在争议,有摩擦熔融成因和摩擦碎裂成因2种观点。豫西双龙剪切带是位于秦岭造山带核部的一条韧性剪切带,发育了一系列动力变质岩,后期地质作用在其构造薄弱面上形成了呈简单脉状、平行剪切面发育的假玄武玻璃。假玄武玻璃的出现说明秦岭群曾经历高应变速率的构造运动,即古地震事件。通过对该区假玄武玻璃的镜下观察、粉晶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石英的EBSD组构等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秦岭群核部的假玄武玻璃为摩擦碎裂成因。  相似文献   
36.
福建沿海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福建白云山、鼓山和石牛山均位于福建沿海地带,该区域花岗岩类分布广泛。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白云山、鼓山(魁歧)和石牛山地区花岗岩年龄分别为99.3Ma±1.8Ma、99.4Ma±2.3Ma和94.7Ma±1.4Ma,属晚白垩世早期的产物。花岗岩均具有富硅、富碱、贫钙镁、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到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具中-强Eu负异常,总体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V型”模式。微量元素Rb、U、Th、La等强烈富集,相对亏损Ba、Sr、P、Ti等元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其中魁歧花岗岩为碱性A型花岗岩,其余地区为铝质A型花岗岩。研究表明,研究区A型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源区组成;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部分地幔物质参与;碱性A型花岗岩较铝质A型花岗岩可能有更多的地幔物质加入。结合地球化学、野外地质、区域背景及年龄资料综合判定,中国东南沿海2类A型花岗岩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系中弧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7.
西藏山南地区努日铜钨钼矿床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构造带东段南缘,是新近探明的一个大型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矿区内出露有白垩系比马组和旦师庭组及大量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侵入岩。矿区内的矽卡岩呈层状、似层状产在白垩系比马组地层中,矽卡岩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辉石、硅灰石、角闪石、绿帘石、符山石等;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白钨矿、斑铜矿、黝铜矿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矽卡岩矿物中石榴子石主要以钙铁榴石和钙铝榴石为主,辉石主要为透辉石,角闪石属于镁角闪石-阳起石,帘石主要为绿帘石。矽卡岩类型在水平和垂向上具有较好的分带性,依次由石榴子石矽卡岩过渡到透辉石矽卡岩,再过渡到透辉石硅灰石矽卡岩,这种分带特征表现了流体交代作用的变化。矿化类型和矿化组合也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浅部以矽卡岩型钨矿化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过渡为脉状的铜矿体或铜钼矿体,在局部较深的钻孔中还有少量的斑岩型矿化,主要以铜矿化为主,伴有较弱的钼矿化。石榴子石组分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均具有规律性的变化,由钙铁榴石占主体逐渐过渡为钙铝榴石占主体。成分剖面显示石榴子石的组分和化学成分随着环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石榴子石是由一种脉动式流体形成的,可能是由流体化学成分的自身再平衡和生长过程中流体流量的改变而引起生长速率的改变共同实现的。通过含铁律比值(Kp)的计算,得出努日矿床形成于弱酸性、较强氧化状态。结合矽卡岩矿物分布和成分变化特征,推测努日矿区的矽卡岩可能是由深部侵入体分异出的热液沿着层间的破碎带或断裂,经过较远距离的运移,与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发生交代作用而形成。渗透交代作用可能是形成矿区矽卡岩的主要原因,流体的温度和氧逸度变化对于形成不同的矽卡岩矿物具有重要作用。努日矿床的矽卡岩为浅部矽卡岩,可能存在统一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成矿系统,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8.
河南省鲁山-宝丰地区铝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山-宝丰地区是河南省重要的铝土矿成矿区之一,区内铝土矿床为沉积型一水硬铝石矿床,矿石具有高铝、高硅、低铁的特征。铝土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受古地形、古地貌的控制,矿体形态多为透镜状或漏斗状。铝土矿床形成于中石炭世,由于Fe、Si、Al等元素迁移、沉淀的地球化学条件的不同,在古侵蚀基准面上先后沉积形成铁质粘土岩、高岭石粘土岩、铝土矿等。处在地表或地下潜水面以上的铝土矿层,因地表风化淋滤,K、Ca、Na、Mg、S和部分Si迁出,而Al、Ti、Ga等则很稳定,使铝土矿进一步变富。  相似文献   
39.
丁青蛇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该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并列,是寻找我国铬铁矿床的重要地区。该蛇绿岩体呈近南东向展布,总面积近600 km2,主要由地幔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斜长花岗岩、硅质岩和泥质岩组成。根据空间分布,丁青蛇绿岩分为东、西两个岩体。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地质填图、实测剖面、探槽和钻孔编录,共发现豆荚状铬铁矿矿点83处,其中东岩体27处,西岩体56处。根据铬铁矿产出和围岩特征,丁青铬铁矿可分为4种产出类型。类型I:矿体呈脉状产出,围岩为条带状或透镜状纯橄榄岩和块状方辉橄榄岩;类型II:矿体呈透镜状、豆荚状或不规则团块状产出,围岩为薄壳状纯橄榄岩和斑杂状或块状方辉橄榄岩;类型III:矿体呈浸染状弥散分布于纯橄榄岩中,围岩为条带状纯橄榄岩和块状或斑杂状方辉橄榄岩;类型IV:矿体呈条带状产出,围岩为条带状或透镜状纯橄榄岩和具定向结构的方辉橄榄岩。根据矿石构造特征,主要分为块状、脉状、浸染状、浸染条带状4种类型。块状和脉状铬铁矿为矿石的主要类型,少量为浸染状和浸染条带状,局部纯橄榄岩中发育极少量瘤状或豆状构造。本研究选择了13处代表性铬铁矿点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矿相学、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等工作。根据矿石中铬尖晶石的矿物化学特征,可将丁青铬铁矿矿体分为高铬(Cr#=78~86)、中高铬(Cr#=60~74)、中铬(Cr#2=30~51)和低铬(Cr#=9~14)4种类型(Cr#=100×Cr/(Cr+Al))。丁青东岩体赋存有中高铬型和中铬型铬铁矿,缺少高铬型铬铁矿;西岩体赋存有高铬型和中铬型铬铁矿,缺少中高铬型铬铁矿。同时在丁青东、西岩体内均发现存在一种Cr#极低的铬铁矿,暂定为"低铬型铬铁矿"。这些不同类型的铬铁矿体与野外产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也可能后者制约了它们的成因。与罗布莎岩体中的典型高铬型铬铁矿对比,丁青豆荚状铬铁矿在矿物组合和矿物化学成分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认为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40.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来,岩石—土壤是一个密切联系的体系,是地球系统科学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部分。为调查研究地质建造单元岩石—土壤体系(简称:岩土体系)中的物质组成演化特征,我们必须选择原地风化的残积物出露区域来完成土壤垂向剖面采样。本文以海南岛区域生态地质背景调查项目的资料数据为基础,科学阐述了残积物剖面的确定方法,并依据琼北玄武岩垂向剖面地球化学数据,总结出如下结论:垂向剖面SiO2含量呈现出土壤表层A层和岩石的高,土壤B、C层含量低的“凹”字型特征,与Al2O3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凸”字型),两个代表性组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其他组分根据其亲和性,与该两种组分协同变化,部分受表层活动影响较大的元素,例如有机质、I等部分微量元素,则不具有该规律,土壤表层(A、B层)与深层(C层)、岩石中差别通常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