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016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工程地质研究领域中,对研究域内岩体变形参数的确定一直都是热点课题,许多工程建筑项目设计的失败都缘于岩体参数估算的过大偏差.本文采用分形统计模型理论对岩体变形参数估算做了有益的探讨,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2.
提出了一种由平面三角网格自动生成三维空间四面体单元网格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含水层平面分成三角形单元网格,将每个三角形沿垂直方向对应一个三棱柱,作为最初的三棱柱;依次将每个三棱柱按照潜水面位置和分层信息划分成不同数目的四面体,从而生成三维空间四面体单元网格。剖分结果表明,此方法综合考虑了潜水面的位置和各含水层顶底板的起伏情况,能够简洁地生成层面起伏的空间四面体网格,特别适用于刻画潜水面波动、含水层顶底板起伏和存在透镜体或岩性缺失等含水层结构复杂的情况下,自动地剖分并生成单元信息,为三维计算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农业地质研究进展及主要研究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回顾国内外农业地质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地质和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我国当前农业地质的六项主要任务,即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地区性农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规划、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和修复技术研究、区域农业地质环境改造利用与农业生态地质工程、地质体有用性的发掘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最后,指出了农业地质的学科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24.
本文根据理论上灰岩中36Cl的5个来源,论述了36Cl在灰岩深度剖面上的4个分布特征,描述了36Cl的采样方法和AMS的分析技术。计算出北京石花洞地区奥陶纪(O2)灰岩的表面侵蚀速度(ε=17.40μm/a)。  相似文献   
25.
地下水入渗补给量是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本文介绍了测定地下水入渗补给量的最新方法——惰性气体法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封闭条件下的深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26.
桂林地区岩溶水87Sr/86Sr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王增银 《地球学报》2005,26(Z1):299-302
锶是岩石圈上部含量最大的微量元素,其元素及其同位素化学性质都比较稳定。不同水岩作用条件下,锶元素含量及其同位素值都不一样。本文通过对桂林地区的两个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不同类型地下水样87Sr/86Sr值和Sr含量的分析,得出;流经不同岩层的地下水其87Sr/86Sr值和Sr含量不同,同一地下河系统中不同类型地下水的87Sr/86Sr值Sr含量不同,其值的差异由岩性和水岩作用决定。说明87Sr/86Sr值能反映地下水的形成、径流和混合作用,是较理想的示踪剂,在岩溶水研究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评述了微生物技术在地质找矿和矿石冶炼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着重对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探针、DNA重组技术等有望在地质学中进一步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论述,展望了利用微生物的分子鉴定技术和基因探针技术寻找隐伏矿床、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基因工程创建高效工程菌用于矿石冶炼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
采用有限元方法,针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建立更细致、更精确的三维有限元弹性模型。选取9种不同的应力边界条件,分别进行优化分析后处理,将对应台站形变模拟值与GPS实测值进行误差分析,最终选取最佳方案作为古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4 Ma BP的古应力场主要起源于中国大陆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印度板块NNE向强烈碰撞作用,成为中国大陆尤其是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构造应力场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控制各个块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运动格局。青藏高原东南缘古应力场主要包括几个力源:西北部青藏高原侧向挤压造成的WE向应力约105 MPa;西南部直接来自于印度板块的NE-WS向应力约70 MPa;南部NS向作用力33 MPa;东南部扬子块体侧向NW-SE阻挡力56 MPa;北东部受扬子块体强烈EW向阻挡力90 MPa。这些力源共同作用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形成现今复杂应力场。
  相似文献   
29.
随着印支期南秦岭勉略洋盆闭合,华南和华北两大块体最终拼贴、构成中国大陆的基本轮廓。普遍认为这一洋陆转换、碰撞造山发生在三叠纪,但具体时间和空间过程仍存在较多争议。秭归盆地位于秦岭逆冲褶皱带东段南缘,是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在沉积序列和碎屑来源上与秦岭印支期造山作用密切相关。该盆地经历早中三叠世滨-浅海相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三角洲-河流相的沉积转变,中三叠统巴东组和上三叠统九里岗组之间发育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上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砂岩在碎屑组分上不仅含有泥岩、粉砂岩等沉积岩岩屑和千枚岩、板岩和片岩等中-低级变质岩岩屑,而且还见有中酸性火山岩岩屑。结合碎屑锆石颗粒U-Pb定年和古流向数据,这些火山岩岩屑揭示北部的秦岭造山带源区在晚三叠世(225~200Ma)存在火山活动,与同期的花岗质侵入岩一起反映秦岭印支期的同碰撞造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30.
大三江盆地群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现今各自分割的10余个残余盆地。由于缺乏关键性证据,前人对大三江地区早白垩世是否存在统一湖盆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岩心观察,认为盆地总体缺乏边缘相沉积,并且主要以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滨浅湖亚相为主。古水流恢复和重矿物特征显示,研究区主要存在西部和西北部、东部以及东南部三大物源体系,并且平面上具有由四周向中心汇聚的特征。地震资料反射特征显示下白垩统具有典型的断陷-坳陷复合结构,坳陷时期地层由各盆地中心至边部未出现明显的地层减薄现象,现今的盆地边界断裂多为后期对盆地进行改造、破坏的逆冲断裂。这些证据都是对大三江地区早白垩世存在统一湖盆的有力支撑。本研究不仅能为大三江盆地群原型盆地的恢复提供重要依据,也将为东北盆地群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和进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