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6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6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地震成藏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和油气成藏学之后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分支,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及其成果与现代油气成藏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其研究方法、内容及关键技术分析,认为直接利用地震解释成果(构造解释剖面、岩性反演剖面、烃检测剖面等)进行油气成藏分析是其研究的独特方法,它以精细地震构造解释技术、高精度地震岩性反演技术和稳定的地震弹性参数反演及烃类检测技术为手段,以现代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结合地震资料及解释成果,在油气潜力预测和勘探开发方面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以塔南凹陷t46井区为例,发现日产近万方的油气井,论证了高精度地震岩性反演技术在隐蔽油气藏(主要是岩性油气藏)预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2.
基于导电孔隙的中基性火山岩储层含气饱和度解释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基性火山岩储层的特殊性,很难利用传统的导电模型求准含气饱和度。为准确计算储层含气饱和度,对研究区中基性火山岩储层孔隙类型、特征及岩电实验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气孔、溶蚀孔及微缝,且具有超高孔喉半径比,储层中存在不导电孔隙和导电背景;对Maxwell导电模型进行分析推导,将总孔隙分为导电孔隙和不导电孔隙,引入孔隙联通因子,得到导电孔隙度;应用电导率叠加原理,建立了基于导电孔隙的原始含气饱和度模型,该模型处理的含气饱和度与毛管压力分析饱和度相比,平均绝对误差小于3%,且与试气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3.
红岗113-3区块具有油藏厚度较大、平均渗透率较高和非均质性较严重等特征,比较适宜开展化学驱.针对油藏开发实际需求,利用仪器检测、物理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开展了对“复配”聚合物和“高分”聚合物增黏性、抗剪切性、耐温抗盐性、稳定性、分子线团尺寸分布、流变性和黏弹性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相同条件下的“高分”聚合物溶液相比较,“复配”聚合物溶液增黏性、抗盐性和抗剪切性较强,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较大,扩大波及体积能力较强,与油藏孔隙间适应性更好.因此,推荐吉林红岗油田化学驱采用“复配”聚合物,其质量组成“超高∶高分∶中分”等于17∶60∶23.  相似文献   
84.
地震体的时深转换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及储层解释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而常规时深转换方法精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勘探井位布置及开发方案的制定。采用时深一体化网格方法,即顶底界面以多井合成记录标定求取的平面时深关系为准,顶底之间利用时间域和深度域网格一一对应关系进行“物理”搬运的方法,从而减小转换前后的累计误差,使地震体及地震反演体时深转换前后的波形与砂体形态保持一致。利用该方法将喇嘛甸油田北部区块反演结果转换到深度域,精细刻画了断层附近砂体的分布特征,指导了L213等3口水平井的部署,砂体预测准确率达到98%以上,年增油17 000 t,展现了新的时深转换方法的精度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85.
深水储层已成为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传统观点认为此类储层物性差,但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陆相湖盆深水块体搬运体可形成优质储层,其储层物性甚至优于三角洲前缘.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实测孔隙度、地层水有机酸含量、地层超压等资料为基础,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深水块体搬运体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青山口组深水块体搬运砂岩为高结构成熟度的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碎屑颗粒以点接触为主,方解石胶结物和石英次生加大现象少见.深水块体搬运优质砂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作用和超压旋回的控制.块体搬运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基础,使其继承了三角洲前缘高能环境砂岩的原始孔渗特征;超压抑制破坏性成岩作用是核心,使原始孔隙得以保存、胶结物含量少;有机酸溶蚀是补充,促进次生孔隙发育.青山口组深水块体搬运砂岩呈透镜状分布于源岩内部且具有良好的物性,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6.
大庆长垣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区内,是松辽盆地中隆升幅度最高、规模最大的背斜,由于其含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长期以来备受瞩目,但其形成时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对大庆长垣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解析,应用生长地层理论,厘定大庆长垣的形成时间,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研究发现:大庆长垣呈近NNE走向,为一个与近NWW—SEE向挤压作用有关的大型背斜。大庆长垣背斜北部嫩江组—明水组(T_1-T_(02))、中部嫩江组四段—明水组(T_(05)-T_(02))、南部四方台组—明水组(T03-T02)自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厚度逐渐增大,为与大庆长垣背斜隆升相伴沉积的一套生长地层;下伏地层在大庆长垣背斜顶部、翼部及两侧向斜部位厚度基本相等,具有前生长地层特征。大庆长垣背斜自嫩江组沉积初期受到近NWW—SEE向挤压作用开始隆升,一直持续到明水组沉积末期,但大庆长垣背斜不同构造部位的隆升时间、隆升速率及隆升高度都有所不同。松辽盆地晚白垩世的挤压作用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山东东部灵山岛地区发育一套火山碎屑岩、硅质岩、火山碎屑岩夹火山弹的特殊沉积层,为查明这套地层中硅质岩的形成原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对硅质岩进行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SiO2平均含量为70. 08%,Fe/Ti、(Fe+Mn)/Ti、δEu、Ba/Sr、Ni/Co及地球化学示踪投影指示其为热水成因;Al/(Al+Fe+Mn)、Al2O3/(Al2O3+Fe2O3)、MnO/TiO2、V/Cr、Ni/Co、Th/Sc、U/Th、δCe、(La/Ce)N表明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K2O/Na2O、Al2O3/TiO2、SiO2/Al2O3、SiO2/MgO、Ni/Co值暗示其形成与火山作用有关。研究区硅质岩应为热水成因,且形成过程中受到陆源物质和火山作用的双重影响,形成于大陆边缘裂谷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8.
松辽盆地北部油田精细构造识别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精细构造研究是随着高分辨率开发地震技术和油田的深度开采而产生的。由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微幅度构造、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储层微型构造,都属于精细构造的研究范畴,但二者在成因、识别方法上有所差异。大庆油田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开发地震技术,对微幅度构造进行研究;进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以前不识别的微幅度构造,尤其是通过滑动相关、倾角扫描和关联维等方法识别井间小断层;利用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微型构造,又通过微型构造图和趋势面剩余分析方法,通过对单层的层面起状程度和形态。这些对打井找油和剩余油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郭庆霞 《世界地质》2003,22(3):271-273,302
本文分析了影响永乐油田葡萄花油藏薄差油水层解释精度的因素,提出了永乐油田薄差层流体识别的有效方法,为外围油田新区钻井运行及射孔方案编制提供较为准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0.
大庆油田齐家-古龙地区扶余油层储层敏感性分析和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X射线和扫描电等方法,分析了扶余油层的敏感性和造成敏感性的原因,查明了储层中粘土矿物的含量,产状及分布特征。研究目的是为储层保护和改造提供依据。扶余油层中的粘土矿物主要有4种类型,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以及不量混层粘土矿的,蒙皂石极少见。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储层的速敏,水敏除与粘土矿物组成有关外,还受渗透视率制约。扶余油层速敏程度以中,强速敏为主,水敏程度以强水敏为主,其次为中水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