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41.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阶  周后珍 《山地学报》2003,21(4):435-44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除呈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差异外,还呈平原、丘陵、山区发展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叠加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犬牙交错的多维、多梯度差异。人均GDP由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东部整体、西部城市、东部丘陵、东部山区、中部整体、西部总体、中部丘陵、中部山区、西部丘陵、西部山区逐渐降低。人均GDP的最大差距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大中城市与宁夏、甘肃、贵州等省(区)的山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受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受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小。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关键是加快西部山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42.
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西藏拥有我国特有的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西藏高原湿地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型,湿地总面积为3 126 253.33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9%。西藏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湿地类型丰富,天然湿地面积大,占湿地总面积的99.09%,天然湿地又以湖泊型湿地和河流型湿地为主,分别占全区湿地面积的82.36%和14.71%;湿地分布广但不平衡;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河流径流量呈减少趋势,沼泽湿地退化等方面。鉴于高原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了加强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43.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草地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鄢燕  刘淑珍 《山地学报》2003,21(Z1):40-44
本文简要介绍了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草地资源基本概况和草地类型、分布等特征,综合分析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子,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344.
李辉霞  刘淑珍 《山地学报》2003,21(Z1):72-76
本文通过分析那曲县草地退化遥感监测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波谱响应特征和时相特征三个地学属性,得出以下结论:(1)那曲县的自然景观单元分异程度比较低;(2)退化草地植被在TM5、6波段具有高反射值,LAND-SAT TM信息源中具有对草地植被退化敏感的波段TM7,TM5和TM3;(3)高原植被返青比较晚,生长期短,7、8月份是牧草生长旺季。并根据地学属性分析结论选择7月下旬的LANDSAT TM图像作为草地退化动态监测的主要遥感信息源。  相似文献   
345.
文章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背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西藏农牧民文化、身体和心理素质状况,结果显示西藏农牧民素质偏低是限制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牧民素质与收入水平正相关;政府针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对增加农牧民收入贡献和边际效益都较大;具有较高素质的农牧民是当地的富裕典型;西藏自治区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牧民素质。针对这一情况,文章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旨在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对策,包括加大教育投入、稳定农村科技队伍、引进科技人员、对劳动力进行短期培训等措施。  相似文献   
346.
刘键  李祥妹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3,21(Z1):97-101
文章以实地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支出结构。分析发现:(1)高第三产业收入县与高第一产业收入县生产性投入高,牧区和资源性收入高的县生产性投入低;(2)全区生活消费比重偏高,居民生活整体较贫困,居民生活消费符合恩格尔规律;(3)低收入农户生产性投入低,产出低,陷于恶性循环中;(4)资源性收入高的县生产性投入最少,居民对虫草等中药材资源的依赖性强,经济发展不可持续;(5)居民收入越低,支出结构越简单。  相似文献   
347.
宫怡文  刘键  李祥妹 《山地学报》2003,21(Z1):113-117
建设小康示范村是西藏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合理选择。文章以山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样品并以常规方法分析了琼结县下水村、乃东县昌珠村、桑日县吉荣村、扎囊县孟嘎如村等小康示范村土壤养分含量,研究了养分指标之间以及与农作物能量的关系,结果如下: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总体上为中等偏下、全量养分低磷中氮富钾、速效养分高磷中氮、钾,但速效磷含量变幅大的特点;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各养分指标中除全K含量和pH外,其余养分指标间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1极显著性水平,具有极显著的直线相关性;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农作物能量值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最后,提出了研究区土壤施肥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48.
川藏公路拉月滑坡破坏过程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纪名 《山地学报》2003,21(Z1):133-138
拉月滑坡是川藏公路线上典型的岩质滑坡。拉月一带斜坡岩体中节理裂隙十分发育,节理、裂隙间相互切割、组合,形成具不同块状结构特征的岩体,特别是不同结构特征的岩石块体相互嵌合,形成具不同稳定状况的的岩体结构。拉月滑坡的发生机理是因块状破坏而引发的滑坡,拉月滑坡破坏过程模型试验就是从机理上分析滑坡的发生过程。拉月滑坡模型试验采用了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方法,建立相似的试验模型,重现滑坡体的受力状态、变形和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349.
张小刚  强巴 《山地学报》2003,21(Z1):139-142
友谊桥滑坡位于中尼公路樟木口岸至国界友谊桥之间,中尼公路(中国境内)最末尾一段。友谊桥滑坡每年雨季时常造成断道,严重地威胁公路的运营和口岸通道的开发。根据地貌形态、坡体结构以及坡体稳定性等因素综合分析,友谊桥滑坡为一处巨型的古滑坡。首次古滑坡活动后,在该区域又多次发生次级的滑动,友谊桥现代滑坡病害发育在古滑坡的背景中,具有多期、多层、多条、多块、多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50.
程尊兰  梁光模  张正波 《山地学报》2003,21(Z1):157-160
藏东南山高坡陡、水流湍急、河床粗砾多,公路水毁现象十分严重。针对水毁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在高山区沿河公路路基防护工程中,采用浆砌片石护墙(以预制混凝土板或巨砾锚固为基础) 沉箱式或巨砾锚固式护坦的设计方案,对解决高山区沿河公路路基防护工程中基础处理的关键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