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86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作为树轮气候学中的传统研究树种,落叶松属树木已被广泛认同可以敏感反映气候的变化.本研究用树轮气候学的方法,对中国落叶松属9种1变种树木年轮采集了11个样点,对样本树轮宽度指标进行了基本统计特征的分析,合成了8种1变种的10条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序列,并分别与相应采样区的区域气候资料距平平均序列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将不同地区的不同落叶松树种树轮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变化进行比较,在较大空间范围内探讨落叶松属树木对气候响应的规律.结果显示,季风边缘带的多数样点与5月平均气温及平均最高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春季温度对落叶松属树木年轮生长有显著的影响,降水并未成为其限制因子;西藏吉隆的喜马拉雅落叶松平均年轮宽度最大,四川泗耳沟采集的四川红杉平均年轮宽度最小,这两种落叶松的年轮宽度变化所含气候信息较少;太白红杉、红杉、西藏红杉对气候变化较敏感,具有气候重建的潜力,海拔是影响落叶松树轮对气候因子响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12.
记述了产自山东诸城上白垩统王氏群中一个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肱骨(ZJZ-57)。它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肱骨三角胸嵴向远端扩展,肱骨近端外侧1/3处发育隆凸,表明其属于较进步的巨龙类成员。另外,它具有一些独特的鉴定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任何巨龙类:近端横向强烈扩展,近端最大宽度与骨干长度之比为0.55;骨干粗壮,粗壮指数为0.39。综合研究表明,ZJZ-57所属个体代表了一种新的巨龙类恐龙:臧家庄诸城巨龙(Zhuchengtitan zangjiazhuangensis gen.et sp.nov.),它可能与Opisthocoelicaudia的亲缘关系较接近。这是山东晚白垩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巨龙类恐龙。  相似文献   
313.
火山活动与辽西四合屯脊椎动物群死亡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郭正府  汪筱林 《岩石学报》2002,18(1):117-125
近年来在辽西北票四合屯发现了大量的早期岛类及“长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层,完美的化石形态表明本区发生过多次非正常生物集群死亡事件。化石层与火山凝灰岩层(或火山灰)密切共生在一起。本文选择了其中四个化石数量巨大的脊椎动物化石层,对其中凝灰岩(或火山灰)中的火山玻璃及五晶矿物内原生岩包裹体的挥发分成分进行了电子探针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号世界相同成分的其它火山相比,本区火山喷出气体的含量较高;火山喷出的各种气体(HCl、HF、H2S、SO2、SO3和H2O蒸汽)的组成比例不同,对应着化层内脊椎动物化石组合也存在差异。作者认为,火山喷山的气体及火山灰(尘)的综合气体效应是造成本区生物集群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14.
王俊卿 《地质通报》2005,24(9):800-806
记述了采自广西永福附近泥盆系的一鱼类化石标本。根据头甲轮廓和内颅特征,将其归入节甲鱼类。头甲的宽度大于后松果区长度,中颈片为梯形,后边缘片有较长的后突。内颅吻囊与筛后一枕区分开,耳区短;前眶后突不明显,位置靠后;后眶后突明显,远端不分叉。因此新材料应归入巴坎鱼属(Buchanosteus)。但眼孔大并朝向背侧上方,骨片上粒状突起纹饰的冠部和基部没有星状嵴等特征与Buchanosteus confertituberculatus(Chapman)不同,所以新材料应代表一新种,即Buchanosteus兴guangxiensis sp.nov.。还对澳大利亚与中国华南地区当时的古地理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15.
目前古代淀粉粒鉴别的两种方法,即显微镜观察法和碘着色测试法,均不能确保鉴别的准确性.针对耐热性α-淀粉酶只对淀粉产生降解的特点,设计出古代淀粉粒鉴别的“耐热性α-淀粉酶降解法”,并运用到考古样品中淀粉粒的分析和鉴定之中.本文详细介绍了耐热性α-淀粉酶降解法的原理和流程,并通过古代淀粉粒的鉴别实验,确定了该方法在确切鉴别考古样品中淀粉粒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现代大麦和莲藕淀粉粒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来源以及同种植物内部不同粒径的淀粉粒其降解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而古代淀粉粒在耐热性α-淀粉酶作用下出现的降解速率差异的现象,或可揭示古代淀粉粒的植物来源,甚至长期埋藏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16.
