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23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作者研究发现山东胜利1号、辽宁50号、51号及42号岩体中,见有纯橄岩、石榴二辉橄榄岩、尖晶二辉橄榄岩及云母橄榄岩包体;河北涉县及山东红旗2号金伯利岩中见有榴辉岩包体。包体形态为浑圆状、椭圆状,其大小为1-15cm。纯橄岩和石榴二辉橄榄岩比其寄主金伯利岩富含Cr_2O_3、NiO_3、贫CaO、CO_2、K_2O、Na_2O、TiO_2和Al_2O_3,其稀土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型。根据深源岩石包体的温度、压力条件的估算,认为纯橄岩和石榴二辉橄榄岩来自上地幔深处,为上地幔局部熔融的残余物,而河北涉县金伯利岩中榴辉岩包体来自下地壳,云母橄榄岩类为软流圈顶部的地幔交代作用带上的岩石,尖晶二辉橄榄岩是来自上地幔较浅部位,它们为金伯利岩浆的偶然捕虏体。  相似文献   
202.
印度板块在5500万年前的古近纪撞击了亚洲板块,造就了东西走向的雅鲁藏布江水系和喜马拉雅山系。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笔者又提出一个新观点:印度板块在约2亿年前与亚洲板块发生碰撞时,将一个发源于非洲、南美洲的“冈瓦纳恐龙动物群”送上亚洲大陆,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以禄丰龙、蜀龙、峨眉龙、马门溪龙为特征的恐龙类动物群。这一事件不仅使亚洲首次出现了恐龙动物,而且板块相撞还造就了南亚地区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和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纵向水系,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3.
依据禄丰县川街剖面修订了昆明小区曾经使用半个多世纪的上、下禄丰系(群、组)岩石地层单位,厘定并重新命名了禄丰组(包括沙湾段和张家坳段),新建川街组、老罗村组、麻地山组,沿用安宁组,首次在禄丰区域内划分出上侏罗统。结合各组产出的化石,建立起侏罗纪早、中、晚3套脊椎动物群序列。进一步的考察研究又确认出昆明小区存在上三叠统舍资组和侏罗系的连续沉积。通过对比,确定昆明小区中侏罗统川街组底部和上侏罗统安宁组顶部,缺失楚雄小区张河组下部“绿砂岩段”和妥甸组上部“黄色泥岩段”。首次发现晚侏罗世妥甸组昆虫化石,昆虫化石的类型和叶肢介等门类化石有别于北方动物群。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提出康滇地层分区侏罗系对比方案。  相似文献   
204.
西藏林周地区新生代水热成矿地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林周地区有关矿床基本成因、蚀变特征和区域水热活动历史的调查,对其中一些矿床流体包裹体以及旁多、当雄、羊八井等地水样进行了H、O同位素分析,概略地在区域断裂构造网络中判断成矿流体运移趋势,归纳出喜马拉雅期林周地区新生代水热成矿的条件和环境,并建构了一个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205.
直脉蝎蛉科(Orthophlebiidae)新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友崇  张志军 《地质通报》2004,23(8):802-808
根据已知世界上不同层位和地质时代产出的直脉蝎蛉科(Orthophlebiidae)分类的根据,本文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提出新的分类方案,即保留该科下的2个属:直脉蝎蛉属(Orthophlebia)和原直脉蝎蛉属(Protorthophlebia),取消中蝎蛉属(Mesopanorpa);中蝎蛉属被取消后,Rs1至少带3支支脉的种,归入直脉蝎蛉属,Rs1仅带2支支脉的种,归入原直脉蝎蛉属;Rs1 2的共柄2倍长于Rs3 4的特征,本文不将其作为属和亚属的分类根据,具有该特征的种归入Rs1 2共柄长于Rs3 4的亚属。将Rs1 2分支早于、迟于或等于Rs3 4的特征作为亚属的分类根据,在直脉蝎蛉属和原直脉蝎蛉属下各自新建3个亚属。  相似文献   
206.
蚊蝎蛉科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记述的长翅目蚊蝎蛉科(Bittacidae)昆虫化石在我国是首次发现,采自辽宁省北票市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由于特征独特,建立了一个新属——辽蚊蝎蛉属(Liaobittacus gen. nov.),并讨论了蚊蝎蛉类的演化关系与迁移问题。  相似文献   
207.
