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537篇
测绘学   23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494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其形成经历了晋宁期幔源火山沉积和褶皱变形、印支期-燕山期以来强烈的构造挤压和破坏。根据研究区地层形变的各种构造形迹,将区内构造体系划分为北北西向"多"字型和北东向华夏式两种构造体系。"多"字型构造体系是在晋宁期右行剪切作用下形成北东—北北东向的褶皱带,后经印支期-燕山期以来的左行旋转至北北西而保留至今,表现为黄水河群组成的复式背、向斜褶皱带;华夏式构造体系显示了印支期以来北东—南西方向强大的挤压,表现为前期的叠瓦状断裂和后期的"飞来峰"构造。两种构造体系共同控制着彭州式铜矿床的形成及改造。根据二者的平面展布形态、构造出露特征及其动力学标志,将其划分为包容和交接两种复合关系,即"多"字型构造体系包容于华夏式构造体系中,在研究区南部二者呈反接关系。  相似文献   
92.
安徽南部桃冲地区铁矿床控矿构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桃冲地区典型铁矿床的赋存环境及构造特征的研究和控矿因素分析,认为红花山背斜两翼的铁矿体产于背斜的层间断裂带中的次级褶曲内,受"碳酸盐岩地层+次级褶曲+层间断裂带"三个控矿因素的制约,环滨江岩体的铁矿床受厚层状矽卡岩接触带的制约。综合桃冲地区控矿因素的特点,提出了找矿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3.
球体模型的视电阻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直流电法中二极装置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地下均匀无限半空间中存在球形异常体的测深曲线的异常特征和探测深度问题。这里定义了最小、最大、最佳探测可靠异常极距,并讨论了最小、最大、最佳探测可靠异常极距与球体半径、球体中心埋深、相对电阻率的关系,来说明二极装置在球形异常体条件下的勘探深度。  相似文献   
94.
刘戈  王彦华 《吉林地质》2010,29(4):10-12
深熔岩石的岩相学特征是鉴别岩石是否经历了深熔作用改造的直接证据,作者以闪长岩作为实验样品,进行了初级、中级、高级三种级别的熔融实验,获得了不同熔融程度条件下的岩相学特征。具体表现为:初级熔融阶段,岩石中的含水矿物发育熔融港湾结构;中级熔融阶段,矿物中发育熔蚀乳滴结构和熔蚀穿切(细脉)结构;高级熔融阶段,主要发育熔蚀残余结构。这些结构对于岩石是否遭受了深熔作用的改造以及改造程度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5.
三家子白钨矿矿床是东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两个独立白钨矿矿床之一。本文通过对矿体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基础上,提取了该区与钨矿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建立找矿标志,经对比分析,对三家子白钨矿矿区进行了找矿预测,圈定出矿区西南部预测区,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6.
张敏  张立晶  袁淑芬  傅玉  张阳 《吉林地质》2010,29(2):109-111
可视化地层模型信息系统是基于GMS平台上建立的,可直观地显现不同性质的空间展布形态和空间组合特征,实现了研究区地层的拆分与组合,剖面的任意切割与显示,指定深度切割水平剖面,任意视角观测地层等信息的三维可视化直观表达,近年来已成为研究地质方面的一个新的亮点,为地质研究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料信息。本文以洮儿河扇形地为例介绍可视化地层模型信息系统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7.
黄伟兴 《矿产与地质》2010,24(3):229-234
辣菜水锌矿床产于海西-印支期盆地边缘,矿体严格受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下亚段白云岩控制,呈层-似层状,具层控型特征。矿床成矿具有多期性,早期沉积为矿胚层,受断裂构造热动力改造成矿体,后期岩浆热液叠加,矿体进一步富集,形成富闪锌矿体。通过成矿环境及矿床特征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床成因属于沉积-改造-叠加的复控型矿床。  相似文献   
98.
林刚  许德如 《矿床地质》2010,29(3):427-436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Fe-Cu-Au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宁芜、大冶铁矿成矿模式和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按照成矿系列中缺位预测的原则,认为在宁芜盆地南段的深部,岩体具有双层结构特征,进而结合其深部存在着与矿体相关的膏盐层,提出了宁芜玢岩铁矿之下应存在大冶式铁矿的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宁芜盆地南段"丰"字型成矿模式,并采用多重物探方法重点对姑山铁矿南部进行了综合探测.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应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9.
100.
冈底斯成矿带以斑岩型铜矿(伴生钼矿)为主体,通常作为"挤压型"陆缘岩浆弧—"碰撞裂谷带"斑岩成矿的典型代表而被广泛关注,但层矽卡岩型钨铜钼矿和斑岩型独立钼矿的勘查和研究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层矽卡岩型白钨矿的发现,填补了区带矿种的空白;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边部发现的隐伏斑岩型钼矿,突破了"挤压型"陆缘成矿认识的传统误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新近发现的冈底斯东段则当钨铜钼矿,既是一处大型钨铜钼矿详查开发基地,又是一组统一于陆缘走滑断裂构造成矿体制作用的钨、铜、钼矿床组合,称为"泽当矿田"。在NWW向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陆缘走滑断裂作用下,早期(68~40.3Ma)拉分型转换构造——NEE向剥离断层,控制了层矽卡岩型钨铜钼矿的形成;在NEE向冲木达陆缘走滑断裂作用下,晚期(30.26~23.62Ma)推闭型转换构造——NWW向逆冲断层,控制了隐伏斑岩型钼矿的形成。层矽卡岩型矿床形成和改造于68~66Ma和57~40.3Ma,叠加富集于斑岩型矿床的形成阶段——30.26~23.62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