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56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为精确揭示高精度层序内沉积体系的三维几何形态及沉积演化特征,采用小波能谱分析手段,建立准层序组的三种叠加模式,以小波能谱的准层序叠加样式、振幅谱尺度突变点以及能谱聚类规律划分高频等时层序; 结合地震反演、属性分析等手段,应用地层切片技术,对塔南凹陷南屯组SQ21 时期进行沉积发育史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及水下扇沉积,随着沉积物供给能量的减弱,沉积体系表现为一种沉积规模由老到新逐渐向后( 逆物源方向) 萎缩、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的时空配置关系,到最大湖泛时期湖相全区发育,扇三角洲和水下扇沉积规模萎缩至全区最小,水下扇是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二次搬运后再次滑塌而成。  相似文献   
12.
河型转化机制研究对于分析河流沉积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松花江干流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 Earth和Arc GIS软件对河流形态参数进行精细测量,进而对不同河段河型发育特征及转化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松花江干流中下游存在曲流河、辫状河和直流河3种类型,依据地貌特征、平面形态和弯曲度自上而下划分为3段,其中上段为低坡度背景下河流逐渐加宽且植被密度逐渐降低的曲辫共存型河流,中A段为低坡度背景下河流较宽且植被密度高的简单辫状河,中B段为高坡度背景下河流宽度集中且植被密度低的直流河,下段为高坡度背景下河流宽度频繁变化的复杂辫状河;2)曲流河向辫状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植被密度降低引起的堤岸抗侵蚀能力减弱,辫状河向直流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河流被两侧山谷夹持且伴随坡度陡增造成河流下蚀能力增强,直流河向辫状河转化控制因素为支流注入导致流量和输沙量增大;3)建立了松花江干流中下游3种河型转化模式,上段为渐变曲—辫转化,中段为突变辫—直转化,下段为突变直—辫转化。  相似文献   
13.
本次研究采用瞬态平面源法对松辽盆地北部76个钻孔的263个岩心样品进行了岩石热导率测试。岩心的实测热导率集中在0.58~3.00 W/(m·K)之间, 平均为(1.77±0.64) W/(m·K); 泥岩、粉砂岩、砂岩、砾岩平均热导率分别为(1.30±0.39) W/(m·K)、(1.89±0.64) W/(m·K)、(1.91±0.37) W/(m·K)、(2.18±0.57) W/(m·K); 变质岩、火成岩平均热导率分别为(2.75±0.67) W/(m·K)、(2.70±0.45) W/(m·K)。碎屑岩和凝灰岩热导率整体上呈现出随着埋深和地层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 而砾岩和变质岩变化趋势不明显。分析了压实成岩作用、砂岩的矿物含量和岩石的变质作用对岩石热导率造成的影响。通过饱水测量获得了原位热导率, 对岩心的原位导热系数进行了修正。最后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地层热导率柱, 可以为研究区的热流计算、深部地温场建模、盆地热史恢复等提供地层热导率约束。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沉积相地震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应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沉积体系及沉积相进行地震成像。在一个相对的地质时间范围内,以测井和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的三级层序对比为基础,应用可视化属性解释和地层切片等地球物理技术对地下地质体进行精细刻画和解释,以揭示高分辨率储集层沉积体特征。经研究,在齐家—古龙凹陷发育重力流水道、湖底扇和河流三角洲等沉积相。在对该区沉积相地震成像的基础上,探讨了嫩江组沉积体成因及地震地貌样式,揭示了嫩江组发育的典型沉积体的空间展布及河道变迁,指出砂岩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下切谷、河口坝以及滩坝中,为在松辽盆地湖相泥岩中寻找岩性油气藏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断层的分段生长和连接控制着断层圈闭的形成,为了研究断层形成过程对圈闭形成的控制作用,应用位移/离距法和位移梯度比法判别断层相互作用阶段,落实断层圈闭的空间匹配有效性。针对空间匹配的断层圈闭,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开展断层圈闭形成时期的研究,在成藏关键时期前形成的断层圈闭是油气有利聚集的部位。本文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的南大港同向断层与扣村反向断层为例,开展断层圈闭时空配置有效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多分布在同时具备空间和时间匹配有效的断层圈闭内,仅具备空间或时间匹配有效性的断层圈闭中未见油气聚集。因此,通过对未钻探断层圈闭开展时空匹配有效性评价,能够有效地降低勘探开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环境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蒙古东部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环境存在争议。鉴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详实的野外观测与室内鉴定,依据古生物、沉积构造与岩相、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林西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从钙藻、苔藓虫、海绵等海相生物化石、B/Ga值、碳氧同位素和沉积结构构造等方面,认为林西组主体为海相,存在海陆过渡相。林西组沉积环境可划分为三角洲前缘、滨海、浅海和半深海。生物礁主要为蓝绿藻粘结礁和藻粘结骨架礁,指示滨海—浅海环境。林西组沉积环境主要经历了滨海、半深海、三角洲前缘、浅海和滨海的演变,沉积盆地演化分为抬升—断陷—快速充填—稳定沉陷—稳定充填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陈可洋 《内陆地震》2011,25(3):215-228
为了便于研究双相介质固流相混合弹性波场中纵横波波场的传播规律,提出了基于交错网格的Biot双相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波动方程高精度波场分离正演数值模拟方法.采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来构建一阶双曲型双相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波动方程正演算子实现波场正演,并在每一步递推过程中,分别计算出同相和流相分量相应的散度场(纯纵波场)和旋度场...  相似文献   
18.
陈可洋 《高原地震》2011,23(1):20-23
提出了声波正演数值模拟中计算网格间差分阶数(精度)的不衔接而引起的边界反射效应问题,采用不同中心网格有限差分法求解声波波动方程来验证.数值实例分析表明,同差分阶数间不存在任何边界效应,而当差分阶数较低且网格间差分阶数递变较大时,边界效应显著,通过缩小差分网格间的递变阶数并提高相应的离散阶数,可以有效压制该边界效应,并保...  相似文献   
19.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圈闭目标的快速识别和优选,需要先进地质理论指导与地震技术应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对塔南凹陷岩性油气藏快速勘探过程中使用的地质理论和地震技术进行总结,建立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快速探明储量规模的实用地质—地震配套技术系列。在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综合采用构造分析、层序分析、相带分析和成藏分析等地质分析方法进行指导,配合使用精细构造解释、地震多属性分析、井—震约束下的拟声波波阻抗反演等地震技术,实现岩性圈闭的“定背景、定层系、定区带和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塔南凹陷岩性油藏勘探中遇到的地质难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岩性油藏勘探的突破和基本探明。这一技术系列对同类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储层具有埋藏深、 温度高、 压力大、 物性差、 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为了预测火山岩储层类型和质量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本文讨论了影响火山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火山岩的物性主要受火山岩相(组)和所处对应碎屑岩成岩阶段的影响。距火山口越远的火山岩相组的火山岩储层,其孔隙度和渗透率越低。火山岩工业气层主要分布在晚成岩阶段A期以前的火山岩储层中。在晚成岩阶段B期,只有少量低产气层。本文充分考虑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相和成岩作用对火山岩储层物性的影响与控制,应用成岩模拟软件,预测了成岩阶段的横向展布,通过叠合营三段火山岩相图和成岩阶段预测图,预测了火山岩储层的类型和质量,目前已发现工业气流的井主要分布在断陷中部的Ⅱ、 Ⅲ类火山岩储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