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85篇
地质学   10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随着我国探矿深度不断增加,钻探设备的尺寸不断加大,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在增加。基于此,3500 m液压岩心钻机需要适配一套移摆管装置,以实现快速、安全地运移钻杆,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对移摆管机构的设计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利用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对移摆管机构进行运动仿真,找出设计的不足之处,给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2.
刘长营环境科学钻探取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环境取样的高取心率要求,利用SDR-100型全液压声频振动钻机结合压卡式钻具,完成了刘长营环境科学钻探取样。主要介绍了钻进工艺以及取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对环境取样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3.
针对钻井工程常遇的层理性地层,以应力张量坐标转换关系和井孔应力集中方程为基础,引入弱面剪切滑动和岩体Mogi-Coulomb双强度准则,建立了分析层理性地层井壁稳定性的模型。对含层理弱面的典型油气储层中钻井的合理钻井液密度和安全钻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层理面的存在加剧了井壁围岩的破坏,且改变了围岩破坏的位置;水平井坍塌压力随着钻井方向变化而连续性变化,其在特定钻井方向取得最小坍塌压力;斜井取得最小坍塌压力的方位与层理面在空间中并不垂直,空间中关于主平面对称的斜井破裂压力相同;既可获得较大钻井液安全压力窗口又可取得较小坍塌压力的方向为优选钻井方向,在钻井液压力窗口变化大的倾向上钻井需严格控制钻井轨迹曲线。  相似文献   
44.
针对孕镶金刚石钻头在强研磨性地层中磨损快、寿命短的问题,利用WC硬度高、润湿性好、耐磨性好的特点,向铁基预合金粉末中添加WC颗粒作为胎体骨架金属。通过测试不同WC含量的胎体试样的硬度、抗冲击韧性以及抗弯强度,寻找骨架金属WC对胎体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发现,随着WC含量的逐渐增加,胎体的硬度、抗冲击韧性、抗弯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从微观和能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出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最后得出烧结温度为830 ℃、WC含量为5%时,胎体的性能达到最优,此时胎体的强度和研磨性最大。  相似文献   
45.
介绍了一种简单、快速、易操作的测爆速方法-导爆管法。理论分析了导爆管法测爆速的可行性,介绍了测试步骤及计算方法,并列举了试验数据表明该法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6.
从理论分析入手,结合工程实践,探讨了高速公路爆破中大块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破碎块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7.
在北京三一产业园工程中采用了CFG桩与碎石桩复合地基新技术,尤其为适应消除地层液化和承载力设计需要,又为了便于施工,采用了CFG桩与碎石桩相间的布桩方案,既消除地层的液化,满足了承载力的要求,又节约了投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实用的方法。还对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进行了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48.
钻井液流变模式的合理选择和流变参数的准确计算是钻井液优化设计的前提。针对目前比较常用的5种钻井液流变模式,分析了流变参数的常规计算方法并指出了其不足;利用回归分析的数学方法,对5种流变模式下流变参数进行了数据处理;开发了计算机软件,对流变参数的2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充分体现线性回归的先进性和准确性。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流变参数,输出各流变模式的流变曲线,从而实现流变模式优选。  相似文献   
49.
针对地质勘探坑道掘进施工技术的特点,论述了勘探坑道掘进施工技术辅助设计软件的系统需求分析、功能模块组成以及软件的整体设计思路,同时阐述了目前软件的开发过程和现状,最后对软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0.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更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在建筑密集的市区。由于建设的场区狭小,地下管网密集,给设计和施工留有的空间很小,同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周围建筑物的保护问题。逆作法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阐明逆作法工艺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逆作法的主要技术特点、技术措施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