通过研究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墓葬随葬坑、高台和石围居址等早期铁器时代遗迹出土的骆驼骨骼,确认随葬骆驼为双峰驼,测量骆驼牙齿及各部位骨骼、判断随葬骆驼的死亡年龄、观察骨骼表面切砍痕迹和病理现象,并利用~(14)C测年、碳氮稳定同位素和古DNA分析的方法,确定骆驼的年代、食性和种属。最后综合形体测量、病理现象、数量比例、考古现象、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古DNA分析结果,判断双峰驼是家养动物,还探讨了古代人类开发利用家养骆驼的方式。这样全方位地对考古遗址出土的骆驼骨骼进行研究,在中国骆驼研究史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317.
考古遗址中人(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近些年来国际古食谱分析涌现的新研究方向,但我国在此方面尚无任何报道。本文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胶原蛋白中的δD和δ~(18)O值进行测试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动物的饲养方式以及可能的迁徙活动。作为杂食类动物的猪,较食草类动物(鹿、黄牛和绵羊)具有稍高的δD值,这主要缘于δD沿营养级上升时产生的富集作用。在所有动物中,猪的分δ(18)O值标准偏差(0.3‰)最小,可能与先民对猪繁殖时间和宰杀年龄的严格控制密切相关。在食草类动物中,与野生动物鹿(δ(18)O平均值为9.1±0.7‰,n=5)相比,家养的黄牛(δ~(18)O平均值为10.4±0.4‰,n=5)和绵羊(δ~(18)O平均值为11.1±0.6‰,n=5)具有较高的δ~(18)O值,表明它们栖息于更为开阔的环境且食用了较多的C_4类植物(粟类农作物的副产品)和植物纤维素。相对而言,绵羊较黄牛摄取了更多富含~(18)O的植物茎叶,从而使其δ~(18)O值高于黄牛。因新陈代谢方式及饮用水来源的差异,反刍动物(鹿、黄牛和绵羊)的δ~(18)O值普遍高于非反刍动物(猪,δ~(18)O平均值为7.3±0.3‰,n=11)。此外,4种动物均出现了具有迥异δD和δ~(18)O值的个体,表明他们很可能来源于外地,出于进贡或交流的目的出现于二里头遗址。  相似文献   
318.
提取考古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骨中的不可溶性胶原蛋白(ISC),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是目前古食谱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然而,对于无法提取出ISC的骨样,古食谱的重建也就无从谈起。之前,我们通过凝胶层析法,首次成功提取出古骨中ISC的降解产物——可溶性胶原蛋白(SC),并发现:SC与ISC的C、N稳定同位素比值相似,同样可以应用于古食谱研究。为进一步探明两者稳定同位素相似的机理,本文选取更多的古骨样品,开展了SC和ISC的元素含量、稳定同位素值和氨基酸组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C与ISC的总氨基酸组成,完全符合I型胶原蛋白的特点。此外,SC与ISC相比,8种必需氨基酸组成,非常接近,变异范围仅为0.25%(n=3);而11种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则变化稍大(0.90%,n=3)。显然,不同性质氨基酸含量的少许差异,是造成两种蛋白C、N稳定同位素相似但不相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19.
翼龙骨骼及其蛋与胚胎化石对研究翼龙生殖和胚胎发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哈密戈壁发现的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三位一体保存的哈密翼龙化石标本从极干旱强盐碱的戈壁滩搬运至相对潮湿的环境后,就会发生明显的风化破碎,表现为由外向内逐渐蚕食性风化,富含骨骼/蛋化石的区域风暴岩快速发生崩解,造成化石脱落,不含化石的区域砂岩...  相似文献   
320.
火山灰年代学是判断第四纪沉积物年龄的有效手段。文章报告在江苏三处旧石器遗址(和尚墩、放牛山和将军崖)上部堆积中发现的火山玻璃及初步研究结果。和尚墩遗址的火山玻璃主要出现在两个层位: 上层距地表约45cm,火山玻璃的水合层很薄,年代有可能晚于K Ah火山(7.3ka);  下层距地表约70cm,火山玻璃的水合过程已经完成,时代稍老,大致与日本晚更新世火山同期,至少相当于AT火山,年代等于/大于25ka。遗址中的火山玻璃分为pm型和bw型。形态、屈折率及微量包含物的研究表明,火山玻璃的来源可能与日本的火山喷发无关。江苏旧石器遗址中发现的火山玻璃对判断中国东部地区更新世沉积物时代以及埋藏其中的旧石器遗存年代具标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