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78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从单井相分析入手,结合地震相和测井相模式,以及大量岩矿、粒度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巴音都兰凹陷下白垩统巴彦花群的物源方向、沉积体系、构造岩相带及含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内具有东、西两大物源区、五大水系控制着十一个砂体的平面展布,最终,划分了扇三角洲等五种沉积体系,总结出具平台型陡坡扇三角洲等六种构造岩相带,并着重对有别于典型单断箕状凹陷的三种构造岩相带的含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2.
断层的分段生长和连接控制着断层圈闭的形成,为了研究断层形成过程对圈闭形成的控制作用,应用位移/离距法和位移梯度比法判别断层相互作用阶段,落实断层圈闭的空间匹配有效性。针对空间匹配的断层圈闭,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开展断层圈闭形成时期的研究,在成藏关键时期前形成的断层圈闭是油气有利聚集的部位。本文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的南大港同向断层与扣村反向断层为例,开展断层圈闭时空配置有效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多分布在同时具备空间和时间匹配有效的断层圈闭内,仅具备空间或时间匹配有效性的断层圈闭中未见油气聚集。因此,通过对未钻探断层圈闭开展时空匹配有效性评价,能够有效地降低勘探开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73.
冀中地区侏罗系为一套杂色含煤碎屑岩层系 ,自下而上发育有 Osmundacidites- Cyathidites- Gleicheniidites-Protoconiferus、L eiotriletes- Cycadopites- Quadraeculina- Classopollis及 Granulatisporites- L eiotriletes- Cyathidites- Cy-cadopites等 3个孢粉化石组合。冀中地区侏罗系岩性组成及化石组合特征与周边地区具有一定可对比性 ,但因其岩性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故自下而上新建葛渔城组、杨村组和苏桥组。同时对冀中地区侏罗纪岩石地层系统的区域对比关系和地质时代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4.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新近系馆陶组是该凹陷的重要勘探层段。馆陶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中段发育曲流河沉积。其油气勘探的首要问题是优质储集砂体的精确对比及有利盖层分布预测。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录井和测井资料,对馆陶组的层序地层样式、沉积特征和储盖组合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层具有两种短期旋回和四个中期旋回。在两种短期旋回中,一种是低可容纳空间的非对称旋回,另一种是高可容纳空间的对称旋回。四个中期旋回中,两个以上升半旋回为主体(MSC1、MSC2),一个是对称旋回(MSC3),一个以下降半旋回为主体(MSC4)。短、中期旋回均以非对称旋回为主。该地层的长期基准面具有缓慢上升而后快速下降的特点。从MSC1到MSC4旋回,沉积相呈现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相组合的演化过程。自北向南,各中期旋回的可容纳空间增大,沉积主体由砾质河道渐变为砂质河道。由于受基准面中期旋回格架控制,南堡凹陷馆陶组发育上、中、下三套储盖组合。上部储盖组合,因其储、盖层条件最好,应是馆陶组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75.
欠补偿周缘前陆盆地发育于陆间造山带的早期阶段。前陆褶冲带不同的前缘断裂活动样式决定了前陆盆地发育不同的结构。以低角度、盲逆冲活动为特征的前缘断裂所控制的前陆盆地发育了复杂的次级构造单元,具体可识别出楔顶、前渊、前隆和隆后4个沉积带。这类前陆盆地发育了3种类型的沉积序列:①靠陆一侧初始前隆区发育的“欠补偿三位一体”充填序列;②前渊带靠陆一侧发育的陆棚沉没充填序列;③初始前渊深海一半深海区发育的沉积颗粒向上变粗、沉积环境向上变浅的沉积充填序列。欠补偿周缘前陆盆地沉积物扩散方向转换面、碳酸盐岩台地沉没不整合面等关键界面的时空位置是标定碰撞构造的主要地层学标志。  相似文献   
76.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县东南亚科瑞克剖面奥陶系发育,并且该剖面也是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沉积最为齐全的露头剖面之一,尤其是上奥陶统的中—上部发育了许多重要的牙形石属种。本文通过对剖面上灰岩层样品的系统采集和牙形石分析鉴定,将该剖面的奥陶系分为4个牙形石组合和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erratognathus diversus - Bergstroemognathus extensus 组合 , 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 - Periodon aculeatus 组合 ,A phelognathus sp. - Tasmanognathus sp. 组合, Belodina confluens- Phragmodus undatus 组合 , 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 带和 A phelognathus pyramidalis带。其中,上奥陶统上部牙形石的重要属种A. pyramida-lis、A. politus、Y. yaoxianensis 和 A. neimengguensis以及上奥陶统上部的A.pyramidalis带与Y.neimengguensis带是首次在柯坪地层分区发现。这些发现初步解决了塔里木盆地覆盖区与露头区上奥陶统不能进行精细生物地层对比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
喜马拉雅山脉新生代差异隆升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超  王国灿  王岸  王鹏  任春玲 《地学前缘》2007,14(6):273-281
裂变径迹年龄资料记录的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冷却年龄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在南北方向上,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冷却年龄主要在8 Ma以前,局部为5.0~2.6 Ma,而高喜马拉雅的冷却年龄集中在5 Ma以后,大多数在3 Ma以来;在东西方向上体现在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之间的高喜马拉雅带上,东喜马拉雅的不丹东部区域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揭示了8.0~3.0 Ma的冷却剥露的历史;东喜马拉雅的不丹西部区域为7.0~1.4 Ma;中喜马拉雅的尼泊尔地区为5.0~0.2 Ma;西喜马拉雅的印度西北部地区为3.0~1.0 Ma。最年轻的裂变径迹年龄显示出由中间向两侧增大,反映了地质晚近时期东西构造结间的高喜马拉雅山脉的剥露幅度由中间向两边减弱的趋势,揭示了以中喜马拉雅为隆升中心向两边拓展的趋势。综合有关裂变径迹年代学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以来,其表现为18~11 Ma、9 Ma以来的两个快速隆升期。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动力体制可能由早期的挤压隆升—中新世的伸展隆升—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为主,局部气候作用和构造作用耦合的山脉隆升机制。  相似文献   
78.
本文针对目前的现状,采用了近来比较热门和精确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实现地震频带内弹性波的数值模拟.通过实例模拟了VSP记录,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我们的正演研究中,发现慢纵波的振幅与渗透率成正比,与孔隙度成反比;而慢纵波的速度则和孔隙度和流体的密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79.
本文导出了一种由单程波方程利用反射/透射算子的可分表示方法模拟复杂介质中一次反射地震波的数值算法. 文中利用算子可分表示理论将反射/透射算子分解成适合于双域(空间域和波数域)运算的表达形式,使得本文得到的地震波数值模拟算法可适应于一定程度横向非均匀介质和界面起伏情况,在入射角小于45°时能够准确模拟振幅随入射角(AVA)的关系. 就模拟一次反射地震波而言,与前人研究的双程波动方程伪谱法地震波模拟相比,本文算法具有足够高的模拟精度,且计算效率成倍地提高.  相似文献   
80.
用EXCEL97编制无定向导线严密平差测量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Excel97编制无定向导线严密平差测量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