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4篇
  免费   789篇
  国内免费   535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75篇
地质学   2076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含裂隙煤层底板突水规律的数值模拟与工程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淮北杨庄矿某工作面实际工程情况, 利用NCAP-2D-W对煤层底板突水进行多方案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 考虑在承压水不变的条件下,设计不同裂隙分布状态,探讨单裂隙、多裂隙、不同长度裂隙对煤层底板破坏的影响及开采矿压对裂隙顶部破坏的影响;(2) 考虑承压水的变化,分别考虑单裂隙和多裂隙两种分布状态,探讨裂隙对煤层底板破坏的影响及开采矿压对裂隙底部破坏的影响。通过分析受采动荷载、岩层结构变化、煤层底板中裂隙分布状态及承压水变化等因素影响的数值试验,获得了随开采工作面不断推进煤层底板破坏区的发展、突水导升高度的递增、突水通道的形成等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52.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中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裂缝的发育程度.通过对塔中地区取心井岩心上的裂缝进行详细观察和统计,结合测井资料与地震属性储层预测技术对裂缝的发育期次、纵向分布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有效的预测.  相似文献   
53.
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测量敏感场计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研究中,测量敏感场是设计测量仪器和研究图像重建算法的前提工作. 本文用数值方法计算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测量敏感场. 根据测量探头电极阵列的对称性,将三维敏感场问题划分为轴向和横向两个平面问题,然后应用有限元算法求解两个平面电势分布问题,对于不同介质模型,计算各种测量条件下测量区域内电势分布,进而根据电势分布计算测量敏感场. 结果表明测量敏感区域为发射电极到测量电极的弧形区域,在发射电极到测量电极的电势梯度线上,测量敏感函数近似于一个指数函数.  相似文献   
54.
松辽盆地是中国大型陆相湖盆,其上白垩统嫩江组一段(K2n1) 和二段(K2n2) 烃源岩沉积时期的形成环境一直备受争议。文章选取盆地后金沟剖面为研究地区,通过测定和分析烃源岩中的稳定氮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氧化还原条件。结果表明,后金沟剖面嫩一段(H 层位) 和嫩二段(N2 层位) 具有明显的差异:嫩二段相较嫩一段而言,有机碳(TOC) 值偏高、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 值负偏,而且稳定氮同位素(δ15N) 值偏小,一致指示海侵事件发生之后导致嫩二段形成了缺氧环境。结合微量元素比值分析,古生产力参数Ba/Al、Ba/Ca,反映嫩二段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这与TOC 的含量变化一致;Mo/Al、V/Cr 等氧化还原参数表明嫩二段沉积时的水体环境还原性更强,这与δ15N 值偏小指示嫩二段形成缺氧环境的结论相符,重建了沉积时期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研究结果不仅可以预测优质烃源岩的沉积分布,还可以为国内其它湖相页岩沉积环境的研究提供借鉴,为油气勘探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5.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底部玉尔吐斯组富有机质沉积层段分布广泛, 层位稳定, 其中的硅质岩发育, 并伴有磷矿产出. 硅质岩的Al/(Al + Fe + Mn)和Si/(Si + Al + Fe)比值分别在0.0023 ~ 0.0046和0.965 ~ 0.98之间, 表明其形成于海底热水沉积环境, 且远离陆源区. 富有机质沉积层段明显富集As, Hg, Pb, Zn, Cu, Co, P, V, Ba等微量元素, Ba/Sr比值分布在21.2 ~ 158.1之间, 与现代海底热水沉积物中的Ba/Sr比值相似, 具有明显的海底热水沉积特征; 硅质岩的稀土元素总量SREE从8.81 ~ 56.682 mg/g, 平均值为31.414 mg/g, 介于大陆边缘硅质岩与深海硅质岩稀土总量之间; 硅质岩的LREE/HREE比值为1.01 ~ 3.56, 显示出海底热水沉积的特征. 该组中有机质丰度(TOC)与表征海底热水活动的地球化学参数Ba/Sr值等具有正相关趋势, 这表明海底热水活动对有机质的富集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因机理与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隐蔽油气藏分布的重要地区, 20世纪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胜利探区勘探的重点和储量增长、勘探挖潜的主要领域, 但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发现, 岩性油藏的含油气性变化大、成因机理还认识不清. 在对济阳坳陷123个典型砂岩透镜体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典型透镜体的详细剖析和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综合研究后发现: 砂岩透镜体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和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储集条件是成藏的主控因素. 砂岩透镜体能否成藏, 取决于围岩(源岩)与砂岩体之间的毛细管压力差和烃浓度梯度产生的扩散作用力和膨胀力的动力与流体向外渗滤遇到的阻力的是否达到平衡. 围岩生排烃条件由差到好、砂体储集条件由差到好、砂体的沉积环境从不利到有利, 当三方面均满足一定的条件时, 圈闭内才具有成藏的条件, 三方面条件均较好时, 圈闭含油气性好. 文中对济阳坳陷新近系沙三下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7.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层次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柴达木盆地地震、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发现,新生代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差异,盆地沉积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构造格局的控制。古近系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新近系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显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为不同时期受不同方向构造控制的大型叠合盆地。盆地地层深、浅层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深层表现为陡倾的逆冲断裂构造,以断块构造为主要特征;中浅层表现为滑脱褶皱与滑脱断裂构造;地表在背斜核部发育斜列展布的正断层构造。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沉积和多方式的后期改造,不同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储油气构造模式,认识这一点对于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寻找隐蔽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烃源岩TOC值变化与其生排烃效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烃源岩有机碳(TOC%)的损失率DTOC=(TOC0-TOC)/TOC0的变化规律.当烃源岩生排烃效率很低时,DTOC都为负值,即在成熟演化过程 TOC是增加的.随着生排烃效率提高,有机碳变化率DTOC逐渐增加(TOC损失率增大),烃源岩逐步由"增碳"进程转变为"减碳"进程.但只有生烃潜力很高的Ⅰ型有机质岩石,在生烃降解率和排烃效率极高的"理想"条件下,DTOC的增加(减碳进程)幅度才十分显著.指出基于有机质原始丰度恢复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标准,可能过分强调了"减碳"的进程,很多情形下会美化原本比较差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59.
天然气资源评价重点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天然气资源评价重点参数主要包括产气率、运聚系数、区带评价参数与可采系数等4项.首先,通过生物气模拟、不同类型干酪根的产气率模拟实验,建立生物气、煤岩、不同类型泥岩与碳酸盐岩的产气率图版;其次,通过相关分析,建立运聚系数与地质参数的关系模型: 运聚系数=0.298-0.00259×烃源岩年龄 0.218×有机碳含量-0.00223×成藏关键时刻-0.00 236×盖层厚度 0.0009×盖层埋深-0.286×不整合数 0.000104×储层年龄;第三,在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天然气区带地质评价参数体系与取值标准;最后,基于岩性和驱动类型两大因素将天然气藏分为5种类型,其中:碎屑岩水驱气藏的可采系数为50%~70%, 碎屑岩气驱气藏75%~90%,碳酸盐岩水驱气藏55%~80%,碳酸盐岩气驱气藏80%~95%,致密气藏40%~55%.  相似文献   
60.
地球科学研究产生了大量的地球数据,其特点决定了地球数据共享的必要性。分析了网络化过程中地球数据共享存在的若干问题,介绍了XML Web Service及其相关技术.提出了基于XML Web Service的地球数据共享模型。在VS.NET中对XML Web Service在地球数据共享的应用进行了测试.指出XML Web Service是未来实现全球级的地球数据共享应用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