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78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是一个NE-SW向展布的中—新生代的弧形走滑拉分盆地。依据地层古生物微体化石组合特征、不整合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包括声波时差法确定不整合面)、不整合面的地震响应特征等方法综合研究,发现了下白垩统内部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上发育固阳组,之下发育乌尔塔组。固阳组全盆普遍发育,地层厚度差异不大。乌尔塔组主要分布在靠近狼山断裂附近的两个小凹陷内,地层厚度整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地震资料的时深转换结果显示:南部小凹陷地层厚度大于北部小凹陷,在南部最厚处约800 m,北部最厚处约600 m。乌尔塔组沉积后,盆地受中燕山运动的影响,受到NW-SE向挤压应力,由于挤压作用差异抬升,地层遭受剥蚀,形成下白垩统内部不整合。该不整合具备从西北往东南由平行不整合逐渐转变为角度不整合的特征。结合不整合的成因特征和地层厚度变化,将早白垩世盆地的构造演化分为早白垩世早期断陷阶段、早白垩世中期挤压抬升剥蚀阶段、早白垩世晚期弱伸展坳陷阶段。  相似文献   
312.
通过对出露于西藏南部岗巴—定日地区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中SiO2,Al2O3,Na2O和FeO,MgO等的含量均高,贫CaO和Fe2O3;w(SiO2)介于71.40%~73.06%,A/CNK在1.17~1.34之间,为铝和硅过饱和类型的强过铝质花岗岩。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56.80×10-6~89.12×10-6,(La/Yb)N=6.30~18.26,(La/Sm)N=2.62~3.40,ΣLREE/ΣHREE=2.41~4.6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常。Nb,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亏损,而Rb,U,La,Nd,Hf,Eu,Y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岩石的87Sr/86Sr初始比值较高,87Sr/86Sr为(0.738 71~0.751 12)。综合研究认为,本区花岗岩的成因为陆壳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属陆壳改造型强过铝质花岗岩。本区花岗岩岩浆源区岩石成分主要为砂屑岩,其次为泥质岩,是上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结果。岩石的微量元素标准化曲线图、岩石地R1-R2图解、Rb-(Yb+Ta)和Rb-(Nb+Yb)图解均显示本区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的花岗岩,具有同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喜马拉雅早期印度板块与冈底斯板块的俯冲碰撞导致的地壳增厚,上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为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313.
冀中坳陷石炭—二叠系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产气烃源岩,也是华北油田当前主要的天然气勘探区。为了使得本区天然气的勘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根据区内已钻井的岩电组合特征、岩心观察结果、沉积旋回、古生物特征及分析化验资料,并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对区内石炭—二叠系的沉积体系、及沉积古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该区沉积体系发育有滨海潮坪-沼泽相、河控三角洲相和河流相三大沉积体系,其沉积环境可归纳出缓慢沉降的陆表海沉积环境、缓慢抬升的海陆过渡沉积环境和快速抬升的河流沉积环境3种类型。  相似文献   
314.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我国境内最早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对于认识地幔柱形成与作用机理、生物与环境演化、资源富集与成矿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宽频带地震台阵(COMPASS-ELIP)以及云南、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部分台站资料,基于分格加权叠加策略实现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在信息来源和分辨尺度方面的协同;进而开展联合反演,重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关键剖面下方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S波速度,沿剖面呈现自西向东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带性,内带中、下地壳速度较高,尤其是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V_s约3.8~4.2 km·s~(-1))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水城—紫云断裂带的东西两侧,中上地壳存在低速层(V_s约3.3 km·s~(-1)),尤其是水城—紫云断裂带东西两侧的中地壳低速层尤为明显.结合本文以及现有的系列研究结果,进一步确认内带中、下地壳高速对应二叠纪古地幔柱作用的遗迹,大规模岩浆的底侵和内侵,不仅改造了滇中块体的地壳结构和组分,而且也改变了地壳的流变强度,进而对现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15.
日本海富山深海水道堤坝大型泥波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深海调查和研究,特别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项目(ODP)的实施,在现代深海海底发现了大型波状沉积体,多数为泥质、含粉砂质泥,少数为砂质,这些波状沉积体被统称为沉积物波.沉积物波可以发育在陆坡到深海平原的任何位置,面积从几平方千米至数十万平方千米,波长为1~15km,波高为5~100m.地震剖面中沉积物波横向上具有波状叠覆特征,纵向上常常呈现波状上攀现象.  相似文献   
316.
利用大量的岩芯、露头剖面观察和测井资料,在总结分析重力流沉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认为陇东长7段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局部发育滑动、滑塌岩;受多物源、湖盆底形、湖岸线迁移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沉积砂体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扇形,受西南陡窄斜坡控制的泾川—华池一带砂体呈条带状分布,发育水道型重力流沉积,沉积微相可分为限制型水道、非限制型水道、侧翼溢漫、水道间、前缘朵体和深湖泥6种,在湖盆底庆城—华池一带多期水道交汇叠置,形成了大面积的连片砂体;受南部物源控制的宁县—合水地区,由于斜坡坡度相对较缓、物源供给充足,形成了以滑塌为主的斜坡沉积模式,根据滑动的距离可分为近源沉积和远源沉积2个亚相,沉积微相可分不规则滑塌体、砂质碎屑流舌状体、朵叶状浊流岩和深湖泥4种,研究区南部主要以砂质碎屑流舌状体为主,在斜坡处多期舌状体纵横叠置,形成了多期薄、厚砂体互层的连片砂体。通过对陇东长7段沉积模式的建立和沉积微相的识别与划分,为研究区砂体展布的精细刻画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该区致密油水平井规模建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17.
断陷湖盆充填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多期差异湖侵,控制了层序格架及其内部沉积体系类型和分布。基于霸县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800口探井钻/测井、岩心及古生物等资料,在明确古近系湖盆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以沙河街组三段和一段为研究目标,分析差异湖侵作用过程中的层序结构及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时期的缓慢湖侵过程中发育断坡—坡折层序结构,以多期退积型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形成厚层优质烃源岩。沙一段沉积时期的快速湖侵过程中,形成弯折—宽缓坡型层序结构样式,发育混积滩坝、小型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认为断陷湖盆差异沉降控制了层序结构样式,古地貌和物源供给调节岩相的空间分布,湖盆不同演化阶段层序结构和沉积体系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湖侵作用下沉积体系特征的响应模型,可为同类型盆地中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