在大数据及信息共享时代,迫切需要构建系统矿物学数据库,为地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公众提供共享服务。本文通过系统矿物学理论和国家级数据库建设实践经验,提出了系统矿物学数据中矿物种的分级、分类、编码和矿物名称、化学成分、晶体形态、晶体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矿物的成因和产状等基本数据项的构建方法和规范;设计了用于建立数据库的数据字典、数据类型和功能模块;介绍了系统矿物学数据库发布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整体技术架构,并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应用实践;最后探讨了矿物学数据挖掘和维基理念与技术在矿物学大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8.
我国东北地区是北半球少有的中生代紫萁科茎干化石产地之一。该地区出产的茎干化石为研究中生代紫萁科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我国过去报道的紫萁科茎干化石来自东北地区的侏罗系。近期在东北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发现了紫萁科茎干化石, 为认识紫萁科在中生代晚期的演化发展过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证据。本研究报道了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平镇发现的白垩纪紫萁科叶柄基化石。横切面上看叶柄基以茎缺失的位置为中心螺旋状排列, 较为紧密。维管束木质部呈深凹的C形, 末端向内弯曲。维管束凹陷处有薄的C形、边缘呈波纹状的厚壁组织带。C形维管束与厚壁组织带之间分布着薄壁细胞组成的粘液囊。内皮层中分布着不规则排列的若干厚壁组织束。近轴端叶柄基托叶翼中分布有2个较大和若干小的厚壁组织束; 大的厚壁组织束呈水滴形。随着叶柄基由近轴端向远轴端的延伸, 维管束近轴面凹陷处的厚壁组织带长度增长, 粘液囊数量增加; 托叶翼中厚壁组织束数量相应增加, 除了两个大的厚壁组织束外, 它们附近增加了若干大小不等的厚壁组织束和单个厚壁纤维细胞。当前化石是我国第一个白垩纪保存解剖结构的紫萁科化石记录。其结构特征与灭绝的Osmundacaulis和现存的Plenasium的叶柄基比较相似, 可能代表了白垩纪以上两属的成员之一。由于目前欧亚大陆白垩纪还未见Osmundacaulis和Plenasium的茎干化石记录, 当前化石的发现丰富了欧亚大陆白垩纪紫萁科植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9.
神奇的地热     
卞跃跃 《地球》2014,(8):106-107
人类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探索永无止境,在看尽了地球表面的山河壮丽风光旖旎之后,又被地下未知的世界所吸引,无论是火山爆发的奇观,还是热气矿泉的奔涌,都让人们对地球内部倍感好奇,地下世界是否灼热非常,而我们在地表却浑然不觉?《地心探险记》和《地心之旅》等一系列科幻小说和电影为我们描绘了一番神奇的图景。但是如果我们有钻地之术,穿过地球的外壳朝向地心来一次垂向的旅行,我们会看到一个与地表迥然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热与压力的炼狱。  相似文献   
210.
程业明  刘风香 《地球学报》2017,38(2):135-143
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系分布最广、厚度最大、发育最全的陆相沉积盆地。孢粉分析发现桫椤孢在松辽盆地白垩系中比较常见。但由于桫椤孢与桫椤科或者蚌壳蕨科具有亲缘关系。桫椤孢在地层中的发现不能明确表明桫椤科植物的存在。这种状况影响了我们对松辽盆地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精确分析。白垩纪桫椤科矿化茎干化石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的发现为解决桫椤科植物在松辽盆地存在与否的难题提供了重要证据。该化石为桫椤科树蕨植物的茎干片段,包括髓、网状中柱、皮层。分体中柱的横截面呈U、W或S形,外围具有厚壁组织鞘,分体中柱末端朝向髓部或者皮层。髓和皮层由薄壁组织组成,其中分布有许多维管束和根。创伤组织在髓中常见。当前化石是我国第一个桫椤科茎干化石记录。它的发现表明白垩纪时期松辽盆地北部曾经分布着现今多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的桫椤科树蕨祖先类群。结合与其伴生的一些登普斯基树蕨、本内苏铁茎干等化石证据,可能指示当时气候为热带或者亚热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