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0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382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207篇
地质学   860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530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海量多波段星表数据的交叉证认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多天文学家需要星表来选源、证认和研究。目前国外有一些大的数据中心提供了星表查询、多源查询(即小样本交叉证认)、可视化等功能。但是随着大数据量及全波段天文时代的到来,这些服务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天文学家的需求。在详细分析了国外数据中心的服务后,提出了新的问题,并给出一套解决方案。着重讨论了任意两个星表的交叉证认和大数据量星表的交叉证认的实现,以及交叉证认结果的分类和参数的自由选择等方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利用LAMOST作银河系研究的科学意义及可能性;并提出具体实施LAMOST/GAIAXY计划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3.
对在1981-2000年世界上所发表的和中国学者所发表的有关恒星与恒星系统的论文作统计发现:此期间世界上这一领域的发展较平稳,而我国的发展快速.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学科研究大有进展.从各分支所占的比重和发展来看,我国在恒星与恒星系统的研究与世界同期有几乎相同的分布,因此总体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基本正常.当然有些分支发展较快,如有关超新星及其遗迹、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区、化学丰度的研究等,这和一些较强的研究团组形成有关;在双星研究方面,我国则与世界发展一致,双星研究始终是恒星研究领域的重点;而在世界范围内较突出的关于银河系的研究,在我国却相对较弱.恒星和恒星系统这一研究领域20年的论文数统计显示,我国学者所发表的论文只占世界总论文数的1.3%,虽然在最后5年有大幅上升,但也只占2.0%,这与我国IAU会员数所占比例相比是偏少的.就世界整体而言,恒星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整个天文学领域相比是较慢的,显然这与一批能做深空探测和高能波段观测的设备投入有关.因此,除了对恒星及恒星系统领域作统计分析外,对整个天文学领域各大分支作分析可能对制定今后我国天文学发展计划更有利。  相似文献   
14.
中国虚拟天文台图像处理分析工具(VO_IMPAT),是由国家天文台虚拟天文台项目组开发的一项服务,它提供了对数字巡天图像数据(Digital Sky Survey,DSS)、天文星表以及其他数据库的交互访问。VO_IMPAT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多波段天文数据的融合。可以将不同波段的星表叠加到DSS底图上,如光学波段的USNO星表、近红外波段的2MASS星表、射电波段的NVSS星表和X射线波段的RASS星表。同时VO_IMPAT还可以对图像进行放大、缩小、伪彩色、等高线、直方图、尖锐化、平滑化、旋转等处理,不同的星表数据可以采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标显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近年来河外H2O超脉泽的主要观测结果。H2O超脉泽通常起源于活动星系核中央的拱核盘。它们主要寄生在 Serfert 2星系或低电离核区。至今为止,已有20个星系探测到H2O超脉泽。脉泽辐射的各向同性光度为10~6000L⊙。所有超脉泽星系显示出核的活动,显然,脉泽是由核活动所产生的射电和X射线光子或激波来抽运的。H2O超脉泽倾向存在于高倾斜度的星系,这使得沿视线上的分子柱密度增高,产生足够大的放大光深。最有可能产生H2O超脉泽辐射的星系应有一个包含着射电源的侧向的分子盘以及一个适当的抽运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频VLBI观测揭示出河外射电源在pc或者亚pc尺度上大都有核-喷流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对平谱致密射电源中毫角秒尺度的子源,能以相当高的概率观测到它的视超光速现象。多频观测可监测到一些新喷流子源的出现,特别在射电激变源中这些新喷流子源的出现与宽带内(从光学到γ射线)的爆发相关。且得到的一些源的核区谱指数分布,为确认源的VLBI核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单介绍了光干涉与综合孔径技术发展的历史、国际上用于天文观测的一些著名光干涉仪的技术特点和进展、以及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与光干涉 ,综合孔径技术有关的工作 ,最后简要介绍了在光学综合孔径技术领域所发展的光纤与集成光学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中我们对两种不同的 βCephei变星的理论脉动不稳定带作了比较。它们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为了确定这种变星的脉动不稳定带的轮廓 ,我们根据 4 9颗 βCephei变星的观测资料作了统计研究。在从样本星的色指数 (B -V) ,(U -B)和视差得到它们的有效温度和光度之后 ,我们发现在赫罗图上它们大多数是位于主序带内的。而且这些样本星的质量都位于 7M⊙ 到 30M⊙ 之间。和理论模型的比较表明我们提出的具有光度上边界和红蓝边界的 βCephei变星的理论脉动不稳定带跟观测吻合得更好  相似文献   
19.
对20颗依巴谷(Hipparcos)卫星所观测的碳星作了近红外JHK测光,由近红外观测结果估算了其在K波段的热改正BCK和视热星等mbpl以及有效温度Te,结合依巴谷卫星所得视差,得到其中一些星的绝对热星等Mbol。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套自主研制的用于地基天文望远镜的,基于IRFPA(红外焦平面阵列)图像采集系统,以及所使用的IRFPA原理、性能特点,着重介绍了IRFPA图像采集系统中以NiosⅡ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系统的框架结构方案以及软硬件的设计思想。最后给出了初步的图像采集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